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新版【红楼梦】里,李少红为什么要让所有的姑娘奶奶们顶着一个戏子头?

2020-08-06知识

第一个原因是:搞噱头,突出自己导戏有一如既往的「李少红特色」。

事实证明,无论是四大名著哪一版翻拍,再努力翻拍,也会落得个「经典就是经典,永远无法超越」的结论。

李少红导演之前有那么多的代表作如【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等。

叶锦添与李少红的合作已有数次,而前几回的【橘子红了】与【大明宫词】更成为令观众过目不忘的成功典范,叶锦添造型中的清冷留白与李少红剧集中的深宅寂寥感异常契合,可谓相辅相成。

单以上两部戏可以说李少红导演的戏是非常有个人特色的,而对于同样是名著的翻拍,李少红却为了挣出桎梏却最终困于桎梏。

大白话来讲就是为了突出个人特色而与大众审美所拮抗,在大众看来这就是弄巧成拙。

想要别出心裁没错,但搬起石头呼脸就不对了。

她把李少红标签继续标在了新红楼梦上,不顾原著意境,不顾大众审美,不管符不符合历史生活,把夸张手法用于电视剧上,终究要翻车!

李少红与王扶林(原版导演)在美学追求上的不一样,后者基本属于大众审美趣味,而前者就为了「特色」而「特色」。

从她对红楼梦理解的基础是小人书就着手开拍,可以看出,这部戏功利因素太多太强。

新版红楼大观园中那道圆门拱墙应该出自红楼梦连环画;再看铜钱头、鱼泡眼、婴肥脸的林姑娘,活脱脱就是青年俊美的梅兰芳;那王夫人、薛姨妈的样范儿酷似老年的梅大师;再加上声声袅袅的昆腔,修修改改的戏装……

所以网友戏称「聊斋红楼」「昆曲红楼说」一点都不为过。

其次才是结合昆曲元素,但过于夸张了,忽略了最基础的人文知识。

李少红导演想要利用昆曲的唯美感觉给红楼梦的拍摄添加一份古韵味。并且他们希望有别于87版红楼梦,所以对整部戏赋予了昆曲灵魂。

李少红的红楼美学出处在戏曲,新版【红楼梦】中出现的‘铜钱头’只有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使用,是一种夸张的舞台装扮,戏曲演员下台后也不用这种头饰。

戏曲艺术是写意的可用极其夸张的表现手法,但电视剧是写实的,应该体现逼真。

不管你再怎么喜欢昆曲,再怎么想表达自己的特色理解,脱离常识就是最大的谬误。

从新版红楼梦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跌再跌就可以看出,背离了大众审美和人文常识的特色,不加也罢!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本在好好研读一遍的前提下都很难就理解完全,更不要说是非一手加工的小人书了。

这样的基础之上就去拍它,我觉得是对它的不尊重,功利又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