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如何才能解决拖延?

2018-10-17心灵

拖延的产生条件是从低阶精力到较高阶精力的过程。

摆脱拖延、即刻行动的难点是 状态的切换,而非事情本身的难易度。

做事情按耗费精力来看,从低阶往高阶转换,是需要能量的,这个能量就是自控力、行动力等等人的高级品质,而从高阶到低阶的转换,则不需要能量,它本身就有一股从高到低的势能。

举个栗子,你现在正玩手机,你妈让你去洗衣服或者学习,你肯定是不想的,于是就想拖延。

玩手机耗费的精力是非常低的,甚至为负,而且玩手机这个动作可以自我延续,洗衣服相对玩手机来说,需要耗费高于玩手机的精力,就是从低往高,需要额外能量去完成这个状态的转换。你得克制一下自己,放下手机去洗衣服。

现在你妈又告诉你不用洗了她来洗,去玩手机吧。这时你还会拖延吗?显然不会!你会很爽快地走开去干自己的事情。

而学习相比于洗衣服,其精力差值又是巨大的,需要更多的能量,要不然,为什么很多人什么都愿意干,就是不愿学习呢。

但我上文为什么又说「摆脱拖延、即刻行动的难点是状态的切换,而非事情本身的难易度。」

不同事情之间的难易度(精力耗费值)确实存在差异,但并非造成拖延这个行为的决定因素。

我们不愿意切换到较难一点的事情上,是因为 稳态/惯性的维持。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惯性,这种惯性会让你延续当下的状态而避免切换到其他状态。

举个例子吧,睡觉前你躺在床上,但是想去上个厕所,这时你的状态是躺床静卧,它是具有惯性的,厕所距离越远你越想拖延一会,但仔细来看,去上厕所这个动作并不难,为啥还要拖几分钟再去,原因就是要打破当下的惯性/稳态状态。

走出拖延的关键点就在于克服上一个状态的惯性去进入到下一个状态。

当你进入下一个状态时,无论这个事情有多耗费精力,你在那个状态里先待一会,多积累一点惯性,都会觉得事情变的轻松了许多,都会发现原来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难。

有句话叫「静能生慧」,也就是面对一些比较复杂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先进入那个事情那个状态里静静待一会,智慧就产生了。

当你下次玩手机但该做正事时,只需明白, 我只要先切换过去,那件事就并未像我此刻想象的那般痛苦、困难。

事情都有维持它自身稳态和惯性的倾向。只需开头克服一下,后面会越来越在状态。

补充,如何让自己持续专注一件事情(较难的事),除了有惯性的维持,但如果你在这件事上感到很多挫败感,那也是分分钟能让你走出惯性。

惯性,自控力,反馈都是影响做事状态的。

当你成功放下手机去学习了,但学了半天发现好难学不会,好有挫败感,这时惯性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靠的就是自控力和反馈了。

如果能一直有正向的反馈,那必然是正向循环,巴不得每天起床就开始学习,因为你每时每刻都有成就感就和打游戏一样。

学霸爱学习,除了人家自控力高,还有可能就是人家学起来是真的很轻松很有成就感,一直都有正反馈在。

我觉得如何获得较好较明显的反馈的方法,就是做事时 设定清晰无比的做事目标 ,知道自己每时每刻做的事情是为了解决回答什么疑问。这样一直沿着设定的目标走就会感觉坚定和做事有奔头。目标的设定一定要落实到每天,每个时段。

做事目的越模糊,指向性越弱,那做事也就越迷糊和没有动力。

以上是生活经验得出的方法论,理论说多了也没太大意思。了解一下就好。

接受自己做事认真的时刻,也接受自己做事不认真、颓废的时刻,认真和不认真,拖延和不拖延是一体两面,在生活中,两者可以并存,而不是非此即彼,甚至是并存才能找到那个弹性平衡的内在空间。

一个人认真里面要夹杂着不那么认真,带着一种玩乐心态出发,才不至于被压力击垮。

但同时,一个人若什么都不认真,就会失去许多对自己的心和脑的训练机会,会因为长期的不用心、不用脑、敷衍了事而倒退和钝化。

无论做什么,都不是只有认真或不认真这一种单一的状态,还有另一个选择,有另一个超越的方法——无需跟你的内在对抗,观察到不同面向的自己,且不再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