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感受中,相比「 总量 」,我们对「 变量 」更敏感。
人的感受是有适应性的,在大部分时候,你不会感到身上衣服对皮肤的压迫感,这就是你的皮肤适应了衣服的影响。同理,在香的环境下呆久了,你不会觉得周围很香,在臭的地方呆久了,你也不会觉得周围很臭。
但如果你呆在臭的地方,突然传来一股香味,这股香味就会特别明显;同样,在香的地方突然传来一股臭味,你也肯定会特别注意。
因此,我们的感受对变化尤其敏感。
人际关系中,我们也有这种适应性,再好的人,再坏的人,只要时间够久,我们都可以产生「 习惯 」。而在习惯之后,无论好还是坏都不足以再激起我们太大的感受,只有变化可以。
那么,如果一开始定性是「坏人」,那么只要他表现出一丁点好,我们产生的都是正反馈。
相反,如果一开始定性是「好人」,那么哪怕他表现出一丁点坏,我们产生的都是负反馈。
和总量比起来,我们的感受更看重「变量」。
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 产生习惯 。
小说电影里最爱使用这样的技巧,我们先塑造一个无恶不作的反派,观众恨的都不行了,然后突然让他表现出一个优点,立马又让观众爱的不行。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同时有一个让观众喜欢的主角,观众能追下去的原因是喜欢这个主角,如果一上来就是让人讨厌的主角,观众的反应只能是——弃剧。
同样的,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坏人,那么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躲得远远的,再也不见,那就不可能产生习惯,更没有发现对方优点的契机。
所以在影视故事里,如果想塑造一对一开始开始的相互讨厌、后面逐渐相互喜欢的人物关系,通常的做法就是给他们一个不得不在一起的理由或身份,比如上司与下属,假扮的情侣或夫妻,被迫合作的搭档等等。但现实中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同样,虽然我们是对「变量」更敏感,这种「变量」带来的正负反馈也往往是暂时的,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总量」的重要性就会体现出来。
所以,这提醒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还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还有可能的话,做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