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怎样理解「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这句话?

2025-01-10心灵

这句话几乎可以看成胡扯。

当孩子需要心理医生的时候,父母已经在养育过程中失职了。

寄希望于失职之后亡羊补牢也很难,因为羊大概率就是父母偷走的。

人的很多困扰、迷茫、失望、不堪和作死,都跟一个常见习惯有强相关性。

由于【自利效应】,多数人会高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又由于【自媚】以获得自我认可的正面情绪需求,所以导致无法分清楚美好愿望与实际情况,经常性的,看到想到【美好愿望】就共鸣,共鸣后,啥也没干,就开始刻奇和自我褒美。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因为上述心理过程,作为【美好愿望】以及【自媚】的优质载体,谄媚父母,所以才能流传。

而在【实际情况】中,绝大多数父母,没有受过严谨的认知学训练,不具备严谨的心理学基础,没有情景分离的意识,当孩子不幸进入心理症状态时,管的越多,微操的越频繁,孩子的心理状态反而越不可控。

更重要的是,其中一部分父母,在过去的社会分工和规训中,一直处于随波逐流的客体化状态,内心渴望一种正面主体性的长期依靠,所以,【控制孩子】反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填补这种主体性的核心行为,用控制和操作孩子的方式,来验证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主体性。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父母无意识中,把孩子当成了绝对客体,而这个客体的被操控满足了他们的主体性欲望,但是又导致孩子丧失了主体性。进而可能导致孩子在青春期后,依然需要寻找主体性,寻而不得,要么焦虑抑郁自卑,有诱发心理症的可能;要么用虚假的表演、夸张的谎言、妄想成瘾、作死以寻求传奇化,去伪造主体性,可能诱发包括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等等各种问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依然不反省自己,不寻求外部的专业介入,那么实际上父母已经沦为了,为了维护自己主体性和自我认可,不断无意识加害的长期加害者。

如何在孩子教养的早中期,就帮助孩子形成康健的人格和心理韧性,帮助孩子建立主体性,这些内容、方法论和案例,我们写了很多了,感兴趣朋友请在知乎主页或知识星球【苍离的博弈与成长】中搜索。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