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题主问咨询师的三个问题:
你是什么流派?你为什么从来不给我的表现下判决?
有时候我会害怕你,尽管你表现的十分温柔,这是为什么?
这是题主自述,问这三个问题背后,内心的期待和担忧:
我确实对咨询师很好奇,我也确实想知道我在被使用什么样的疗法、咨询还会持续多久。以前觉得心理咨询是药,现在每次去咨询室都会紧张和焦虑,但其实我也蛮喜欢和信赖我的咨询师的,有一点点脱落的想法,但我没办法提出来也没办法接受再也不能见到他的未来。
所以咨询师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这三个问题,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因为,一个敏感性较好的咨询师清楚,你的这三个问题,并不是问这三个问题本身。我们一个个看,问题1:「你是什么流派?」
你内心的潜台词是:「我想知道,我在被使用什么样的疗法、咨询还会持续多久」
进一步说,你想知道的是:我会被你如何对待?
那么,咨询师回答你:「我是心理动力学、CBT、EFT、存在人本流派,或我是整合取向……」并不能让你知道,你会被如何对待。
不仅仅是说,流派只是一个标签,并不能描述一个人如何做咨询,业内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咨询师之间的差别,远大于流派之间的差别。
更进一步说,这个问题是无法被回答的,我没有办法告诉你,我会如何对待你。你可以观察你的父母(若他们离异,你可以上街观察老年夫妻),生活几十年的人,他们也无法知道,对方会如何对待我,会吵架、拌嘴、生气、闹僵……
可以说,没办法知道,我会被你如何对待,是任何人际相处的一个事实。
所以,咨询师也没办法告诉你,他要如何对待你。只有不断去谈,不断去见面,不断去相处,实际地「对待着」,答案才会呼之欲出。
问题2:「你为什么从来不给我的表现下判决?」
题主没有写自己内心的潜台词是什么,但从题主描述的情绪反应:「每次去咨询室都会紧张和焦虑」来看,题主认定了一件事:「你内心里已经给我下了判决,但你就是不说」。
于是,问题变成了:为什么你明明已经知道了一些事,但是你就是不说呢?
这个问题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判定了对方已经知道了一些事。
而真相往往可能是,咨询师并不充分了解你,在不足够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下判决,是偏见的、歧视的、具有意识形态的攻击性的。
「女权」「地图炮」「种族」「城乡」,甚至「身高、长相、财富」等等标签化的描述,早已是这个世界压迫人们的重担了。
人们来到咨询室,就是渴望放下这些重担,真真正正让另一个具体的人,了解眼前这个真实的我,我这个人是有多么丰富、复杂、难以被简单的词语所描述。
一个有多元文化胜任力的咨询师,对于「下判决」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们内心里或许有好奇和疑问:「你为什么觉得自己是抑郁症呢?」但他们不会轻易认同:这就是你的抑郁症。
在他们心里,更重要的问题是:你怎么了?
问题3:「有时候我会害怕你,尽管你表现的十分温柔,这是为什么?」
你内心的感受是:「我也蛮喜欢和信赖我的咨询师的,有一点点脱落的想法,但我没办法提出来也没办法接受再也不能见到他的未来」
这个感受背后,是一种「爱恨冲突」。你既喜欢他,喜欢他的温柔对待,喜欢他认真倾听你,但你也怀疑他,就像问题2一样,他是真的吗?他是不是知道些什么,而不告诉我?
你脑子里想象了,对方听到我说这些,内心里会有的感受和「判决」,而这些想象往往是糟糕的,对不对?
要面对一个表面温柔,内心藏着「恶意」的人,是最可怕的。这会让你想要逃跑。
可真相往往是,这个你脑子里幻想的「判决」和「恶意」,来自你的「内部客体」——也就是过去你是被这样对待的,所以你形成了一个印象,「人们就是会这样对待我/例如,下判决」。这个你印象里的「人们」就叫「内部客体」。它是你内心里的印象,它来自过去。
而实际上,你面对的是一个「外部客体」——眼前的这个具体的人,这位咨询师。他会不会和你印象里,过去那些会「下判决」的人一样呢?或许会,也或许不会。
要知道眼前这个人会不会,就得去和他谈话,去接触他、了解他。你知道这一点。
可你会害怕,万一他真的会呢?那可多糟糕。
于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就是你寻求咨询的根源,是你要去解决的问题。不是吗?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