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身就有读懂别人意愿的能力,而且都是根据别人的意图判断自己要做什么。心理学只是会相对比较系统的了解这个过程。如果想了解一个人,最终靠的还是自己本身。
我学心理学之前经常出现旁边有人提醒我「ta不开心了,别说了」,我还是说个没完,然后别人不理我了,我还总是不知道为什么。
大一的时候自己看了【别对我说谎】,但是还是很迷,总会想「我怎么分得清别人挠头是真痒还是焦虑呢」,结果还是不知道怎么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
后来学了精神分析才开始找到这种感觉:
人的感觉分为直观的感觉和加工后的感觉(分别对应人的 初级系统和次级系统,也叫近端体验和远端体验 ),人是通过把这两种感觉整合起来,来理解外面发生了什么。
初级系统 的感觉包括身体的反应、感觉、图像等等 这些我们和别人相处过程中比较原始的反应。心理咨询师培训的一个目标就是让人可以允许自己的这些感觉自然呈现——人们平时很容易用各种方式把这些感觉压下来,或者用批判的方式让自己停下来,所以得到的感觉通常是不太完整的。
弗洛伊德说咨询师要在咨询里做一块空白屏幕,这句话不是说咨询师不能有自己的特点,因为那个年代的电影幕布各种颜色和材料的都有,呈现的画面必然是不同的。
就像30年代风格的动画片,有重影,有光点,还缺了角,但不少人还是很喜欢的。只要不是有一大块黑的地方把画面都盖得看不见就行。
弗洛伊德说的是咨询师心里要留这么一块「屏幕」来呈现咨询师自己的感觉,就像人们看电影、听音乐的时候一样,而不是当一个沉默、死板的机器——人本主义的罗杰斯也说过类似的话,要对自己的感觉开放,要信任自己的感觉之类的。
能让初级的感觉呈现之后,才会慢慢用到人的 高级部分 : 分析、判断,还包括刻意让自己转换看问题的视角等等都属于高级部分 。
如果初级材料不够,高级部分的判断往往是不准确的,这也是人们初学心理学常见的问题,体验太少而判断太多 。
就好像有的咨询师听到「我要是能有个你这样的女朋友就好了」,就判断对方是「情欲性移情」,却忽略了对方可能其实分得清想象和现实,而且有一部分只是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一些模板,而不是真的那么喜欢自己。
在这方面,心理学更多是提供一种态度,让人对别人保持好奇和警惕;在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中保持平衡;不要听的时候被自己和的情绪推着走;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然后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并不断留意别人的反馈,看看自己是不是哪里理解有问题。
理论更多是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让人注意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并不能代替人本身的感受和思考 。
虽然这也会导致咨询师平时和人交流的时候会不倾向于喜欢太表面的社交,也容易发现别人表达过程中的细节,但终究大家都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