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intp擅长解构,不过在【心理类型】原著里荣格用了「还原」一词对应「建构」。而「还原」才是对应ti作用的词语。
今天我又仔细看了一下词条定义,发现还原其实包含了两种方式。其中一种对应了「解构」的意义,代表着对意义的消解,而另一种正好就是重组。
还原意指「返回」,我用这个术语表示这样一种心理解释的方法,还原的方法是将无意识的产品回溯到其元素,无论它们是对实际发生的事件的回忆,还是一些基本的心理过程。还原的方法是向后(我猜想这是翻译问题,应该是「向前」)定向的,与建构的方法恰成对照,无论在纯粹历史的意义上还是在比喻的意义上,都在于将复杂的、已经分化的因素回溯到某种更普遍和更基本的东西上去。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方法都是还原的,因为在他们两者中都存在一种对愿望或追求的基本过程的还原,最终,这些愿望和追求都具有婴儿期的或生理性质的特征。还原法对无意识产品的真正含义有着拆解的作用,因为它不是追溯到其历史的前在物,从而使其意义荡然无存,就是根据其从此所生的同样的基本过程将它们重新组合起来。简单理解一下这段话,还原是将以分化的现象回溯到更基本的东西上去。而分化的内容其实来自无意识,所以还原的东西是无意识的产物。
内倾型的思维在发展那些越来越接近原初意象的具有永恒有效性的观念上,是积极的和综合的。当ti只追溯时,我开头讲了——最终带来的将是「意义的消解」,因为最终只能追溯到「历史的前在物」,这也是ti主容易陷入虚无的原因。
但ti也是一种创造理论的功能,而这应该是ti主真正的欲力方向,只有顺应这种欲力,ti主才最可能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也许有人会对这个解释不满,但这确实是主导功能的意义)此时,ti才是积极和综合的。
ti想要创造接近「原初意向」的具有永恒有效性的观念。我稍微做一些引用,但是不准备展开讲了。
当意象具有一种古代的特征时,我称之为原初的(primordial)。当意象与熟悉的神话主题存在惊人的一致性时,我说它具有远古的特征。它所表现的材料主要来自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荣格重要的理论,可以说是铭刻于人类基因而不断传承下去的东西。
以上是纯粹的理论解释,下面我准备写的简单一点。根据这些理论基础来说,ti主需要去具备重组的能力,只解构会带来虚无,而另一方面荣格认为与客观经验充分联系才会使得ti的理论具有现实的有效性,否则那些理论只会更接近「神话的」而失去效用。
ti可以将现象分解成基本元素,再将其中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重组,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事物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脉络,从而发展出一种理论,相当于对现象的「提纯」,这才是ti真正的意义。
当然,这种理论并不是拿给外人用的,而是建立ti主内部秩序的规则。事实上,从我个人倾向来说,如果没有感兴趣的听众,我并不想把ti的产物拿出来讲,因为从外部来看的话,ti的产物可能会缺乏论证基础,或是无法证实的。但这些东西就是ti主拿来自己用的,说服外人并没有特别的意义,甚至不具备ti主人格特点的人拿来也没用。
更多的时候ti的理论只能引来无聊的争端,辩经显然是更接近te的东西,我不是太热衷参与,大部分时候我只是借用te的东西来解释给他人听而已。ti内部是不需要解释的,ti是一张次元网,每一个节点都是相通的,当一个新结论产生,又不与ti里每一个节点发生冲突——当然也不能与现实发生冲突,我会直接把它当做是真的。
总体上来讲,我认为网印对ti的误解还是颇深的。ti应该是收敛的而不是发散的,因为理论化或者概念化本来就是一个消除差异的过程,它就是简化的,在解释清楚机制后也不需要更多的现象去辅助说明。缺乏机制和解释而以大量描述呈现的,我一般认为是感知的产物。而对理论特别较真的,我不知道是哪一类,但是作为ti主,如果是真正的交流,比起咬文嚼字和抓漏洞,我更关心的是对方的观点和想法是什么。这才是有效交流,而无效交流……咱图的啥呢?
最后讲一下有关阅读,我认为根据ti的需要,intp的阅读并不会无休止发散,而是会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在核心问题的可能性没有穷尽之前,intp的兴趣就不会停止,而可能性穷尽之后,这种发散就终止了,此时intp可能会失去兴趣而转移注意力。
这大概符合了ne的感知特色,但又不会被ne所挟持而不停的去寻找新的可能性,此时ne对ti仅仅起辅助效果,这意味着最后所有被感知到的东西会收敛为一个或者几个结论,即ti主所创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