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屑,而是客观看待周遭一切。
以前我是会跟人争辩的,后来发生过一件事情,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一个情绪稳定思路清晰的朋友,在我跟他争辩过几次之后,耐心地跟我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现在的感受很不好,我感觉到你一直在证明‘你是对的,我是错的’。假设果真如此,确实你是对的我是错的,也需要经过时间检验,我需要时间去验证真理和规律。在不验证的情况下,你跟我争辩,只会引发我的感受不适和被意识入侵;假设你不是对的,你跟我争辩就没意义,你也需要经历检验。」
我理解到了这段话的含义。
自那以后,就会就在想要跟人争辩的时候,打住意识外延的行为。
如今,总结一下不争辩的几种情况:
1.喜好不一致但无对错之分
有人认为去大城市打拼好,有人认为留在老家跟亲人团聚着,知足常乐就挺好;有人认为黄色好看,有人认为紫色好看。
这是没有对错的事情,不争辩。
想去大城市的人,也许是因为想离冷冰冰的家远一点;想留在老家的人,可能本身父母双亲都很有爱,一家子其乐融融。
喜欢黄色的人,因为是暖色皮肤,暖肤穿黄好看;喜欢紫色的人,是冷色皮肤,冷肤穿紫更显白。
这些事是没有对错的,情况不同所以喜好不同。
2.价值观和所求不同。
(和第一条差不多,细微区别)
有人求名,有人求利,有人不求名利但求平淡幸福。这三种人,把他们放在一起,谁能争过谁?
求名的人,你跟他争辩要如何多赚钱,他是不会认同你的;求利的人,你跟他大谈特谈爱情,他是不会理你的;求平淡幸福的人,你跟他说如何追名逐利,他也是没兴趣的。
每个人所求不同,所以行为不同。
个人取舍而已,取的背后得自己承担舍,没毛病。
3.阅历差异。
我儿子常常会跟我说些他的想法,忘了是什么了,总之童言稚语的挺可爱。当然是因为他的阅历不到位,他是个小孩儿,还需要成长。
就像我爬到5楼看他,而他在2楼,我自然不会和他争辩,说「我经过345楼的时候看见过什么,你在2楼理解的东西是不到位的」。
他需要慢慢爬,从2楼爬到345楼,很多事情自然就明白了,我只需要倾听然后表示尊重和理解。
有些坑,他该摔就得摔,那正是成长的过程。
我如果给他剧透,他的人生就没那么有趣了,独立思考能力也会降低。
再说,我的认知也是局限的,我可能从2楼爬到3楼的时候漏掉了一些风景和角落,他为什么不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呢,我乐意倾听他的想法,他的视角有时候也会对我有所启发。
4.对方把自己的观点合理化。(防御机制)
有次去动物园,走到火烈鸟园区的时候,我们听见有个人在旁边说:「这鸟这么红,是染色的吧。」
她的同行者说:「你看,这有个科普牌子,牌子上写了火烈鸟为什么是红色,因为火烈鸟长期吃虾,身上有虾青素,虾青素呈红色。这不是染色。」
那人继续说,明明就是染色的。
这种情况,就没啥好争辩的了。
她必须要给自己说的话圆回来,睁着眼睛看着科普牌子都要坚持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不能承认自己有错,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遇到这类人,闭嘴就行。
没兴趣跟人争辩客观规律和原理问题。
客观规律和原理就摆在那里,只是有人承担不了自恋受损,不愿意面对罢了。
综上所述,不争辩,是客观看待外界的人和事,人跟人之间有需求、经历、心智以及环境等差异。
实际,同频的人是很少出现「争辩」这种事的。
哪怕信息和观点有差异,大部分时间都是彼此思维碰撞和启发,各自吸收有效信息,而不是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