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的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你对事物的主观诠释与理解方式。
当你认为自己毫无问题时,那自然逻辑指向全世界都在对你散发恶意。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无时无刻都在矛盾和冲突之中。
有光的地方自然有影子,有善意自然也就有恶意。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纯对的纯洁,绝对的光明,那这个复杂的世界,自然漆黑一片的。
上来就假设自己「被欺负」了,这种认定是有好处的,那就是自己没有改正的必要。错的仅仅是这个世界,不是我。
这会有什么结果呢?
一直深爱着你的恋人,有一天加班无法陪你过生日,你定义他「骗子,辜负了我的青春」。
一直不断给你建议的老师和领导,冒着被你讨厌风险指出你的错误,你定义他「职场PUA」。
在这个逻辑下,显而易见,你的父母很快就会是恶人,你的朋友很快就会是骗子或者叛徒,你的同事都是些「有小礼没大义」的忘恩负义之辈。
在这个逻辑下,自然无法达成亲密关系,也没法在职场通过合作完成任务。
世界一天比一天黑暗,于是心灵每一天都在被恐惧蚕食。
外面都是坏人,还怎么学习和工作呢?
对不起,包括在这里说话的我,也只是一个「不能体谅别人痛苦」的坏蛋而已。
这种思维在心理学上叫做敌意归因偏差(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HAB),当一个人总是下意识地将他人行为解读为恶意和针对性时,所产生的不是更清晰的自我认识,而是对周遭世界的不信任与敌对感(Klein Tuente等,2019)。
研究发现,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会增加侵略性,以及发生人际冲突的概率。
更糟糕的是,「别人都在害我」这种观点,有一部分还确实是正确的。
比如,即便我在这里列举证据告诉你事实,但这也是破坏了很多人的舒适感的。
他们的想法是「你不能感受我的痛苦,你没见过他是怎么对我的!」
你可以理解,这种「我被人欺负」的定义,虽然会恶化人的社交环境,降低人的社会成就。但能让一些人心理舒服,毕竟错的不是他们。
所以你可以理解, 这种真相也是带有毒性的,它不是某种软绵绵、轻飘飘的安慰,只有足够勇敢的人会选择改变 。
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一说出这种事实,很多人便立即得到一个结论:
「原来喵大师也是一个骗子,这个世界果然不可以信任」,于是这种负面反馈会被固化,「他人即地狱」的偏执认知又会被加强。
日积月累,你失去了一次次合作、理解、信任与被爱的机会。最终,你失去了原本该有的成就和地位。
于是,一个原本拥有光亮的世界在你眼中失色;一条原本充满机遇的道路在你脚下变得狭窄。这不是命运强加给你的枷锁,而是你亲手锁上的链条。
2、
一个健康的做法是,你需要尝试理解外界行为。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经历:我曾有一位领导,平日里对我颇为器重,总是肯定我的努力和成果。然而有一年,我的科研经费竟然没有完全用光,还结余了几百块。出乎意料的是,那位领导竟然为此大为光火,言语中透出不满与恼怒。
一周的时间里,我精神紧张、心绪不宁——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他原本就是口蜜腹剑的人?是不是看到我业绩还不错,故意要打压我呢?」
就在我几乎要被这种负面假设吞噬时,我努力稳住内心,因为我深知这位领导向来为人公正严谨,一向鼓励我努力向前。他那天的反常,并不一定源于什么阴暗动机。
在与同行的零碎交谈中,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原因——与我同批的科研人员为了表现勤奋和执行力,纷纷超支经费,甚至不断申请额外费用。而我居然剩下几百块钱没用,让我在整个群体中显得「不合常理」,这可能会令上级部门误会我的工作态度,影响我的前程。
领导当时的发怒,不过是希望我符合这套潜规则,以免我在未来的科研评议中处于不利地位。问题在于,这样的「潜在逻辑」并不好直说,如果我一旦到处传播,更会让局面尴尬。
如果当时我一味地将那位领导的态度诠释为恶意,不肯换位思考,不仅会错失继续得到他提携和保护的机会,更会让自己陷入「全世界都在害我」的死循环。
你得知道一个前提,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优先的。
但是正是因为这个原则,人是不会轻易去选择攻击你的。
攻击本身就是一件极其耗能的事,还会引来巨大的风险,无论是法律风险还是你个人的成长带来的危机。
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能在和你的合作中,多捞到点利益。
所以,你的策略基本就是: 能最大化和别人达成合作,用竞争成功后产生了利益,去支付别人的劳动,尽量不要牺牲自己应得的利益去维系合作。
你坚信这个策略,你会越发游刃有余,愿意对你投资的人会越来越多,你也就越来越能赢。
说实话,能不能赢还要看运气,但你要这么想,内心的主观痛苦感会少很多。
遇到人际不顺,你若死守「我无错,他人皆恶」,那你将永无机会找到足够证据来破解这个偏见;你只有越陷越深,直到被绝望吞没。
你所拥有的最大自由,就是你可以选择自己如何看待世界。
Klein Tuente, S., Bogaerts, S., & Veling, W. (2019).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aggression in adults – A systematic review.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46, 66–81. https:// doi.org/10.1016/j.avb.2 019.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