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杨珊珊:我的心理助人观,「被打碎」后的迭代升级 | π言π语004

2021-04-21心灵

正文共:3000字左右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每当小D带着困扰走进咨询室,诉说着过往,寻求我的帮助,甚至哭泣着希望我给予指导时,我的脑子里就像 有个算盘,珠子打得噼啪作响,高速运转着各种理论来分析眼前这位急需帮助的小D,寻找着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每每这样的一次咨询下来,我是极累的。更郁闷的是,小D似乎并没有按照指导采取行为。

小D找我要建议,为什么要到了又不用呢?

又累又无效的咨询,让我开始怀疑当初善于理解他人的自己哪里去了,难道我的共情能力丧失了?

反复的挫败后,我想也许我就是帮不上什么忙。神奇的是,当我放下用力帮助小D的想法后,我的脑子清静了,更能听懂且更能表达清楚对小D的理解了,咨询结束后自己很轻松,小D的反馈也好,甚至还有了改变。

我在欣喜的同时,开始思考这里面 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促成了好的结果的产生。

01 怎样理解当事人——问题视角or资源视角

在传统的医学、心理学模型下,当事人被定义为 「正常」或「病态」 ,定义为患有 「精神疾病」或「非精神疾病」

在此模型下,咨询师是一个专家、权威、定义权力的角色,而当事人被贴上了「不正常」的标签。

这种划分标准似乎在说:「你(当事人)有一个使你与社会其他人所不同的病理,我们(咨询师)用专业知识来帮助你克服这种病理,以便像正常人一样活得有意义。」

一旦基于此视角,当事人的感受、想法往往被视为「病理性」的,得不到重视。

咨询师也就无法看到当事人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无法真正共情到当事人所经历事件的情绪,无法理解「症状」对于当事人的意义(这才是他当时有效的应对方式),更无法看到当事人的资源、能力和力量。

试想一下,一位当事人带着以问题为中心的视角和自我认同进入咨询室求助,他所关注的一切都围绕着问题,他身边的家人、朋友的眼中也只有问题,他的生活也围绕着问题展开,这使得他深深地陷入他原本想要解决的问题当中。

如果咨询师的「诊断」、解释或者分析也告诉当事人他有问题,这其实并不能真正帮助到他。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是这么和他说的,如果有用的话,那他为什么要来求助咨询呢?

换而言之,当事人的问题正是他在生活中做出的「最佳选择」,也是他努力地表达,是一种资源。

就如一个抑郁的孩子,自从得知他的抑郁后,原本整天争吵,甚至打算离婚的父母把精力都放在他身上,抑郁就是这个孩子当时做出的「最佳选择」。

作为咨询师,要理解孩子的抑郁情绪,更要看到抑郁背后他为了维护这个家所做的努力和牺牲。转换了视角,抑郁不再是要被解决掉的「问题」,而是他的表达,他的资源。

说到这,我忽然想起来, 【资源优势取向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 的课程上,美国堪萨斯大学段昌明教授曾引用马丁·路德金的一句话: 「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 ,让我再次想起中国的太极图,当我们过度的关注问题,资源会被忽略。

而当我们聚焦于当事人的资源优势,看到当事人过程中的努力,发掘当事人越来越多资源和能力时,原本的问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甚至随之转化。

02 当事人是他生活的专家,咨询师是促进者

我非常赞同资源优势取向对 「人」的信任和对「人的能力」的信任。

当事人用自己的信念、价值观、能力来帮助他们自己处理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能从自己的经验世界中寻求意义。

当事人处于真实生活中,最清楚自己当下的情境、文化背景等,他的问题是他应对生活情境所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方式;问题中隐藏着解决方法,只是当他陷入其中而不自知。

资源优势取向的咨询师抱着尊重、好奇、开放的态度,考虑当事人所处的情境去体验、理解他的感受。

只有真正理解当事人,才能靠近当事人,才能看到当事人身上所具有、但又被他忽视的资源、能力、力量,并逐一地反馈给他,协助他从积极视角重新看待所发生、所感受到的,重新建构新的意义。

多个点的意义变成一个面,多个面成为一个立体的、新的、有力量的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不是指导改变的发生,而是促进改变的发生。

换句话说, 咨询师是一个积极的促进者,协助当事人去探索、发现,协助他找到自己的资源,构建出新的,充满力量的自我。

03 「打碎」与「重建」——我的助人理论

在学习 段老师【资源优势取向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 课程之初,我感受到的是冲击和混乱。

从本科到现在,我接受的是正统的传统心理学教育,从最初的普通心理学,到心理学实验设计、测量、咨询实践,我一直在前辈们构建的知识框架下学习。

老师如是教,我如是学。

虽然在咨询实践中对人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也逐渐清晰自己的风格偏向,以为自己用更温和的声音,更人性的方式,为的是更好的帮助当事人,但仍终究脱离不了 用「病理」和「问题」的视角看当事人。

确实会觉得这种视角哪里不对,或者说是不够,但也一直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

在接触建构主义思想和段老师的课后,我之前用来理解当事人的框架被打碎了。

这让我有些欣喜,好像在一直困住自己的迷雾中看到了亮光;但又有些惊慌,原来一点点垒起来的框架不再坚固了,我要依靠什么,又能抓住什么?

直到段老师说到自己就是在不断学习中,发现原先的有些理论在帮助当事人时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她也在不断否定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取向。

忽然,我的惊慌有了出口,原来段老师也一样啊,她也是在不断学习中,不断「打碎」又「重建」的过程中,逐渐找到帮助当事人的方向的啊。

我突然意识到,我想要抓住、依靠的不过是一种对确定性、权威感的迷恋。

以前在各种流派理论前,我甘愿俯首称臣,而现在是把各种知识变成自己的资源,智囊团。

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终其一生的过程。

那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我只需要持续学习,在「被打碎」的地基上构建起自己的框架,一个在我独立思考和整合后,建立起来的独一无二的框架,一个更好帮助当事人的框架。

那再「打碎」几次又何妨?我拥有再建的能力——持续学习。

这感觉真好!

「学院π」 项目介绍

湖北东方明见心理健康研究所于2018年正式推出「东方明见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水平培训项目」,简称「学院π」。

项目充分发挥东方明见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专家资源优势,汲取国内外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组织国内外最优秀的师资团队,采用课程学习、临床见习、咨询实践、案例督导、评估反馈、导师组制六位一体的专业化、系统性、连续性学院化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一批植根于中华文化、遵守职业伦理、专业基础扎实、实务能力强,兼具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新生代咨询师」。

2018年11月,第一期「学院π」项目正式开班,共46名学员参加。目前,一期学员 已经实习9个余月,累计为243余人提供了咨询服务,咨询人次达3330余次,累计督导1211余次。

2019年10月,第二期「学院π」项目顺利开班,共50名学员参加。目前,二期学员已经 实习了6个余月,累计为156余人提供了咨询服务,咨询人次达1261余次,累计督导450余次。 2020年10月,第三期「学院π」项目正式开班,正式开启助人旅程。

第四期「学院π」招生火热进行中!

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加入我们呀~

▲点击链接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