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来访者缺乏面对实际问题和改变的动力,怎么处理?

2021-06-09知识

由于在医院工作,我和我团队中的心理师,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个案。他们是在医生建议或家人要求下来心理咨询。不同于那些主动求助的来访者,他们显得非常「佛系」,他们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也不会迫切寻找答案或改变之道,来到咨询室更像是配合完成任务,心理工作进程也粘滞迟缓、步履蹒跚。

我在督导这类个案时,有些心理师一方面会感到很无力,同时又坚信只要持续地予以接纳、理解、共情、抱持,当来访者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自然会把内心的矛盾、冲突呈现出来,到时候就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或干预工作了。但常常还没等到这个阶段出现,心理咨询就脱落了,让心理师感到困惑、失落。

我自己也曾有对这类个案工作的曲折经历,走过很多弯路,也积累起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从一开始只能被动地「静待花开」,到越来越能够准确评估心理工作阶段、预测走向,积极有效地推动心理工作进程,把控节奏。因此,忍不住野人献曝,贻笑大方。

面对会引起强烈痛苦的创伤,或是预期无法解决的困难,回避、否认和压抑是人的本能,也是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

具体表现:

1. 无法记清楚过往相关经历的细节,只留下影影绰绰的大概,来访者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显得情绪平淡、波澜不惊。甚至可能完全「遗忘」。

2. 否认某些事情对自己的重大影响,认为无足轻重。或是坚称自己已经完全克服了,没有必要再谈。

3. 表达出对自己目前生活的满意或接纳,提不出改变目标,认为心理咨询的作用只是有个人陪自己聊聊,或是放松一下。

4. 开始频繁的迟到、改期、甚至缺席,贬低心理咨询的作用,或是希望和咨询师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

应对策略:

我们需要对来访者内心的激烈矛盾有深刻的理解。

「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老实」。来访者花费宝贵的金钱、时间,定期和心理咨询师会谈,绝不只是来闲聊的。费用支出或所占用的时间成本,对来访者越昂贵不易,越提示内在动力的强烈。

就像我对这样的来访者,有时会讲的一个故事:

生活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行船。有一处海域,如同著名「百慕大三角」,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海平面下实际布满暗礁危机四伏。一位船长目睹过很多人、重要的人在这片海域触礁沉没,一命呜呼;甚至ta自己也曾在这片海域遭遇海难,只是侥幸逃出生天,但一直都心有余悸。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曾在这片海域目睹过或经历过的海难已在记忆中模糊。但每次远航临近这片海域,就好像撞到一面隐形的墙壁,这位船长的双手仍会鬼使神差般,不自觉地转舵、减速,回退或远远地绕过。

船上的新乘客不明就里的问船长:咦,你怎么不往前走了呢?为啥掉头?为啥要偏转航向?

船长告诉乘客前面这片海域很危险,可是船上的众人看着风平浪静的海面,完全无法相信ta的话,反而讥笑船长,嫌弃他软弱无能。

因为这片海域的存在,这位船长总是不得不绕道远行,费时费力,甚至常常因此任务失败,而且总是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渐渐地,他不愿意再出航,或是做一些只需要沿岸短途航行的小任务维持生计。久而久之,他自己都开始说服自己甘于甚至享受目前的生活状态。

现在,这位船长正坐在我面前,他掏出随身携带的酒壶,昂起头饮了一大口,半睁着微醺的双眼对我说道:「何必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现在的生活安宁舒适,有什么不好?」

我说:「是的,如果我是在酒吧里偶遇你,你对我说这些话,我会微笑着点头表达认同。」这的确是很多人生活轨迹的写照,不啻为一种不错的人生归宿。

「可实际上,现在这段对话发生在我的工作室里。你每周都横穿整片城市,特意花钱来见我。而且你知道,我是一个以无数次协助远航成功而闻名的大副。」我紧紧地注视着他,幽幽说道,「所以当你对我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恐怕无法仅仅以微笑、点头、认同来回应了。」

「我想,我会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拷问你的内心‘真的吗?我尊敬的船长,你真的能被自己这些话说服吗?’」

如果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仅仅展现出充分的理解、接纳,完全沿着来访者的谈话轨道顺畅地行进,就像在陪伴船长航行时完全没有留意到航向的异常偏转,当然会让来访者感到放松,他可以更顺心地远离危险。但另一方面,如果这样的情况不断重复,也会让他感到无比失望。

因为心理咨询师这样的做法,和ta自己已经所做到的,又有什么两样?

来访者因此会怀疑咨询师是否真的理解ta、关心ta,还是只是在例行公事般的招待ta?来访者也常常把自己对于创伤的恐惧与回避、对于困难的无能为力,投射到咨询师身上,认为咨询师可能也对此害怕,难有作为。因此,反而更加坚定了ta应该远离那片「百慕大三角海域」的信念,或自己的生活无法改变的负面预期。

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心理咨询师虽然不应该强迫来访者硬着头皮直面困难,必须驶入危险海域,但我们应该坚定地向用各种方式来访者表达出:

我深知「百慕大三角」在你内心的存在,它对你很特殊、也非常重要。我不会强迫你驶入,但我有着成功穿越它的信心和丰富经验。我会帮助你做更充分的准备,并随时待命,陪伴协助你扬帆驶入这片海域。这个过程的确艰辛不易,这也正是你需要我的原因。

具体有以下这些方法:

  • 矛盾呈现法(面质)
  • 矛盾可以存在在来访者的信念和自然规律之间,也可能在ta的想法和行为之间。我们需要敏锐的发现,并适时恰当地呈现给对方。

    一位来访者坚持否认恋爱挫败对ta的影响,认为「感情很麻烦」,自己可以不需要亲密关系也能过得很好。

    我们既可以告诉ta,人类是一种群居性动物,在感情中受到伤害后忍不住想逃离,甚至完全封闭自己。但脱离了他人的支持与陪伴,就像把树木拔离土壤,我们会更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你持久的抑郁、烦闷,很可能与你无法得到情感的滋养,内心越来越枯竭有关。

    也可以指出,你说自己根本不在乎那段感情,可是我看到正是在那次分手之后,你的生活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和ta分手后,你不断仓促地进入一段又一段的恋爱关系又匆忙逃离,那段时间的生活就像无头苍蝇一样迷茫混乱。

    或者告诉ta,你说你不需要亲密关系,不需要他人的陪伴和心与心的联结。你知道吗?心理咨询中的双方,本质上也是一种亲密关系,一种特殊形式的心灵联结。其实你不怎么听取我的建议或指导,我的家庭作业你也不太愿意完成,但你依然坚持几乎每周都来到这里和我交流。所以当你口中信誓旦旦地说着自己不需要什么亲密关系,他人对你只能带来烦扰,你的行动却在更强烈地告诉着我另一个答案。

  • 隐患具象法
  • 咨询师在和一位未成年来访者工作,越来越意识到无法回避家庭对这位来访者的巨大影响,提出要见ta的家长时,对方却非常抗拒,坚称心理咨询是ta自己的事情,和父母无关,不需要父母掺和进来。

    我们除了和来访者一起探讨如果让父母「掺和进来」,具体会发生什么,由此更深刻理解ta的担心以外,也可以向ta发问,如果我们两个人的工作方向和父母期待的显著不同,父母发现随着心理咨询工作深入,形势反而越来越「失控」,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我们可以直接告诉来访者,很多父母会因此陷入强烈的不安,对心理咨询师极度不满,他们也有无数种方式破坏、中断心理咨询。——就像上次他们说你弹吉他影响学习一样,停报了你的吉他课。如果类似的情况发生,我们该怎么应对?

    当来访者采取否认、回避的防御策略,即使我们深知这很可能只是「把头埋进了沙子里」,是一种非常幼稚和不靠谱的做法,但的确不应该直接拒绝来访者的诉求,或批判ta的态度。我们可以借助丰富的临床经验,具象化推演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并和来访者一起为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形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 问题强化法
  • 当来访者逃避了现实的挑战和困难,进入到一种短时间内貌似风平浪静,可以「优哉游哉」的生活状态,的确可能会令ta更不愿意寻求改变。

    就像现在很多孩子由于在学校里受到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挫败后,抑郁发作而不得不休学,但即使已经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情绪状态也平复很多,但依然无法回归学校。每天在家里作息时间不受约束,整日玩游戏、看视频、网聊,家人也因为担心再度「刺激孩子」而不得不对ta软语温存、小心翼翼,孩子的确容易在这样的舒适生活中日渐沉溺,即使嘴上说着「不去上学不对」,但却一直缺乏行动表现;甚至直接说出「现在的生活蛮好,学习成绩、未来啥的都无所谓」这样的话。

    或者对这样的孩子,为了激发他们改变的动力,有一个方法我经常使用。我会顺着他们的心思,说:「嗯,其实你每天的花费也不多,相信按照你们父母的家庭资产,结合我们政府的福利制度,你这样的生活应该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的。」

    「你现在是16岁,我们苏州市目前的平均预期寿命是86岁。哇,现在这样的日子,你还可以重复过上70年。真是太好了!不是吗?」

    其实,一直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生活,时间久了,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无聊、乏味。但由于时间总是悄无声息地流淌而走,在我们的拖延、蹉跎中,宝贵的青春年华在不知不觉中就一年一年倏忽而逝。比起遥不可及的「以后爸妈老了你怎么办?」,或不具现实可行性的「你再这样下去,爸妈都要不管你了」,将那种空虚、贫乏的生命历程,用一种具象化的呈现出来,会让对方忍不住感到恐惧和不甘心。

    来访者听到我这么说的时候,常常会楞一会儿,然后否认这是一个好的未来。这时我们再不失时机地和来访者讨论ta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具体勾勒出ta的渴望、目标和担心,以及如何帮助ta克服原来阻挡ta的障碍,利用和发掘ta的优势,达成他的理想。

  • 冲突制造法
  • 未成年人休学在家期间的上述这种情况,仅仅只是通过言语上激发,有时依然效果不足。我们有时需要联合家长,通过对孩子现实生活方面有步骤、有技巧的限制和约束,「制造」出恰当量级的冲突,迫使孩子一步步改变。

    这方面的工作比较复杂,我想之后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总结阐述。

    总之,心理咨询师不能总是扮演做来访者眼中的「好人」,心理咨询的目的也不只是让来访者在咨询室内感到舒服、放松。我们要能够看到来访者否认、回避包裹中的激烈冲突,深刻感受他们内心平静海面下的暗潮汹涌。

    当然,心理咨询师什么时候该做「坏人」,「坏」到什么程度,能把来访者刺痛到忍不住爬起来,但又不会痛到逃之夭夭,的确是需要勇气、智慧、经验的海量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