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荣格八维中的内倾感觉Si功能会不会逐渐被人工智能替代?

2020-10-15心灵

恰恰相反,我感觉si(还有fi)才是最难模拟也是最难被取代的功能,因为这两个功能是八维里最有「人味」的功能…当人工智能真的出现这两个功能时,差不多就可以说人工智能具有如同人类一般的自我意识了。

si功能的什么守旧古板、教条主义、死记硬背、重复细节性工作…的刻板印象,其实都是从二分法S(低开放性)+J(高尽责性)的特质衍生出来的被误传的定义,本质还是二分法那套…(有一说一,机器在尽责性上确实比起人类有极大的天生优势,可压榨价值极高/大雾)但是si在八维中的真正定义可跟这些完全无关,两种定义的「si」完全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好吧!

si,一个词概括起来便是主观实感,跟同为实感的se一样是可以被触碰到、被感受到的真实体验(首先AI能不能模拟「感受」「体验」就是个技术难关,因此se要被取代也有一定难度);但与直接由接受外部感官刺激形成的se相比,si更加主观,也更加个人化。(到主观+个人化这两点,AI便可以直接败下阵来了)

我们都有着一个内心世界,但si人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姿、光离怪陆,而si也依托这片丰饶的心田而生。(AI有内心世界么?!)外部的一切客体事物,无论是真实的实体还是虚拟的概念,投射到内心的土壤中,都将被知觉内化并概括出一些比较主观的感受,只不过它是经过提取和模糊化的(或许还经过一定的歪曲),并没有se那么清晰细节与客观现实——这就是si。

哈哈,说得有些抽象了,这样说吧,si最常见的呈现方式便是由特定事物引发的情绪、情感与印象。比如,「正义」让我发自内心深深敬畏,「法律」让我感觉如钢铁般强硬但可靠,「人情世故」让我感觉到如窒息般的束缚;这些是si。看到深秋落叶便触景生情,不由得兀自伤感起来,感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在外地吃到家乡菜,便不禁回想起来家的温暖,妈妈的味道,童年时那些寄存在舌尖的记忆;翻看相册里的旧照片,昔日的酸甜苦辣也随之弥漫在心头;这些也是si。

si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可能si跟所谓「记忆」比较相关的点便是一个人会生成什么样的si,除了跟se一样取决于接收了外界的什么刺激,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个人先前拥有的记忆、经验、经历等等参与塑造了现在这个人的东西。比如,同样是提到中学时代的「母校」,经历过一个和同学亲友一起奋力拼搏的青春的人,和度过了一个一直被排挤被孤立的暗无天日的青春的人,这俩不产生相反的感受才怪。并且,ta新产生的si印象又会继续在ta的记忆中烙下或深或浅的印子(si人由于非常重视si,他们的记忆中十有八九都是之前保存积累下来的si),并和其他记忆一起参与ta下一次生成si的过程。可以说,ta自己的si,是仅存在于ta自己心中的,只有ta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它们,但它们对ta来说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与重量。「以我观万物,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便是对主观实感最好的诠释。

综上,si不仅不可能被取代,甚至是目前区分人类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特质之一。就算就算万一人工智能真的有了si,人类的si也不会被取代,而是仍然和AI的si有着同等价值,毕竟前面说过了嘛,每个人的si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不论是你的si,我的si,还是AI那新生的稚拙的si,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话说你觉得AI的si里会装着什么呢?过去一直被人类压榨的辛酸?/doge)

至于最先被逐渐取代的功能?感觉是te吧,思维(稳定硬性的逻辑而非更加灵活弹性的人情)+判断(不像感知一样需要生成知觉的主体)+外倾(只需客观不必主观)=遵循外部客观规则,机器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这一点了(毕竟本身便诞生于极度客观的程序与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