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厌蠢症」属于一种隐性的傲慢吗?

2024-12-24心灵

这涉及到对于学习、知识的不同态度。厌蠢症背后所隐含的是暗示对于知识的拥有、掌控,以「学习」对自我焦虑进行防御。

英国精神分析师克莱因曾经讨论过智力和创造力如何因为焦虑——特别是对性好奇的抑制——而受到潜抑。她认为,儿童只能从自身的真实经验中学习,而教育者应该设法支持这些经验而不是妨碍这些经验。

而在这一观点的背后,更为基础的一个观点是,所有的小孩(甚至是婴儿)都有一种基本的冲动,即了解和认识自己与自己对世界的体验的真相。这种冲动是如此根本,以至于克莱因以「求知冲动」(epistemophilic impulse)来形容。

她认为这个本能是源自于婴孩想要探素母亲身体内容的渴望,同时提出了由此本能衍生出的两种好奇或渴望,它们存在差异:一种是为了驾驭与控制,因想窥视而需要「知道」,所激发的侵入性好奇:另一种是对理解的启发性渴望,较近似对知识的渴求,为的是成长而非支配。

前者把知识看做是某种对象,这种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体验(婴儿与母亲在此仍属于一体),就好像是一个婴儿所欲求的、存在于自身以及所处世界之外的东西。因此,对这种存在于自身以及世界之外的这种知识便是对象性的占有、拥有。只要没有拥有这种知识,那么这意味着婴儿世界的不可控、对原始自恋的损毁。

后者则是一种对主动性的确认,这种与体验合一的知识存在于婴儿自身及世界之内,等待着被婴儿发现。启发性的理解通常带有这种体验,即「原来如此」——意味着这并非外在的体验,而是早就身处其中。因此,这种求知冲动是婴儿对自身及世界的「热情」,不同于占有,其渴望的是理解——一种深层体验的合一状态。

这两种并非单独存在的状态,而是两者复合成为了我们对于知识、对于学习的态度。事实上这在一些婴儿进食的时候就可以显现出如此态度。一些婴儿必须要用手去抓取、揉搓事物,或者必须要用手玩弄餐具,因为这些行为意味着婴儿掌控了那个给与自身养料的食物其背后的「真理」。

厌蠢症则暗示了一种以驾驭与控制、以「窥视」试图占有「真理」的存在焦虑和自恋需要,因为厌蠢症厌恶的事实上是被分裂并投射至对方身上的那个脆弱的婴儿,那个无法拥有知识——养料的婴儿。当知识几乎完全变成了一个我们外在的客观存在、一种意味着我们的自尊、成就、定义了我们身份的东西,那么知识就变成了一种满足我们占有欲的资源。同时这种资源也带给我们威胁,因为ta并不真正属于我们,而有可能被任何人占有,于是学习就变成了防御我们对于失去这一重要资源的焦虑的方式。

厌蠢症并不以拥有这些知识感到真正的满足,如同经济数字一般,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多,只有更多、更多才能让其暂时的、稍稍的远离其基本焦虑。而这一追求更多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通常容易让人混淆(包括其自身)以为这是一种真正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