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回避型依恋真的需要更多的个人空间吗?还是他们只是压抑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2024-12-12心灵

回避型依恋是一个简陋而浅薄的表征。

人们喜欢用表征来定义成某种特定的标签,把其中看上去类似的都弄进来搞成一类。

实际上,这些表征一致性的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根本不是一回事。

肚子疼,可能是食物中毒,可能是胃溃疡,可能是抑郁症的躯体症状,还有一堆可能。

「回避型依恋」的可能性与建议:

1,有较多的人际和亲密关系创伤。

通常来源于原生家庭或年少时的亲密友情,这些创伤回路,会锚定各种情景而被激活情绪闪回,对这种激活的恐惧感,会导致当事人不敢进入更近的亲密关系。

建议:在创伤类似的情景上,进行小剂量的暴露,比如寻找类似情景的其他样本,并非会如当年一样结果的样本,可以是影视剧或观察其他的人。亦或将该创伤用相对和缓的方式告知亲近对象,通过ta的提前了解而纾解自己的恐惧感。

2,人设表演过度和失真,而更密切的接触,会导致人设崩坏。

当前的社交媒体氛围中,很容易出现对人设的过度包装,这些包装通常锚定了一些关键的标签,产生持续的自我褒美和他人的正反馈,久而久之,当事人连自己都偏了,但一旦需要更亲近一些,则当事人潜意识中就知道,自己会露馅。装作公主王子的样子,远观可以,亲近则会令人有极度不适应的被欺骗感。——这时候亲近就变成了关系的崩坏和终结。

建议:对于社交人设的展现,可以略有包装,但不要造假和吹牛,更不要伪装自己有某种对方极为在乎的特质。

3,当事人潜意识中,预测到自己会不可遏制的攻击和加害亲密对象,为了保护对方,就不能接近。

这些预期攻击/加害,可能源于非典型性精神状态(包含心理症、人格障碍、特殊创伤回路、不当社交惯性、私密癖好等),也可能源于积累了过多的压抑而社会生态位较低,缺乏宣泄和对冲的有效手段。

建议:这种情况,以自己为主进行心理调节,获得心理健康后再深入关系。(相关的调整和自我训练方式在我其他的回答中都有涉猎,可以搜索一下)

以上。

所有的被大众和新媒体宣扬的非专业心理学「标签」几乎都是这种表征标签。

套这种标签并将其视为人格或性格,既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心理上合理化问题,掩盖本质。

要穷究其本源,才能完善自我,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