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有什么区别?

2021-10-14心灵

一、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以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的临床心理治疗方法。跟其它疗法相比,它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

首先,它的治疗过程比较明快,具有以实证研究为根基的理论基础,疗效可观察,应用范围广泛。 跟精神分析疗法不同,精神分析心理学是先有临床治疗和效果,然后再建立理论假说,行为疗法则是先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然后再以这个原理和基础为指南,去寻找必然存在的解决某些人的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譬如大家所熟知的「巴甫洛夫的狗」,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还有桑代克的操作条件反射,都很直观,大家一看就明白是什么反应,产生哪些变化。

其次,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是一个比较扎实的开放体系。 后来的行为学派的心理学们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使之不断完善与深化,创造出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放松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代币管制法、模仿法等技术,皆属于行为疗法的范畴。它的特点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 是对个体的非适应性行为进行矫正,通常把要矫正的行为称作靶行为,是一种系统的、操作性很强的方法。

具体操作是如何呈现的呢?我这里举一个虚拟的系统脱敏疗法的操作例子片段,对话如下:

咨询师:之前我们布置放松的家庭作业,你有练习过吗?

来访者: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我在家里有练习,每天做3次,每次的时间是15分钟。

咨询师:效果如何?

来访者:还可以,不过效果还是不太明显。

咨询师:好,我们现在继续放松,想象一个画面,你觉得能够有效放松的,让你觉得舒适的环境。

来访者:好的。(闭上眼睛),我想象现在是在海边,只听见海的声音,特别静谧,周围没有人,海里面有几条鱼在游来游去,只听见海风吹拂的画面……

咨询师:这时候,此时此刻你觉得紧张吗?

来访者:不紧张,觉得很舒适。

咨询师:如果按焦虑等级评分,该评多少,还记得我们之前所划分的焦虑等级么?

来访者:记得,这时候可以评1分。

咨询师:好的,现在请闭上眼,想象一下,你和你妈妈在对话,她和你交流的样子。

来访者:(点头)。

咨询师:焦虑程度是多少?

来访者:1分。

咨询师:和爸爸在一起,继续想象同父亲交流的场景。

来访者:感觉还是很害怕,是3分,觉得有些恐惧。

上述对话,是系统脱敏疗法的常见实施过程,通过想象-放松的反复交替,想象与家人对话的情境中不再紧张,假如还是有不自然的地方,那么就继续运用这种想象、放松反复交替的办法,然后嘱咐在生活中也找机会同父母去运用,反复实践,巩固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来访者表示与父母交流不再恐惧,精神状态已大为改观,再也不会害怕与家人会谈。

这就是行为疗法的大致使用过程,其它行为治疗虽然跟系统脱敏过程不太相像,但是相似的地方也差不多,主要会有几个方面:

1、了解来访者非适应性的行为原因,搜集资料,准确把握影响的因素。

2、确定行为矫治的目标行为,把非适应性的行为找出来,然后观察、检查和记录,进行练习。

3、对实施的行为改变情况给予正负强化。比如来访者做的过程里完成度很高,咨询师会表扬、奖励来访者,给予支持,进行正强化,同时根据来访者转变情况,适时调整咨询和治疗方案。

在咨询过程中,行为疗法的方式在于「行为」,会谈的过程作为辅助,有可靠的治疗方法以及步骤,便于观察和控制,也容易感觉得到变化,这是与其它咨询方法不同的地方。

二、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产生,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其领域的代表人物是贝克和艾利斯。随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目前认知疗法已成熟完善很多,实际运用也有较大突破。

认知疗法非常重视研究来访者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所谓不良认知,主要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信念或者先发,往往这些认知会导致情绪和行为产生问题,咨询的目的就在于矫正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使来访者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改变。

常见的认知疗法的代表性理论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ABCDE理论,这是最常见的。

A:Activating Events(诱发事件)

B :Beliefs(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评价、解释、看法)

C :Consequences(个体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D :Disputing(同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

E :Effects(通过疏导以后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咨询师在咨询里采用这个技术,那么一般会在调整过程中对来访者的认知和过程进行调整,通常会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发放表格,然后让来访者去进行面对。

认知疗法的特点,跟前面的行为疗法相比,就是具有结构性,不管是治疗的哪种心理问题,咨询师都会在咨询中坚持固有的结构,这种结构通常会以 搜集信息-分析-疏导-家庭作业-作业反馈 的形式来进行开展。

在确定咨询目标框架以后,后期的咨询步骤都会用这些方法来进行,如果没有解决,就会在咨询中重复,直到达到目标以后,再变换咨询内容,这里面比较直观的是家庭作业的形式,家庭作业是认知疗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庭作业完成得越好,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比较好。

家庭作业的具体内容和模式不是固定的,表格不是千篇一律,根据来访者不同的特点,还有调整的内容,咨询师需要不停地改变家庭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也会有千变万化的设计。

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常见的会是分析、认知当中的交流与沟通。这里我再举一个虚拟的例子:

咨询师:你在与妻子的沟通中感到不安、焦虑,当时你主要是在想什么内容?

来访者:有点复杂,我有点不太清楚自己想的是什么。

咨询师:具体是怎样的呢?

来访者:我觉得她总是会批评我,指责我做的东西不好,比如家里的衣服乱放,她就要骂我了。

咨询师:就是说,你在遇到妻子骂你的时候,想的可能是你的东西没有放好,她会指责你,所以你会觉得不安、焦虑,是这样吧?

来访者:是的。我就在想,如果我没有放好衣服,她肯定会发火的,觉得我很懒,不关心体谅她,她会觉得我对她不好。

咨询师:你之前说你有整理好衣服的,有按照她的要求做好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她还会指责你,跟你所说的不太一样。

来访者:嗯,除了衣服之外,洗碗、做家务之类的,她也要求我做,对我的要求很高。

为了有效咨询,咨询师会在会谈里面问一些关键的话,同时对一些内容进行反馈,也就是帮助来访者认清自己的思维是不是合理的,有效的,检查一下此时的思维对情绪、行为有没有影响。如果有不良影响,那么就要去纠正它,直到来访者不再感到不适为止。

三、认知行为疗法

阿伦·贝克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处这种心理治疗形式的时候,是将其命名为认知疗法的。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行为疗法的部分特点也比较适用,针对抑郁症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于是贝克设计了一套结构化、着眼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并矫正功能不良的想法和行为。

从这个时候开始,认知疗法很多时候在公开场合下就被「认知行为疗法」所代替了。

后面大家熟知的各种疗法,CBT、DBT、ACT等各种技术,实际上是其发展的形式,最初是来自于贝克的模型,所有认知疗法的形式和框架都有参照前面技术的过程不断完善。

一开始的时候,治疗的技术还是有很多局限性,不管是行为疗法还是认知疗法,都有缺陷,为了改善治疗的效果,认知行为疗法融合了许多领域的技术和理论,慢慢形成的一个体系。

在讲认知行为疗法的时候,不要把CBT等同于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体系是很庞大的,也绝非CBT、ACT、REBT、DBT这些符号这么简单,里面的形式千差万别,即使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师或者治疗师,也有自己的特长。

譬如一个咨询师说他擅长CBT,但是他不一定擅长DBT,DBT里面的核心技术和理念,他有可能完全不了解。同样的,也不一定擅长ACT,对于正念等技术的使用也不熟悉。只有咨询师系统学过了这些技术,并把这些技术运用在工作中,灵活和熟练掌握了,才能说明这个咨询师是掌握了这个技巧的,否则也很难说他真正理解这个疗法。

在不同的疗法技术背后,操作形式和过程千差万别,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工作流程和内容皆有不同。

至于认知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认为是相等的吗?非公开不严谨的场合,可以这么说,但如果到学术研究和讨论的地步,还是有很大的差异,需要分开来进行说明。

我个人觉得,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系,认知行为疗法是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发展的过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理论和体系。

在现实工作中,其实没有抠得那么细,咨询师对于使用哪种技术,往往是取决于来访者的问题和内容来进行调整,疗法之间也有整合的过程,比如CBT技术操作里面,也可以使用正念,跟ACT技术里面使用正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来访者觉得哪种技术对它帮助大,咨询师就可以用哪种技术,要是觉得不合适,就可以调整。而且,认知行为的技术有很多,具体形式和操作也很复杂,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技术,用自己所熟悉的技术就可以,也不需要学杂,专精于几项,足以应用很多咨询工作。

技术招式是表面,真正做好咨询,还是共情、真诚、热情等咨询态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才是咨询工作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