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个人而言,魏延是一个让我觉得非常可惜的人。出身并不算高,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从「部曲」升为了牙门将军。而在不久之后,意外地被汉中王刘备任命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且从牙门将军升迁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听说了这件事都非常震惊。之后,他更是留下了「口吞10万大军」的豪言壮语,在他死后十年,真的来了十万大军攻击汉中,可惜他失去了实现承诺的机会。刘备称帝后,他被封为镇北将军。刘禅登基以后,被封为都亭侯。之后,诸葛亮开始北伐,魏延便成为了北伐军的主力将领,进献了「子午谷奇谋」这样的奇计,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孔明并没有实施 。除此以外,魏延在阳溪之战和卤城之战这两场胜仗当中,都有亮眼的表现。尤其是阳溪之战,此战以后,魏延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达到了他的人生巅峰。但是,在诸葛亮逝世以后,由于多种原因,魏延最终死于非命,令人叹息。
①早年经历
魏延在史书上第1次出现,是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在入川之战的过程当中,「数有战功」,在入川之战结束后,被升为牙门将军。(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立了不少的功劳的。)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成功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自称为汉中王,将治所定在了成都。因此,需要留下大将来镇守汉中。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张飞应该担当汉中太守,连张飞自己也觉得这个位置非他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选择提拔魏延。「一军尽惊」。之后的一天,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道:「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魏延朗声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刘备听后感到十分满意,群臣也为魏延这番话而称赞其雄豪 。
②治理汉中
当然,直到被杀,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从他建安二十四年正式开始接管汉中开始,直到建兴十二年,魏延足足管理了汉中长达十五年,而之后的两任加起来,也才10年左右。当然,从已有的记录来看,在被迁走了大量人口以后,刘备拿下的汉中,不管是人口,还是富庶的程度,都已经大大不如张鲁时期(【三国志·张既传】:「从征张鲁,别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三国志·杜袭传】:「太祖还,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因此,刘备让魏延在担任汉中太守的同时兼任汉中都督,除了让他管理军事方面的问题以外,应该还交给了他开发汉中的任务。
在他死后十年,王平成为了总督汉中的大将,距离魏延被害的十年之后,魏国曹爽率领十万大军攻击蜀汉。但当时汉中的守兵只有三万人,面对魏国的十万大军,当时镇守汉中的诸将都慌了神,认为三万人不是十万人的对手,于是建议王平放弃阳平关,退守汉中境内的汉、乐二城。这时候,与王平同守汉中的刘敏(蒋琬表弟)表示反对。刘敏提出,当时的汉中「男女布野,农谷栖亩」,也就是说,汉中的繁荣已经到了满大街都是老百姓、随处可见良田的地步。而一旦将敌人放进关内,恐怕会出大问题。虽然刘敏并没有具体说汉中有多少人口,但是汉中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这比当初魏延接手的相对比较情况恶劣的汉中,已经好了很多。在魏延死后,继任汉中的吴懿、王平加起来,才刚好十年,而魏延一个人,就管理了十五年。因此,汉中情况的改变,魏延是有不少的贡献的。(魏遣大将军曹爽袭蜀时,议者或谓但可守城,不出拒敌,必自引退。敏以为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若听敌入,则大事去矣。遂帅所领与平据兴势,多张旗帜,弥互百馀里。」)除此以外,在他镇守的十五年当中,他以「实兵错守诸围」的办法守备汉中,使汉中城固若金汤。后来王平抵御曹爽,同样也是学习了魏延的方法。(【三国志·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③子午谷奇谋(不是本文的主题,稍微提一下)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不久之后,诸葛亮开始了北伐。而魏延在北伐的过程中,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关于这个,一共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在三国志中:「: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另外一种则是在魏略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原文比较长,我就不放了。)。从真实性而言,第1种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是,孔明并没有选择实行。因为他赌不起,想要完成,难度太大了。一个宿将加一万军队,这个筹码他赌不起。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武将,魏延也有他的代表作:阳溪之战。
④阳溪之战
关于这场战争的基本史料有如下几个:
「是岁,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 「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 「丞相司马魏延、将军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延迁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懿左将军、高阳乡侯。」 虽然记载不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战争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从这几句用了「大破」 ,「破」来看,这是一场战果很大的胜利。而且,在此战之后,两位主将全部升官进爵,魏延获封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并且拥有了假节的权利,吴懿也获封左将军、高阳侯。
此战的背景和具体过程为:建兴八年,曹真派遣四路大军,共十余万人伐蜀。但是因为天气不好,下了很久的雨,导致栈道无法通行,不得已退军。所以只有从雍、凉方向集结,由郭淮、费耀领导的魏军动向不明。但是诸葛亮需要坐镇汉中,不能轻易离开,而蜀汉的主力大军都在汉中驻守,因此诸葛亮只给魏延分派了不多的兵力,魏延和吴懿率领部队进入雍州南安地界,引军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汉军行至阳溪一带,遭遇曹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展开了会战,虽然魏延、吴懿不占优势,且又是深入敌境作战,但是凭借着自身的军事才能和魏延和吴国舅巧妙的配合,仍然将雍州刺史郭淮和费耀打得大败。
至于兵力规模和战果,无法准确判断,但是魏延的兵力应该不多,大致应该在1万左右。吴国舅应该也就数千人左右,加起来不到15000.而郭淮和费耀的部队应该稍多一些,在2万左右。从史料来看,双方各有分工,魏延「大破淮等」,吴懿则是「破魏将费耀」。从两位主将都被重赏,以及「大破」两字来看,魏军的损失应该不小,个人估计在3000左右。(看了一些分析,最大的说5000,最少的时候1000)除此以外,这场战斗在魏国的史书里一个字都没提(包括郭淮传),可能是扬胜违败,也可能是规模比较小,并不是什么战略层面的大战。
一年以后,诸葛亮第4次北伐,与司马懿展开了对峙。根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使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自己亲率主力与诸葛亮正面决战。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还保营。 可谓功勋卓著。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