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就是行为逻辑和事实呈现。
如果是这两个功能在阴面或劣势的话,不容易区分是正常的。因为Te和Se代表一种外倾的如何去看待和认知的问题
Te的真实解释途径是Ti,同时有一个同轴相连的Fi作为一个表达途径。即外倾逻辑Te的根源在于内倾逻辑Ti的自洽,但如何去表现Te在于Fi的态度
Ti是对Te的解释,Fi是对Te的表达
我们说人做这件事有他自己的道理,这是Ti对于Te的阐述,也是根源。
我们又说人为什么做这个事是有原因的,是因为他维护这个道理,是否维护是Fi的态度。Fi还可以有其他态度,他做了但是他是为了推翻这个道理,即基于Fi的Te打击,他有自己另外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Ti和Fi的互斥性
也包括了Te和Fe的互斥,因为Te是一种绝对指向,排除他人的(外倾Fe)情感态度,尤其是反对态度的干扰。所以Te看到的是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坚持的Ti理由是什么,透过这个理由你看到他确实会这样做。
就算半途而废,他的出发点也是合理的。这就是Te外倾逻辑。你透过他的行为逻辑、行动轨迹意识到他逻辑层面和情感层面的自洽性。看到了他的Ti或Fi,也能透过Ti和Fi反推他的Te可能会怎么操作
一个人如果不明确阐述他的Ti逻辑去Te做事,Fi可以任意解读他的动机
那Se的解释和根源就是Si,校正和行驶的功能为Ni。换个方式先讲Si和Ni的互斥(不然写起来很无聊,还能换个方式解读)
比如说我们面对一个Se无论是物质存在或现象存在。我们运用内倾感知Si在感受它,不乏运用各种个人的Si经验主义,反复的感知它。那你对他的解读会是趋于客观的
但是依旧存在我说这个Se让我很舒服,你说这个Se让你很不舒服。我俩都要定义它,它是一个很棒的东西,名叫A,你说不对它叫B。然后我俩同时还意识到它可以让我这样甚至还可以那样,对我俩来说非常有用/无用。这时候我们用到的就是Ni功能,以及也阐明了Si和Ni的互斥
Si和Ni谁是Se的最终说明,一定是Si。因为Ni无论如何定义Se,Si对其的感知性却是固定的。只是需要重复多角度去Si以达到认知的共性,否则Ni可以为其定性
因为Ni有使人盲从的能力。我们说事情一定会朝某种方向发展,比如吃完东西一定会饱,却可能忽视这个东西吃完对你的其他影响。
越是熟悉可触及的Se,我们才会清楚它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功效或影响。但那些你无法触及的离你很远的Se,带给你盲从的就源于Ni。尤其是Ni把其定义得非常美好
当我们解读Te的时候,基于对Te的了解不足,Fi也可以有不同解读。解读出自己的Ti自洽
Ni也可以干扰Si的认知,如同Fi对Ti那样。Fi可以对Te进行态度表达,Ni也具备对Se行使权。为了能使你那样认知Se,Ni赋予Se新的定义,比如你怎样使用它,它就会产生某种效果或影响。直接的干扰Si的感知方式,使你固定住
Se的互斥功能是Ne,你只要不能运用Ne全面性看到Se,Ni就能为其定义出固定态。人类认知Se的方式或者说简易途径就是,巴不得你直接告诉我它是啥。然后又产生分歧
为什么有人说我们看到的世界虚假的,如梦幻泡影,就在于我们用Ni定义所有的Se存在。就算事实上我们的Si感知功能是受限的,但Si的感知方式可以多角度,利用Si的受限缺陷,多角度可以使我们达到认知的统一。而Ni却能使其单一化
所以如何定义Te和Se,必须依靠的是Ti和Si。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定义,非常依赖Te和Se。Te尤其代表生命的行动轨迹,Se代表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就算Ti是Te的根源,Si是Se的根源,但人嘛,总是需要Fi的态度和Ni的指向定义。所以单独解释Ti或Fi的人,他的Te行为容易让人看不懂,欠缺一种双向的校正。单独运用Si或Ni去认知一个Se,也欠缺一种真实或饱满性
运用阴面功能和同轴功能认识和校正一个功能,是个不错的方式。同时此功能的互斥功能能反向的指出它,尤其是它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