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为什么部分精分动力流派的咨询师不愿意道歉?

2020-11-04心灵

我们平时道歉要么是真觉得自己错了,要么是因为自己愧疚,要么是因为看到别人受伤了什么的。

而在咨询里会有些不一样,尤其是在以两个人情感互动为主的咨询里。咨询师 既要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又要能回应来访者的表达 既要看到两个人是如何互动的,也要给后面两个人没表达出来的部分留出空间 。不过我觉得日常的关系如果深究起来,会比咨询关系更难理解。

理想情况是像罗杰斯说的这样,咨询师 能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的表达和变化,能里外一致,并不断从来访者的视角理解问题。如果咨询师真的做得到,道歉是很正常的

对应的,以上每一个点都可能是出问题的地方:

咨询师可能会像常人一样道歉,但是并没有和来访者的感受在一起,这时候来访者更多会觉得莫名其妙;

咨询师很多时候也不一定分得清哪些是投射,哪些是现实,也不一定看得清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什么,自己的感受又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不喜欢把「反移情」解释为咨询师对来访者移情的反应,说的好像咨询师不会被别的事影响一样。罗杰斯说的「真诚」「一致」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尤其是在两个人错综复杂的互动里面;

然后就是关于背后的意义的问题,这是每个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追求的。以前安娜弗洛伊德和梅兰妮克莱因争过,咨询师到底要怎么诠释来访者的潜意识。安娜觉得是在来访者的「前意识位」诠释,也就是在来访者自己对这件事有感觉,却还不一定说得出来的时候;克莱因的观点是在「潜意识位」诠释,就像克莱因自己的案例里:「医生,你是我最信任的人」—「不,那是你的死亡焦虑」(我也挺好奇的,谁能证明这诠释是来访者的潜意识,而不是咨询师在念书或者算命呢。而且,如果咨询师总是教来访者怎么体验自己的感受,恐怕来访者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不过我想现代精神分析应该达成共识了,就是咨询师要 聚焦于此时此地,从两个人的互动关系出发,只在特定的时候,也就是来访者能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做起源学诠释 (「你正体验着以前的某些感觉」),而且也最好放弃必须要有起源学解释,或者一定要有多么深的解释的想法。

「道歉」在精神分析里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两个关系 不断被破坏和修复,这是很多时候建立稳定关系的必经之路

只不过有时候咨询师不一定会 允许自己被「破坏」 ,所以会一直待在自己的框架里面,来访者这边体验到的更多也会是一种拒绝和不被理解。这样的话,道不道歉区别不会很大。

而且来访者这边需要的「道歉」通常不是能提前准备好的,更多体现在两个人 随机的反应 里,这才是能体验到 两个人真实感受 的时候(虽然能不能和咨询师一起理解这种时候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