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内向」是一种自我保护,而不是社交「缺陷」?

2024-10-14心灵

内向既不是自我保护,也不是社交缺陷。

只是一种性格气质。

1913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性格的划分,这也是学术上首次对「内向」和「外向」作出定义。

准确地来说,也就是【内倾】和【外倾】

【内倾】和【外倾】区分依据并不像常人以为的那样,以爱不爱说话、容不容易害羞等粗浅表面的现象来划分的。

而是根据「动机」来区分。

也就是「力比多」的活动倾向,「力比多」在心理学上是一个模糊有争议的概念,所以这里不做具体定义,你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或心灵能量。

类似于食物中蕴藏的物质能量,人类需要从食物中获取卡路里来维持物质生存,同样也需要获取力比多来维持心理上的能量所需。

外倾的人习惯从外部世界摄取精神能量,内倾的人习惯从自身内部获得精神能量。

这才是外向者与内向者的根本差异。

美化或贬低任何一种性格气质的人,其本质都是在「自媚」

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只有适用场景的区别。

只不过因为内向的人占人群整体比例较少(15%——30%),所以「内向」经常被视为一种负面特质。

现代社会由于分工的细化,以及纯脑力技术工作的增多,受环境的影响,内向人群的比例也在增多。

因此他们的声量也大了起来,「内向」这种性格也逐渐得到正名,很多人都明言承认自己「社恐」。不再像很多上一代人那样,哪怕明明不爱交际,也要强装出一副合群的样子。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滑入另一个极端,把「内向」美化成免于社交压力的自我保护。

因为你时常会感到社交压力本身就是你内向的性格特质决定的啊。

这不就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吗?

纠结两种性格孰优孰劣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

因为人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是由先天基因和童年时期的后天经历决定的,而不论是基因还是成长环境,都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

绝大部分人青春期过后,他的性格就已经定型了。

后面再要去改变,往往需要经历重大的刺激或是强烈的主动改变意识,这不现实。

所以我一直说人成熟的第一步就是认清自己的性格、兴趣和天赋点等诸多内在禀赋,不要在错误的领域和行业里越陷越深。

最近很多人咨询我要不要换工作时,都提到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很痛苦。

其实在收入待遇这些硬性指标都还过得去的前提下,一份工作让你觉得痛苦,很多时候不是这份工作很差劲,也不是你自己有问题,而是你们之间缺乏适配。

让内向不喜社交的人去做公关/销售,一天联系百八十个人,脸上肌肉都笑僵了。

让外向不喜孤独的人去坐班搞报表,每天敲上万次键盘找不到半个说话的人;

这两者同样痛苦,但如果是反过来的话,两者的工作幸福度都能往上再升一个等级。

你越早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特质,你就能越早避免这种性格和环境的错配。


今日份的金玉良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