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门槛高,入门很难。
大部分咨询师不管是拿到二级三级证或者是科班3年5年毕业,基本不能做咨询。
事实上,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因为培养体系几乎是零。
行业内最大的诟病是培训目前基本是割韭菜,消耗自己人。
我是在机构做全职心理咨询师的,几乎全靠心理咨询来维持心理中心,其实做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很不容易,尤其是面对国内的客户群体。
我举个栗子:
弗洛伊德当年做个案是在维也纳,小区内,他们下班了,步行经过弗洛伊德门口,进去躺下,做做自由联想,然后领悟一下。就像我们下班经过自己的小区门口去喝个茶做个按摩一样。西方人比较独立也比较孤独,有个人去谈谈,只要自己有钱有时间,何乐不为?
但是在北京,访客下班了,忙的一天焦头烂额,开车1个半小时,到了之后只是够喘气的份,1个小时里有20分钟在调整歇息还要面对自己的问题。你说咨询师该先让他放松,还是展开咨询?
哪个难度大?
我观察过,咨询师群体, 专业程度高的基本不缺少个案 。这是因为他们几乎每个访客有不同程度的受益,有口碑和信任,而当前国内心理需求还是很大,所以他们会推荐朋友和信任的人来咨询,这样就容易建立咨访关系,形成积累的口碑效应。
我当年开始做咨询,是一位朋友推荐的访客,后来3年内这位朋友推荐了3个访客,这3位共推荐了8人。我几乎就可以一直在做了。
也有不少咨询师着急去就业, 但是咨询师的就业很不容易。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更是一种长期自我探索和觉察、对自身情绪、心理内在了解的过程。
误区1:基础不够,急于就业。
如果自己专业不够,去接个案也会脱落,又疲于寻找个案,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不少咨询师是倒在了这前两年。
还有一部分咨询师,在寻找个案的时候,比如说培训和讲课,他们发现比自己咨询更容易生存,就转行做讲课了。
恕我直言,现在大家在心理圈看到的很多「业内大咖」都是靠讲课出名的,真正的咨询……不是这样的。
自己太焦虑的状态很难做好咨询。咨询师自己如果面临生存压力太大,很难有一个客观和自在的状态去和访客工作。
误区2:自己学了一段时间某个技术就以为可以上手。
其实咨询师面对的访客,情况是很复杂的。即使同一个情况,比如抑郁,背后的原因也是非常不同的,有咨询师学了比如一个疗法就觉得可以治疗和干预,其实这很难。因为对方之所以抑郁有可能是:
① 人际关系障碍。他很难信任他人,当然和你工作的时候,其实心里一直没信任过你。如果忽略了信任的建立,工作效果很有限。甚至你觉得效果挺好,但是不知道为啥人家就脱落了。② 长期自我攻击的性格模式。可能你用了催眠或者积极关注等当时有点效果,但是这个模式没触动到,反复又出现了情绪不稳定,他也会失去咨询信任。
③ 自恋导致的自体客体破碎或或低活力。表面上说一个事,其实他心里自有其他想法主意。这不是他故意的,而是一种性格缺陷。如果没关注到。依然会脱落。
④ 可能是过去经历的某个创伤,持续影响多年导致的触动和爆发。
⑤ 其他。
心里咨询技能分:过程技术、方法技能
每一句话基本都是千锤百炼出口的。
这之后才是随性自然、看似平凡但是实际隐藏着疗愈因子:或隐喻或共情深刻理解或相遇时刻。
误区3:忽略自己个人成长
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咨询师需要面对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很痛苦,人都是追求自我愉快的。
所以防御很多。比如,有咨询师觉得自己做不了青少年咨询,就专做成年咨询。其实是他难以接受青少年的叛逆和自我表达,这与她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压抑有关。
一个压抑习惯久了的人,会形成反向形成,接纳不了自由表达。
这样她自我设限,其实触动到成人的青少年部分,一样也很难做下去。 每一位访客是时空的连续生命。
误区4:没做好充分准备。
最近非常多朋友问我,自己能不能转行做心理咨询。因为最近疫情后,很多人想要寻找另外出路或做第二职业。
如果自己有生存压力,我建议还是不要急于决定。也不要轻易相信某些报考机构给你的兼职许诺。
因为这些大部分平台都需要你不仅仅是一个证书,还更需要你的能力,心理咨询师考核 一般是①个案呈现;②咨询模拟。几乎不存在可以蒙混过关的情况。
因为面试你的基本都是富有经验的资深心理咨询师。 如果没有充分准备,自己仓促转行过来,会面临接不到访客;接到访客做不下去,几次就脱落的情况。
如果又恰好赶上自己经济条件不允许,内心会很焦虑。做我们这个行业都知道,咨询师太焦虑是无法做好咨询的。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所以尽量减少现实扰动。
误区5:学了心理学专业就可以就业
这个问题稍微复杂。
大部分其他行业是毕业后就业,从实习生开始,各个行业就有新人需求。给实践机会,工资是低一些,但是可温饱,因为这些行业都是基本成熟的。
但是,心理咨询机构在目前国内发展很不好。 大部分心理机构自己青黄不接,无暇给新手练习个案。成本太高了。
所以很多新手咨询师没有办法,就只能自己去寻找个案,结果这些个案要么是特别难:遇到人格障碍或者严重边界不清晰。要么是特别不靠谱:有很多网络上其他目的欲求的人。
所以新手咨询师很多为了自己生存,只能做心理学教育,去学校。但是,在学校里是锻炼不出真正的心理咨询师的。
因为学校的学生群体和老师的理想化及权威指导,决定了他们接触不到社会个案。同理,医院同上。他们大部分做的是: 指导或者干预以问题导向模型工作。 这是行业群体决定的。
误区6:以为自己不需要人带。
我确实见到有自己生存的很好的,他们有这样几种人群:
① 他们自身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比如,有人正念二十年,自身修习。他们对自身了解很清晰。能够有很强的觉察能力和自我人格成熟度。② 自己是公众人物。这个不多说了。
③ 有很强的个人营销能力。有不少人是做互联网出身或营销出身,他们会包装自己。即使专业不那么强,但是依然有客户来源。
④ 有个人写作能力或直播能力等。这不是靠心理咨询吃饭,基本是靠媒体。只是把心理学作为一个热门载体。
我觉得上面②、③、④我并不支持,我觉得这是在这个行业起负面影响较多。因为很多人其实不懂心理咨询。容易被误导,包括我在知乎看见很多朋友都不太懂心理咨询难以分辨。难以区分。
误区7:以为心理咨询,只是解决问题。
新手咨询师会多以问题为导向,好的咨询师不仅面对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基本是认知行为和策略派咨询:
就是说比如你失眠了,我帮助你缓解失眠问题;你失恋了,很痛苦,我帮助你缓解痛苦。遇上了考试恐惧,无法上学参加考试,我帮助你缓解恐惧情绪。这些都是问题导向。我在开始学习咨询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思路,然而,我发现,有一部分(其实是小部分访客因此获益),大部分的访客都陷入在「你说的很好,方法也很好,可是我做不到」/「我都知道,但是我还是觉得活着没意思」/"长期多年的性格底色就是比较冷淡和回避"。
还有在咨询中还会发现不管咨询师怎么努力,用什么方法,最后逐渐失效最后咨询师很累,访客也更绝望的情况。
除此以外,还有非问题导向的咨询,比如失眠,不认为失眠有问题,而是什么造成了失眠,失眠带来的意义——心理动力学视角;或者说是,不认为失眠有问题,而是通过调整整合身心,自然不仅仅失眠自动消失,其他各方面也会有提升——人本疗法视角;这些视角其实都是超越了认知层面的「问题」——因为判断和提出问题是在认知意识层面。
误区8:大众心理健康问题堪忧≠需要心理咨询师数量巨大。
我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然而事实不是,这取决于当前的心理科普程度。心理咨询的科普和心理学科普还不同。
心理咨询很难被大家认识到甚至连一位好的咨询师都很难识别判断。现在很多人解决心理问题用各种方式,比如求神拜佛各种仪式感;占卜风水;各种调理等等,真正面对问题去解决自身问题的很少。
误区9:以为读心理学学位就可以做为执业出路。
这也是一个习惯性思维误区「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学习解决」。事实上,等你花20万读完硕士的时候,一大群年轻人和你一起应聘咨询师。
然后再花5年学技能实践……最近北师大咨询师学院和我心理中心对接希望我们培训学员,提供个案。
这怎么可能呢?如果是年轻人00后,我还是鼓励读学位,但是如果工作了多年还是要以社会实践为主。
误区10:拿不到心理咨询师证书就不能从业了。
这是最大的谎言。其实国家心理咨询师包括现在各个证书。没有哪一个能证明咨询师水平。事实上现在市场真实情况是很多心理咨询师进去了「教育咨询」「管理咨询」「婚姻情感」「家庭教育指导」「教练」……还有更多的是做「沙盘」「精神分析」等,真正决定访客要不要找你,没有第二个原因,只有唯一的考核「你的咨询有用,对他很有帮助,如果不能有用」,其他的都是白谈。
心理咨询师没有体系化更没有体制化,在野生的今天,证书已经被极度淡化。
我是 @田凯 ,心理咨询14年,咨询案例时数12000+,热衷于将最实用的心理学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个人提升。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我会持续将最实用的心理学经验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