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戒掉恶意想象别人这个习惯就行了。
虽然没有定义对象,但我根据语境推测,这个「他」应该是恋人。
要记住一个大原则,在长期相处的亲密关系里,「着急上火」这种沟通模式是非常痛苦的。
是对你而言痛苦,而不是对他而言。
因为你短期内是不可以换掉他的,因此「着急上火」只会给你累加无能感和绝望感,继而更加着急上火。
你这种绝望感,一定会被别人感知到,于是对方会暗自对你戒备,表面上你着急上火,其实你极其需要别人的反馈,不是吗?
但你一副攻击性很强的样子,别人一不说话立马就被定义为「回避型」。
那对方要说个:没事了。
也可能被定义为自恋型啊。
有趣地就是, 你非常焦虑,特别需要反馈的态度,会让你越发得不到反馈,继而更加的焦虑。
要改变这个循环,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源头上你就不要着急上火。
然后你就会进入另外一种循环状态「我越是能原谅对方,就越是能得到对方的道歉,也就越能原谅对方」。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尽量看完我的回答,有足够的认知资源去消解无处不在的绝望和愤怒。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尽量减少输入导致你绝望和愤怒的东西。
有一个在题目中已经出现了,那就是「恶意想象别人」。
可以说,一旦你有这个坏习惯,你要感谢你的伴侣表示沉默,因为接下来他讲的任何话都会变成认罪。
而他一旦认罪,对你就是一种精神重创,接下来的讨论只会越发荒唐。
比如那句终极拷问:你到底爱不爱我?
这个问题其实是:我觉得你不爱我了,你不要再狡辩了。
要是听到回答:我还是爱的
结论就是:你在撒谎。
这个时候,攻击气氛会立即加重,要是小男生克制不住情绪,立马回答:是的,我就是不爱了。
接着,你又要被重创,你会立马感受到背叛,你之前所有的恶意想象全部都是真实的。
得了,到了这一步,就算事情会过去,两人的感情也要大大磨损。
用恶意想象来代替思考,这是认知低下的象征。 即人的大脑已经没法处理复杂的关系,必须把别人限定在某种框架下思考,然后以解释自己为什么不舒服,继而得出结论,是别人在害我。
直到最后,整个世界都是害你的人。
可事实上,最关键的对手只有你自己——因为你拒绝了对外的理解和对内的成长。
如果你真的曾深深爱过别人,你会明白:哪怕是能够自食其力、承担社会责任的普通人,也都是英雄。
英雄不是晚上玩游戏梦想着让世界悔改的年轻人,而是那些困在写字楼格子间,对着客户低声下气却依旧坚持前行的中年男女。
他们会有他们的不得已,能有现在的结果,已经是尽力周全的结果了。
你要是这么经历过多次,你就不会着急上火,你亲自去做过,你就知道这有多难。
发火是小孩子的权利,小孩子其实不适合长期亲密关系。
2、
其实有一个更温和、有效的方法: 你需要尽量去相信对方是一个善良、正直、能沟通的人。
当对方抛出一个可能有攻击性,甚至有侮辱性的问题的时候,你都要想办法帮对方圆场。
比如,有人问过我:
「听说你们学心理学的,往往自己医不好自己,整的像个玄学一样,你要思考一下你们这个行业存在的意义。」
我回答他:「确实,你看到了行业里面的一些不规范,很多权威人士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有时候来自您这样的,来自业界以外的批评更能帮助我们进行整改。」
这样的做法既保护了自己的尊严,也巧妙地把对方的话题「转移」到更大范围的探讨上。若对方还是不依不饶地想要攻击你,那在旁的人也能看出问题所在,你自然「不战而胜」。如果对方其实并非故意攻击你,只是说话方式不得当,你的圆场也会让他心存感激。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帮助对方圆场的过程中,你也能暂时放下自我防御,去检验对方提出的观点是否真的有价值。
比方说,那位提问者还指出一些网络心理学家总是在发明莫名其妙的「XX病」,诊断范围越拉越大,违背了医学所要求的严格标准。作为「自称医生」的心理学从业者,我们是否真的少了那么一点专业精神?
说来惭愧,我以前并没太注意到这个问题,但这次谈话让我获益匪浅,也因此更加重视行业内部的严谨性。其他围观者见我们这样良性互动,不仅肯定了这位朋友的见解,也对我和我的行业多了一份认同。
我们总是发火,把对方沉默视为「回避」,却忘了内心最深处真正的焦虑,以及那种对回应的极度渴望。恶意想象只会一再放大不信任,让你在亲密关系中难以安心、难以前行。
要想破除这份尴尬与痛苦,首先要自我反思,学会在第一时间把对方当成一个可以沟通的同路人,而非你的假想敌。这样,你才能为彼此搭建一个安全的沟通环境,让对方有机会表达真实想法,而不是被动「认罪」。
说实话,当你着急上火时,不是别人回避了你,而是你失去了和别人继续对话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