虽然从事的是物理治疗的工作,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患者都是在健身中受伤的,来讲讲作为治疗师的思路吧。
个人觉得题主的意识其实非常的好,如果想把健身纳入日常生活中,那么持续学习,并且建立正确的理念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大部分的健身目标可以概括为: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以及身材,前提是在安全的、有效的、可持续的计划下。
那么首先一个关键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的身体。
我们经常在第一次评估的时候,会问患者:你的复健目标是什么?
有些患者会说我练瑜伽的时候,总是下不去腿,盘腿的动作做不了,而一些人会说我的深蹲总是蹲不了很深等等,我希望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精细的评估后,我们往往会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身体结构也是不同的,有些动作做不了并不是你有问题,而是你的结构和别人不同,此时如果硬要去做那些动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的受伤。
![](https://img.jasve.com/2024-3/6e5237ebd1f1306d6f631e477c8ca2b4.webp)
这是一张股骨前倾角的图片,图b所示,当你的股骨天生比别人更内旋的时候,盘腿之类的动作确实就是更加难,强行去做是和你的生理结构对抗,结果往往就是受伤。
此外有些人的髋关节活动度天生比较少,他们的关节盂可能更加深,下蹲就无法蹲太多,也无法做更多的屈髋,这都是很正常的,并不是你的身体有什么问题。
如果你分不清什么是结构性的什么是功能性的问题,那么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找物理治疗师帮助你,其次是不要攀比,不要把别人的目标当成自己目标,如果有一个动作你做不了,那么换一个,健身有无数种方法可以练到目标肌群,不要执着于一种,也不要和自己较劲,用盲目的精神感动自己,这都很有可能让你出现疼痛,然后花更多的时间、金钱、走更多的弯路去复健。
对于新手,健身应该循序渐进,首先对自己身体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有类人学习动作较慢,原先的运动基础一般;也有些人经常参加运动,篮球、网球、跑步等等;
不管哪一种,以上这两类人群都应该从基础开始,前者不用多说,后者是出现问题最多的人,他们往往会高估自己,你要知道实际上很多运动靠的更多的是爆发力,而力量训练则需要肌肉募集感,这需要神经大脑的配合,并不简单,有些肌肉你可能长这么大都没感觉到过发力感。
而基础是什么?基础就是小重量的不断重复练习。
先找到正确的肌肉募集感,有些人明明在推胸,其实练的不是胸,而是上臂,所以不要急于上重量,先好好学习正确的动作,对于常见的卧推、硬拉等动作,先学习。
推荐一个省力的办法,此方法需要谷歌搜索,在谷歌上搜硬拉的英文:DeadLift
![](https://img.jasve.com/2024-3/96a5b93f9431a3941bc50ef004a5013c.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3/978f72cb7a787b49d76968dce633a381.webp)
如图,你就能找到各种教程,教你怎么正确的硬拉,而谷歌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图片质量更好,背后的原内容质量也比较好。比如我随便点开一个,第三个图吧。
![](https://img.jasve.com/2024-3/5e832598818c980f668c72f495c0c71a.webp)
直接能看到文章。
![](https://img.jasve.com/2024-3/324e9a82f52ae84360a0db380553fe6d.webp)
很快就能找到教程,而且是很详细的教程,不会英语的拿个翻译软件也能看懂,当然谷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几个人写的东西,基本上大家大差不差的东西就是大概率不会很错。
重点是一定要从小重量开始, 不夸张的说,在我们的患者里,有些运动员的复健只用一根弹力带,甚至只是无重量的练习就已经很难,因为一个正确的动作,可以只专注于单独的部分肌群,甚至是非常针对性的发力,这需要很高的动作完成度以及学习时间,而现实是很多人往往用更多的不相关肌肉去代偿,对于多年健身者、专业运动员尚且如此,不必说小白新手了。
在你能正确做这些常见的动作,能找到每一组肌肉的发力感,能正确地练到目标肌群后,下一步:假如你想进行深入学习,并开始上重量后,此时你需要恶补一些功能解剖学的知识。
特别 需要提高稳定性 ,人体的关节稳定性、动态稳定性等等都非常重要,决定你是否能继续加重量,以及可以预防损伤。
我认为这些很重要的肌群也是健身者比较容易忽略的,比如经常卧推者,需要练习肩关节的稳定性,如肩袖肌群的力量;脊柱深层肌群可以稳定脊柱,防止腰椎受伤;骨盆的稳定性也很重要,很多人练下肢大腿小腿,但很少人有人练习骨盆周围的肌肉,它连接下肢和上肢,也对我们人体很重要。
作为物理治疗师,最常打交道的就是肌肉骨骼神经,我们了解每块肌肉的起止点、神经支配等等,但是作为健身者这样要求太难,并不需要学习到这种程度。
所以我的建议是解剖学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只需要记住肌肉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在什么位置,长什么形状,比如大腿后侧通常是腘绳肌,那么还是老办法,你想练哪块肌肉,直接g搜肌肉的名字,然后加上exercise,就会有很多的练习供你选择,一样的循序渐进,尽可能认识更多肌肉,让训练多样化。
当然如果深入学习,这是一门学科,涉及人体运动科学、运动训练、生理学、病理学……等等,需要阅读专业的书籍以及花费很多精力,如果仅仅是能合理的健身,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此外大家不要在肌肉酸痛期间去进行锻炼,你需要合理的休息,直到没有肌肉酸痛,健身不应该变成目标性的阶段考试,而是应该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保持精神、身体状态更重要。
最后的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在健身这条路上少受一点伤,能够有更多更好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