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内向」是一种自我保护,而不是社交「缺陷」?

2024-10-14心灵

先说结论:

这是「外倾社会」向「内倾社会」的必然转变。

荣格在其著作【心理类型分类】中认为, 现代社会总体更偏向于 外倾型人格 属于外倾性社会。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现代社会中外向的人,更吃香。

而人类在漫长的进化道路中一直保持着群居的生活方式,相比于主观的情感剖析,个体普遍的更需要客观正确的对外部事物的交流。

正如需求层次理论中所说,当物质条件开始不断发展,人类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 (后面详细讲讲)

人们已经不满足单纯的对物质的要求,即重视主观感受、 重视内心深层次 的内向型人格 对社会的作用也就会越而来越大 最终的社会阶段其实是「内倾性社会」。

当然,这个转变过程可能需要100年也说不定。

现代社会目前还是属于 外倾性社会框架:

荣格在其经典著作 【心理类型分类】 中深刻阐述了一个观点,即现代社会在总体上更趋向于外倾型人格的主导,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外倾性社会框架。

这种倾向与人类长期以来的群居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因为在这种环境中,相较于深入挖掘个人主观情感,人们更频繁且迫切地需要准确、客观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与互动,以满足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持续丰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为我们揭示了 人类需求演变 的另一维度。

当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 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 情感归属、尊重 乃至 自我实现 的需求。

这一转变意味着: 社会对精神层面的探索与追求日益增强,个体开始更加重视主观感受与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

因此,内向型人格——那些倾向于内省、注重内心体验与情感深度的人群——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大,预示着一个向内转向、更加重视内在价值的内倾性社会的潜在趋势。

近年来,心理学界对内向者及其独特优势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这一群体提供了更多的理解与发声平台。

特别是 高敏感人群(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的概念 被提出后,进一步细化了对内向特质的理解。

心理学教授Elaine Aron作为研究HSP的先驱,指出高敏感者天生具备一种特殊的神经系统,使他们能够比常人更细腻、深入地感知并处理来自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刺激。这种特质既具有遗传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 在总人口中占比约为15%~20%,意味着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可能是高敏感者。

高敏感人群的这种特质,虽然赋予了他们丰富的感知力与深刻的情感体验,但同时也使他们更容易受到自身及他人情绪的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时,可能会遭遇信息过载的困扰。

若不能有效管理这些强烈的内外部刺激,高敏感者可能会陷入恐惧与谨慎之中,难以展现其真正的活力与潜能。


最后我想说: 内向特性并不是缺点

现在世界讲究人人平等,机会平等,但实际上,好处多的还是留给性格外向的人。

比如:和陌生人顾客打交道,参加会议,发表演讲,参与竞争、应聘管理人员以及普遍的参与社交,旅行,约谈等等。

我们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意识到,其实似乎好像真的是这样子,内向的人是会比较吃亏一些。

我们经常会在参加聚会之前就开始焦虑,在发表演讲之前就紧张得不得了,任何社交场合都会严重困扰我们,我们会因为与新闻和社交媒体的接触而感到极度紧张。

我们会感觉如果我们没有机会独自一人坐下来处理我们的想法,思想会非常混乱。

相对于外出,我们更喜欢呆在家里,我们很乐意在家里度过整个假期,在室内,有几本书和一台电脑,我们就能够呆一整天。

我们喜欢在脑海中探索不同的问题,知道如何坦白自己的脆弱性和焦虑让我们的朋友可以放心。

我们希望再也不必去参加聚会了,我们也不会抱怨生活太宁静太安逸,我们热爱优美的风景和平淡的日子。

所有这些都会给社会带来强烈的怀疑。我们为什么这么胆小?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其他人一起吃喝玩乐?我们为什么不出来庆祝呢?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可能这些项目不在我们内心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向总是会给外界不断影响的。

其他人可能会后悔错过很多活动,但对我们来说参加聚会或公司会议很累,我们不仅仅是在表达我们的想法和聊天,我们会想知道每个人对我们刚刚所做的一切有什么想法。

我们会怀疑我们没有理解重要的信息,我们会被角落里的某人一种特殊的敌意所打击,我们会担心我们会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

当我们被称为人类喜剧的精明观察者,但每过一分钟,我们都有感到如同地狱般并且精疲力竭的想法。

与性格内向比起来,生活内向却是一个非常不错生活方式。

拥有足够的食物,可以不用知道外界太多的消息,我们不需要喧哗和关注,我们不在乎大型聚会在哪里。

我们只想思想在书海里闲逛,和几个感到舒服的人聊天,一起散步,泡在浴缸里等等。

以上。

我是 @心理咨询师大刘 ,咨询可私信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