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我的心理咨询师很少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这正常吗?

2021-05-03心灵

因为传统精神分析有三个原则: 匿名、中立、克制 ,都是为了保证咨询师分析的 客观性 ,也为了给来访者的探索留出空间。咨询师要当个隐形人,也包括观点、身份上的隐形,也要尽量少的参与和来访者的互动。

只不过这些年人们越来越发现这样做问题挺大的:题主的前两个问题都和咨询师的工作方式有关,这是属于咨询师需要回答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和适合咨询师设定好的模式。

这也是精神分析常被诟病的地方,咨询师经常想创造一个 绝对客观的神话 ,相信 经典精神分析能适合所有问题 。前者比较能迎合一些咨询师脆弱的自恋(让我想起绝无神的:「从此以后的武林,我就是神话」),减少咨询师的不确定感——实际上咨询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更像两个人的二重奏,所有意义都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后者只是咨询师的一厢情愿,因为实际上经典精神分析的做法只适合一小部分人。

现在已经不管是来访者还是研究的证据,都表明咨询师需要更多参与才行。因为人和人的互相影响,除了能注意到的「外显关系」,更重要的是不太容易注意到的「内隐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我说了什么我是知道的,但是我说话的语气、时机、表情……反映的内在状态会怎么影响人是我不太可能知道的,而且这部分对人的影响往往更大。所以与其想办法隐藏它,不如好好面对它。以前就有这个问题:弗洛伊德的来访者特别喜欢说自己被压抑的性欲,荣格的来访者特别喜欢讲梦,每个咨询师在意什么,ta的来访者就喜欢讲什么。

第三个问题可能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东西,题主觉得自己有些害怕咨询师。经典精神分析的做法是鼓励你联想(「这会让你想起什么?」之类的)并探索过去。这其实无意间会告诉别人一种信念: 你的这些感觉都是幻觉,和别人没关系 。很多人都会因此觉得自己像个傻子,或者感觉被咨询师掌控——这些其实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也不利于一个人理解自己和别人身上发生了什么。

现在正常点的做法是, 会把这个问题看做是一种邀请,邀请别人参与到自己内心世界来 。要多想办法理解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咨询师可能会问「我有哪些表现会让你害怕?」之类的),有哪些冲突需要解决,又有哪些需要探索,咨询师又在里面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这也是题主的另一个问题,需要和咨询师的关系,但是又觉得咨询师把自己撇的太干净了。

这也是咨询师中立原则的体现——不要提前预设一些说不清的问题来自哪里(所以比昂会说「分析师要学会放下自己的记忆」)。咨询师要真的进入一段关系也是有挑战性的,因为要面对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就不能躲在专业的面具后面。虽然也只有这样,才能和来访者的体验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