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伦敦奥运会,挺完204公斤确定拿金后,我死死把于导抓着冲台下大吼「这是我教练!!!」那会唯一的念头,就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他,知道他是谁。
大伙在电视上看到运动员跟教练拥抱啊举高啊,是会有点疯狂,但确实控制不了。因为什么呢,他是成就你的人。差不多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这么说吧,技术实现教练不一定比得上运动员,但他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极少极少真正懂你的人,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实话越往后走,最难的部分反倒不在训练,而是保持专注力。都是普通人,会被很多事情困扰,技术、体力、年龄、伤病、家庭,还有已经取得的成绩。
老说上场就是跟自己比,也这意思。心不稳,练再多都没用。
教练就是那个一直在旁边看着你,在前面拉着你,把你拽回正轨上的人。就我和于导搭档的这些年吧,关系还挺复杂,师傅、朋友、家长、人生导师,都有。
师傅,是做教练的基础内容。我理解吧,有时更像个对手。怎么说呢,得把你挖透了,看破了,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能最快提升啊。我是2003年进的国家队,2009年2月底才开始跟着于导。8个月后,拿了世锦赛冠军。
这是我的第一个世界冠军。那之后,才开始敢想着去冲奥运金牌的。可以说,现在我弱点是哪,极限在哪,恐惧什么,他全门清。当然,除了我,他还得花很多精力去抠竞争者的技术点,最新的训练方法,要照顾很多事。
光整技术远远不够,还得抓心理。这茬说起来有点玄乎,说俩幕后的事儿吧。我人比较内向,劲儿都在里头憋着。于导很了解这点,所以有时训练看哪把差点儿意思,他也不正儿八经走你旁边认真说道,就慢悠悠飘一句:「没有高度啊,铃不往上走啊。」语气漫不经心,但就能扎实地给人敲一鼓,大家能懂我意思嘛?
再有,重大赛场上教练间的心理战编排,至关重要。有些神来之笔,是奠定战果的关键。
东奥决赛挺举,我开把197公斤。按常规是5公斤加把,但意大利选手第一把结束后我俩差距只有2公斤,咬太紧了。于导很干脆地破了例,开205公斤,瞬间压力全搁对方身上了。小伙子二把顶着开了203公斤,没举好。之后,我们才把重量改到204公斤,把优势稳在了极难超越的9公斤。
说东奥还想起个事儿。刚知道延迟那会,下了训练于导经常找我喝茶(真喝茶),两男人坐一块聊孩子,说家庭,海阔天空地侃。起先还迷糊,后来琢磨明白了,他是专门给我卸思想负担来了。
搭档快13年了,一路走来的艰难都是他陪着。他叫于杰,由衷感恩。
另外想借这个地儿,向举重队所有站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教练组员们说一句谢谢。新的一年,我想跟大家伙一起走得更远。
我是吕小军,一个热爱举重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