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2024 年 i 人 e 人讨论热度不减,为什么我们热衷于在社交中「标签化」自己?

2024-12-12心灵

因为进化论跟不上人类发展了。

英国牛津大学 的人类学家 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20世纪90年代提过了一个著名的定律:

150定律,也称邓巴数。

该定律根据猿猴 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 大约是150人。

这个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认知能力 限制了特别物种个体社交网络的规模。

或者说的通俗一点——

我们最多只能和150个人交朋友,长期保持紧密关系,如果超出这个数字,人类的大脑就会开始「宕机」,记忆混乱或者感到压力。

这是因为在过去几万年里的进化历程中,灵长目的最大的族群数量不会超过这个数字,如果再大,一般就会分裂成多个小组群,去寻找其他的森林生活。否则食物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人的大脑新皮层 不需要进化到更复杂的处理能力,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要能维持与大约150个同类保持稳定社交就够了。

毕竟,越复杂计算能力的大脑,耗能越多,所以进化的道路上始终是功能和耗能的平衡。

于是,这一数字也就成为了人们所能拥有的,与自己关系 密切的朋友数量。

在过去的几亿年里,这个上限都没有被打破过。

哪怕人类成了动物之王,在地球上的数量已经达到60亿,但每个人的生活范围有限,时间有限。

只需要记住身边150亲戚、同事、朋友的信息,基本就够用了,其他则都是「路人」而已。

这两种关系在社交中,也称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但互联网时代,事情变了。

人们凭借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开始可以轻易认识上大量好友,并每天和他们频繁联系。

很多人手机微信里好友早就超过了150人,大脑开始无法详细记忆和分辨每一个人。可能出现把酒吧认识的「小美」当作了KTV的「小柔」,被对方发现生气的尴尬事。

于是,大家在交往中,开始尽可能用「标签」给人归类,来帮助自己记忆和快速识别这些朋友。

比如,同事在给你介绍一位相亲的女孩,会说:

她是上海人、00后;985的高材生,今年刚毕业,没找到工作在家当宅女呢;摩托玩家;不过人家不是啃老啊,自己当网红直播,镜头前的冷艳御姐,生活里的可甜可咸。

这样几个标签,你基本就知道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的,同时,还会把她和你交往中的每个行动按照标签归类,修正对这个人的印象。

而在相处中,你看到她的手机是最新的苹果14,你可能脑海中会给她添加两三个标签;听到她和家人打电话的语气温柔,又立刻会增加几个标签。

通过这样的一个个标签,我们的记忆中就逐步组成了这样一个人的形象。

它能让我们的大脑更简单准确的记忆这个人。又不会消耗太多的脑力。

这就像计算机在描绘3D图形的时候,如果是一个真实的高清模型,对显卡的负担会非常大很大。

但如果把物体变成多边形,那么就对显卡的压力就小多了,多边形的平面越少,处理越简单。

这些「平面」就是我们描述一个人的「标签」。

但人物的行为可以用标签描述,性格呢?

最好有一种工具,提供「打包」好的性格标签分类,一说是什么类型,就明白她的详细性格了。

于是最早有了星座。

很多人会认识一个新朋友会先关心关心的星座,然后用星座来当作模板,套入她的性格和行为模式。比如金牛稳重、双子善变、天蝎腹黑。

但星座这个东西毕竟缺乏特别科学的依据,于是,相对科学的心理学性格分析,登场了。

从荣格到MBTI。

1920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心理类型学】(Psychological Types)书中提出:人有四种"心理类型":思想、情感、感觉、直觉。

卡尔·荣格

到了1942年,美国女作家迈尔斯与她的母亲布里格斯对荣格的这一理论兴趣浓厚,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种用于鉴别不同类型人格的测试表,并将其命名为「迈尔斯-布里格斯个性分析指标」。

这套理论通过将荣格原有的四大类型发展为包括人类所有行为的16种外在状态模式,帮助人们了解个人性格倾向和思维类型。

母女两人做出了一份包含93个问题的问卷。让受试者通过回答简单的问题,具体在四个大类中明确偏向四个字母的组合进而构成受试者的性格简写。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简写。

这份表格不断被完善,到了1990年后,MBTI已经在美国和欧洲非常流行,用此表来测试自己性格类型的人数超过了百万。

更多的数据样本帮助MBTI的分析持续细化 ,不少大型企业开始将它用于人事分析,来对员工进行合适岗位的判断与面试。

而在最近几年,随着国内不少高校引入MBTI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辅助进行职业教育。这个本来比较小众的性格测试,忽然就火爆了网络。

因为大家发现,通过「自我标签化」的介绍,可以让对方尽快速的记住「自己认可」的简单形象。

这就像进入一款网络游戏,捏脸和起网名,是让其他玩家最快了解你的途径。

也因此,介绍自己的「性格字母」成了年轻人社交中,最常见的自我介绍方式。

「与其让别人通过你的言谈举止给自己打标签,还不如选个满意的标签给对方。」简单又清晰,还透着一种「科学都证明过了」的不容反驳姿态。

最后还要说下:

其实所有的性格分析都不能做到完全的科学和准确,毕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

哪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对象,都可能会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比如,一个在公司冷漠严肃的女孩,可能下班后面对男朋友,或许是热情又温柔的。

因此,大家以游戏的心态看待就好,没必要当成铁律。这也是人类大脑优越的地方。毕竟我们的情感要比任何表格都更细腻,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判断,才能得到对他人最准确的印象。

关注也说,阅读 更多有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