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心理咨询600元两周一次和300元一周一次哪个更合适?我的第一反应是想要科普。关于心理咨询设置,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还停留在价格是否便宜层面挑选上,哪个咨询师便宜,我就选哪个。
事实上,关于心理咨询的设置,这里面大有学问,绝不是一个星期一次这么简单,还涉及疗效及效果因素。
在评价心理咨询效果时,会遇到许多不同的条件和复杂因素,如何确定一个来访者的心理状况好转或痊愈呢?通常是靠来访者自己的主观报告和咨询师的评估意见,但两者都不一定可靠。与躯体疾病不同,来访者的报告有时缺乏可信度,有许多原因可以使来访者声称自己有所好转或已经痊愈。
这里面的原因较为复杂,比如来访者是位高中生,来咨询前是不愿意来咨询的,迫于家里父母的要求,不得不来咨询。然后来咨询时,会表现得特别顺从,不管咨询师说什么,都愿意听,会取悦咨询师,告知咨询很有效果。
学生回到家里面以后还是老样子,学习依然不认真,学不进去,考试依旧很差,还经常夜不归宿,家长也很无奈,过后会向咨询师反馈,咨询效果还是不太好,表示没有效果。
这类现象在咨询里是十分普遍的,评估来访者在咨询时是否获得效果,往往会从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1、来访者自身情况的改变。 如:来访者咨询前很伤心、痛苦,失眠,人际交往有困难。经过咨询以后,有所好转,开始能够和朋友友好交流,这是咨询有效果的体现。
2、咨询师的评估结论。 与普通人判断咨询效果不同,专业人士评估咨询是否有效,不仅仅是看表象,还得从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的稳定度来考虑,会观察来访者是否已经改善原先不合理的表现来作为依据。
3、来访者家人或者朋友的反馈。 前面我所提到的例子,有正面反馈就表示有效果,有负面反馈则说明咨询效果较为局限。
4、心理测量前后数据的变化。 一开始咨询时,心理测量分数很高,超过标准分常模,症状显示较为严重;后期经过咨询,分数有所下降,数据统计客观结论有所好转。
咨询是否有效往往在工作中会通过主观、客观、数据甚至统计的量化来综合评估,甚至必要时会需要第三方专业人士的评级,来判断效果是否改善。
因此,为了研究心理咨询效果有效性,有关社会心理治疗以及咨询或随机临床研究越来越普遍,这些有时限的研究通常会接受专业的训练,来访者或者专业人士会随机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然后使用常用的评估工具在治疗前后系统地评估治疗方法的效果。对特定心理社会治疗疗效的研究,经过严格评估,符合这一标准的治疗通常被描述为「循证」或「经验支持」的 治疗。
也就是说,心理咨询用什么方法,具体什么症状用哪种疗法去面对,都是有据可依的,至少在许多层面,都得到了临床工作的实证支持。
譬如强迫症,在目前临床治疗的方法中,治疗强迫症的首选方法是ERP,暴露和反应阻断疗法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这个疗法的主要方法是四种:现实暴露、想象暴露、认知重建和反应阻止。
而在时间和次数上,这个疗法通常是如何操作的呢?一般治疗期为3周,每周5次,每次2小时。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变通,但一般不能每周少于3次,总次数为15次。每次治疗开始先用15分钟讨论家庭作业,接着进行45分钟的想象暴露和45分钟的现场暴露,最后用15分钟布置家庭作业。
有没有发现,这个治疗的频率和强度还很大,时间也不是大家平时所认识的50分钟、60分钟,时间频率强度都超过普通人的想象,这属于高强度密集的操作。根据临床研究,这种高强度密集的操作见效会更快,另外现场暴露比想象暴露的效果来得更为直接。
如果心理咨询和治疗没有这样的频率,具有严格的设置,将很难取得效果。
所以,大家在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时候,千万不要笼统地把价格、次数捆绑在一起,存在简单的认知,觉得心理咨询就是聊天、会谈,毫无技术含量,次数的话可以随意订制,价格也是随便定价,选择便宜的或者频率低的咨询。
心理咨询次数的设置,是建立在科学、循证以及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所发展的,咨询次数、价格等都有其专业的意义,一切都是建立在效果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就像我刚才举的强迫症例子,如果你的强迫症比较严重,没有按照ERP的治疗设置去进行,而是采取两周一次600元,或者一周一次300元来开展咨询,心理咨询的效果也是非常差,花了钱也起不到作用。
相反,得在有经验的咨询师和治疗师工作下,采取严格的设置,遵循ERP的疗法进行,你的强迫症才会得到改善,哪怕这个过程花费的钱比较贵,几千块钱,那也比你两周一次600元或者一周一次300元性价比高很多。
希望大家在做心理咨询前,能够多了解相关信息,查阅资料,也可以和咨询师多讨论一下咨询设置以及咨询工作细节的相关事情,先提前沟通了解一下,做个评估,把咨询时的细节和流程搞清楚,这样的话工作才会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