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2024年的经济环境会怎么样?

2024-01-17财经

首先笔者要声明的是标题中的普通人,并不是指要给普罗大众看,而是指这是一个普通人写的而已。而是笔者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普通人,不过和普通人兴趣有所不同,笔者第一爱好是暴雪游戏,第二爱好是看经济和时政新闻,且在探究我的第二个爱好时候喜欢自己分析一些数据而不是听一些博主的观点再拾人牙慧。而由于暴雪这一年的作死行为,我这一年是几乎没碰游戏的,这就给我的第二爱好带来大量时间和思考。

单从数据来看,几乎全世界的每一个经济体都「疯了」,因为在2020年前经济发展规律还算是跟着教科书和经济历史大势来走,哪怕是非常偶尔有一些意外事故,也都能向经济的「黑天鹅」或「灰犀牛」上靠一靠,起码「马后炮」后的情况,解释起来听一下还是合理的。而在2020年后的第三年,也就2023年所有经济数据都「疯了」,改用三体的一句话「经济学不存在了」。

举个例子来描述一下笔者现有不该有混沌和迷惘。如一个人在食量和运动量不都不变前提下,每餐多吃两个「鸡腿堡」,那么的新一年无论如何都要胖那么一点,这表示对汉堡尊敬吧!而事实却正好相反,这个人不但瘦了,还在解释自己变瘦的原因时候,大大感谢了「鸡腿堡」减肥作用时,那么「它」和公理总要疯一个。而我所长期记录、对比的大量经济体全部都瘦了,且都把原因归于每餐多吃二个「鸡腿堡」时,台下看数据的「我」是快疯了,所以以下内容极有可能是笔者的「疯言疯语」,也可能全世界都在如此明显的装疯卖傻!

在发达国家中最有参考意义的就是G7国家,在七国集团我一般以三个国家为锚点,一是德国,二是意大利,三是小本子。其实我看美国数据的量要远超过三上述三者之和,但是美国毕竟是这个世界老大,各种霸权给了它很多很多金融工具,以至于它是可以无视一切以前的经济书本,并把新一切状况编成新的教科书。所以还老老实实把德、意、日作为分析目标吧!

先是欧洲的德国,2023年股市今年良好,GDP今年是也不错,尤其是在欧盟的框架下,预计只下降了0.1%左右,最后出来的时候可能就是持平,其亮眼程度不下于风头正盛波兰,要知道波兰现在可是被吹成欧盟之星的。可是从2022年大毛和二毛战争开始,德国的天然就断了,然后就是价格同比平均涨了两倍多,然后就是工业的大规模迁出,有一个月PMI下探到40%,全年都在50%的荣枯线下,苦苦挣扎,对于欧盟第一工业,也是以工业立国的国家来说,不看GDP和股市,说是灾难也不为过。连大量圣母们都开始转右了,看他们游行的样子,我都以为小胡子要回来了。可是如果你只看最后报告,好像风平浪静,仿佛轻舟已过万重山,但是所有问题只是开了头,没有任何一个问题看见解决一点希望。

意大利也是一样的,2022年7月意大利总理德拉吉辞职,其中最大原因就是意大利经济不好且国债要「爆了」,而德拉吉没有任何可行的办法。要知道德拉吉以前的可是欧盟央行的行长,他当然这个世界最了解欧盟经济和货币政策的还活着的领导,可能没有之一,那么以他见识和人脉都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在2023这一整年又怎么样呢?风平浪静!我现在都不知道这问题解决没有,因为没有报导。肯定没解决,因为除了国家违约这种大灾变式的自爆方式几乎没有其它级别方案,可是现在就是风平浪静。而2023年意大利的GDP增长率为0.7%,好过2023欧盟之星大波兰,好过欧盟之星!就像班级里日常倒数的人,成绩排名一下子超过大多数同学,但每一科成绩都是倒数一样,逻辑上狗屁不通!

还有就目前我们好邻居,俄罗斯联邦2023年GDP增速为3.6%,欧洲第一,可是俄罗斯已经被制裁2年整了啊,所有发达国家,两年几乎不留余力制裁,大宗商品反弹不及预期,所有能源和粮食出口要打折经过二道贩子才能出口的前提下。3.6%的增长啊!二战后德国都要磕一个增长率。还有就俄罗斯2024年军事预算要增加70%住上,达到总财政30%。虽然大众对大毛的武器生产成本不算了解,但是经过我的一些粗浅估算,其生产武器成本应该只略高于我们,而生产二战—冷战时期的武器成本,应该还比没有生产力全开的我们要低一些。整整30%财政开支,俄罗斯要把所有欧洲城市,用152mm的榴弹炮击碎也有富余了吧!

一句说话总结,欧洲所有国家的经济,既迷又妖!而亚洲呢?经济是既迷又妖PLUS增强版!

小日本的日经指数已经上天了,可是日本GDP今年还是负的,而对于日本这个资源进口大国,以制造业立国的国家,最重要的进出口数据,是全年大幅逆差,且全年月份逆多顺少,如果按三十年前华尔街大吹特吹「雁阵」模型的固有知识,那么日本即使没消亡,那么日经指数也该崩了。可是无论是1月1号那次大地震还大毛的白天鹅飞机绕岛飞行,都没有把日经打下来,这是吃了一瓶伟哥都不可有这硬度的。

然后是韩国和印度,一个全国楼市去年6月就应该爆了,结果现在还在死撑,三星这种级别的财阀竟然快到盈亏线了,而逆差这种东西竟然也会出现?一个更奇葩,一边大力发展制造业,说给钱给政策,一边是欧美宣称不计成本的工业投喂,结果制造业占GDP比重越来越低,截止到2023年已经有6000万劳动力人口从城市流向农村务农,工业发展和逆城市化同存在!经济学家宁可把自己吊死,也不开这种玩笑,可事实就这样拧巴!

2023是非常神奇的,不但上面这些我起码算知道一些根底的国家,还有神奇的土耳其,阿根廷,南非,波兰,和英法,都展示出在经济上的「不可能」二向性,但我也能看出,每一个国家都在用一些压箱底的工具,以不计后果的方式,让经济好看一点。可是在世界各用各招如此合力向上情况下,2023还是让几乎所有普人通感觉到了经济下行,那此次经济危机应该是远超2008年和97年经济危机,而往前翻翻历史好像还一个经济危机的前戏,就能让全世界欲仙欲死,在1929年它叫大萧条。2024年了一百年一次的三个经济循环周期低谷,终于还是没有国家能躲避吗?!

国内情况我也不想细说,虽然今天2023年的GDP是5.2%已经出来了,看起来真的很美,但毕竟缅A的2800保卫战和失业率在这里摆着,我实在不能给出一个与世界完全相反的结论。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还想在普通人角度去看待一些现象和并给出一些关键的指标。

对普通人影响最大就是失业、通胀和房产下滑,这三个问题是纠缠而来,彼此相互影响的,其中失业是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先发症状。

过去2023年的经济情况可以说是非常低迷的,对于普通人最大感受就是失业或者降薪吧。失业日前来看主要驱动因素有两个,第一个是消费紧缩,不单单国内的消费紧缩,而是全世界的国家的有一个算一个,哪怕现以发展速度来看非常迅猛的非洲诸国,工业新星越南,或神秘的东方大国印度都在或者将在进入一个消费降级和消费放缓的过程。第二个人工智能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兴起,和现在所有国家都 不匹配的经济、社会制度,造成结构性社会生产力矛盾,所引起劳动力、生产力与人力之间剧烈冲突。

消费与失业

消费降级不用我深说什么,每一个普通人在2023年都会有普遍的例子。我还是举一个例子——宠物粮消费市场,来表达一下我的观点。随着短视频软件的兴起,这个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跟风养起宠物,而且对宠物的消费投入比例也大大增加,就生产宠物粮这一项,七八个大的加工厂加上各种小厂几十个是总要有的吧!这些厂家的所产的填加各种元素猫粮、狗粮上百种总是要有的。但在未来时间里,随着普通养宠物人经济的承压,出现大规模的弃养,是大概率事件,就算有的人可以坚持下来,那对于猫粮或者狗粮的选择,也会以集中几个性价比极高的款式上。而剩下的七八十条产线上的工人,以及产业链上销售、营销和服务人员就会失业。而即使市场对宠物粮的需量没有变化,一条产线翻十倍的产量,需要的工人仅仅就是一倍、两倍而已,而剩下失业人员将无法被本行业重吸收,大量成为社会失业的人员就是必然的。

而类似的消费逻辑的产品产业链,在生活中是占据多数,并产出高净值人群的。比如前段时间军大衣突然火了,而羽绒服的销量却一降再降,因为发现这种大衣首要的功能是保暖,好看等有附加值的属性才是可有无的。而作为对比,哪一条产业链上的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和高净值岗位数,是作为一个外行也能一清二楚的,一件军大衣100多,而一件羽绒服少则大几百,中则一两千,上到一两万也没有封顶。失业,在因为设计、美感、个性和审美等为基础的衍生行业,将大范围流行起来。

如果一个公司仅仅在实用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工作,那么这公司很可能倒闭;同样一个打工的普通人,如果可以被「优化「掉,那么在这一轮大型萧条引起的经济危机中,就有十有九点九会被优化掉,这是死局。

消费紧缩期间做必要的、不可替代的工作,将是不被动失业的金标准!

需要补充说明是这次的消费紧缩形失业,和90年代国企的大下岗潮是完全两个不同性质,因为从宏观上看,90年代我国开放了市场,加入WTO,也就是从世界范围内拥有更广大和更强消费能力市场。比如一件T恤,美国超市卖50刀,其它国家出厂价是25刀,而当时我们的物料加人工成本出厂价是10刀。当中国加入国际市场时,美国可在大促时,可以搞75两件加1刀额处再送一件的活动,而此时美国超市,消费者,和我们无疑都是在大赚特赚。所以失业将会被就业代替。而现整个地球包括我们自己已经没有可以提升消费市场,而存量博弈是零和博弈,正是这场危机所在症结。

人工智能与失业

人工智能目前来看能且一定能替代大量的「白领」工作,也许每个行业有所有不同但经过我的不科学的调查来看,至少能替代工作量1/2到2/3左右吧!而且AI正在以指数级的智能成长中,以至于我现在再以一专业的「3D」工作者,去分析6个月前的人工智能和现在人工智能都发现长足的进步。

还是以我的专长建模,3D动画,后期制作及渲染,以及一些简单的剪辑工作为例。在我刚实际使用人工智能时候,也就是2023年6月时,相比以前效率看,我可以提高五倍以上,而到我写文章的时候也就是2024年1月初,在已经提高五倍的基础上,我效率可以再乘上2,这就人工智能的效率和发展速度。

更怕是我认为,假设我与人工智能应用是一个团体,那么「我」作用正在降低,且取代性正在加强,也就是说在非常不久将来,只要像甲方一样,在都不知道想要什么的前提下,动动嘴,人工智能就在短时间内改出1到100版稿件,且不知疲倦。

还是往实际说,以前一个10个人的设计部,在旺季是基本是需要熬大夜、加大班的。现在老板很仁义的前提下,也可以轻松地裁掉七人,然后剩下的人,可以轻松的完成以前1-2倍工作,并保证八时轻松工作。

如果按实际的商业需求,那么白领的工作岗位将至少被裁掉1/2到2/3,注意我说的是岗位而不人员,岗位消失在一段时期是「永久」的且涉及必需性或必要性的问题。

而糟糕是没以前任何的经验可以证明和参考,人工智能会产生足量的,可以平替的人类岗位。

比如当汽车取代马车时,

养马职业会减少而组装汽车的岗位必然增加

相关的兽医和保养马车的人肯会有一部失业,但一定有一座座汽配店兴起

司机还可能是司机只不过从马车换成汽车罢了

……

可是人工智能出现,至少在岗位消失和新生上没有对称性,也就在人工智能初生的这个5年或10的时期,岗位消失就是人员失业。

单以我一个普通人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是确定的,且目前无解。

当然以上结论是我以一个普通人视角得出的,更当然的是,这些结论可能对大多数看到文章的人用处不大,因为2023年的经济,从各个方面已经掩盖不住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气氛了。而正受这些影响的网民只上一些视频网站或者社交网站,没有感觉到这些的,只能说要不就是天选的好命之人,要不就自欺欺人罢了。

而下面这些内容是笔者作为一个普通人,结合了我国现在实际情况和1929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些明确发生事实,给出了在2024以后5年甚至10年这个周期一点预言和建议。

首先就是二、三线城市破产论。需要说是这里只的二、三线城市是只除了北京、深圳、广州、上海外所外的所有省级、副省级、或者目前经济尚好有明确虹吸力的城市,如果还不明确的话,上到杭州、成都这样级别的城市下到江苏十三太保这种级别的城市,级别一一对应,都会参与一场国内城市间「大逃杀」,只有「剩者」才能在这个周期「存活」并成为赢家,而淘汰的城市至少在这周期内会处于或实际处于破产的状态下,这种城市破产状态,可参考美国的底特律或者英国的伯明翰,虽然不是完全无法生存,但反正比同期正常的城市生存和生活的难度要上几个台阶。

为什么是二、三线城市,而不是一线城市或者一些县级市?首先四座一线是不可能破产的这是国情所决定的,而且一线城市虽然大部分人生活质量一定会下降,但也充满了新机会,在机会与全国生活质量都下降时,一线城市可能看起来更充满希望。而四线以下的城市因为船小反而好掉头,是大概率可以避免这经济下降的直接正面冲击的。

下面我说说我推测的「城市」破产论依据和推理过程。

其实最大因素就是失业,上面我失业原因讲的很清楚了,2024年的春节前市场的现状也是如此,我不必多言。而群体性失业带来的后果从时间上来看是,

一、 整个就业蓄水池性行业的成本性崩溃。

二、 依托城市基本就业而衍生的城市配套服务产业跌破成本线,转而进入收缩状态

三、 城市消费底层不稳定,造成的最基础行业服务成本,最基础物资的物价上涨

四、 城市需要动用大量资源来平衡物价和失业反而促使两者螺旋性上升

五、 城市最后没跑赢其它对手,输掉零和博弈!

最开始先要说明,我们国人现在有一个习惯性逻辑认识误区,那就是在一个人成年人只要劳动意愿、有劳动能力,那么只要他进入一个城市,那么他对于城市就是有益的。这个误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习惯了30多年高速发展,一个博士可能给一个城市带来100分收益,那一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中年大爷来打工当保安、进流水线可能只带来5分收益,但是两者都能给城市带来正面效益,所以无论哪个人群都是多多益善。原因也很简单打工人就有收入,收入就有高于或者基本等同于它的消费贡献。房租,水电,买菜做饭,衣食住行的消费都是城市越来越强的基石。可是现在逻辑变了,就像我们在提出「计划生育」时国情一样,人口可以越来越多,但土地产粮、工作岗位数有限,土里只能刨三个人的口粮,如何养活五个人?

而现在一些二、三线人口过剩,岗位却在衰减,而人员因为一些原因不能离开,这样虽然劳动力人口是正的,但对于城市的收益却变得有正有负。负收益人员富集太多,正是笔者这个普通人认为城市会处于破产、崩溃主因。

而且由于文章上半部所陈述的因素,这次城市部分人口的收益由正转负并不是一个线的变化,而是一个以某类人群为中心的正态突变。

还是举个上面的例子,一个40多数没什么文化的保安打工大叔,目前对于城市是5分的收益,随着衰退的开始,可能慢慢地变成4分,再经过一段时间再变成3分,可能经过数年或者整个周期才变成负收益,而且极有可能低某个正收益时就保持不到动了,因为他工作实在是太底层了;而上面那个博士可能因为行业被AI快速取代从对城市100分正收益,一次性掉到30分正收益,然后因为周期的波动快速进入负收益状态。

当然博士如是运气不太差,行业不精准的踩雷一般是不会变负,它并非变衰退人群正态分部核心。而这种由正变负的核心人群的标签,笔者认为是

一、 大专、本科到研究生学历

二、 是白领阶层或是预备白领阶层

三、 20-40岁

四、 基本无产,或者资债相当

是的!正是被已经人称为「天之骄子」的人群,也恰恰是以前十年间,各个城市用政策极力拉拢的人群,我想也是正看文章的主力群体。

我们这类人对城市的收益一夜间可能从正20-30到零甚至到负,正是城市可能出现破产现象主要诱因。

这一点我想每个人都能明白,如果失业了,收入和储蓄不足以覆盖衣食住行或者贷款,就整个收益螺旋式下跌的开始。如果下跌人群集中,那么这个城市在增长乏力的状态下,也是加速形螺旋下跌。

一开始的失业只是会把大量失业人口挤入,城市就业的蓄水池形行业,翻译成现在语言就是外卖小哥、滴滴司机、快递员、或者餐馆服务人员。而不幸是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理论上有一条生存线的,就是收入。这些行业都属于计件工种,当收入不足以承担房租和最基础日常开销时,那么这个人群面临可能是退无可退的情景。

上面提到其它蓄水池性行业,我只了解大概没有太多的发言权,而单以外卖来看,从2023年解封开始到2024年的一个完整的周期内,其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打了6-7折,从巅峰时期6000-7000的中位数已经掉落到4000出头,而我所在城市,在需要租房的前提下,生活成本大概要达到3000左右,马上就要到生死线了。而这个下降趋势不没有减缓迹象,因为大量白领人群正在失业,这些人群经前正是外卖能够在这几年崛起根本没有之一。据我肉眼的观察,现在外卖大军女性已经到20%-25%。而且我还看不少以前在写字进进出出的西装面孔,一段时间穿上黄、蓝工作服又开始进进出出了,那么春节之后跌到成本线几乎是一件必然事情了。

像滴滴、快递、保安、保洁、餐馆服务员等行业,恐怕都在承压吧!而且当这类几乎无技术门槛的行业只要一种饱和,那么另几种应该马上就会饱和的,然后就门槛行业的人员过载!

而随无门槛的行业过载,房租就必需降,那么一部以房租和存款利息为生存的基础保障的人群,就会放弃以前喝茶,打牌,聊天,打屁的生活,进入上述行业,且因为其生存成本线很低,会进一步将低整体行业的收入。另一部分人群,就会消费收缩降级,而一部而本市的基础行业,比如大小超市,生鲜站,小饭馆等就不进入「生存」阶段,而此阶段一定会经历先通缩比价格求生存,到涨价单笔收入利润求生的阶段,这个1929年几乎所有完整体系的国家统一经历的过程。也是我上述提到阶段三。

而面对民生问题城市必须进场靠手里的工具救市,那么死亡螺旋就要开始,想要胜利的唯一条件就是比竞争者活的更久,活到最后赢得零和博弈。

而不赢到最后城市就是破产一条路罢了。当然最可怕是这是一场「吃鸡」游戏,胜利者比例是固定的,所以如果只有一个名额那么,两个满神装的看起来不会可能输的城市也要一决生死。当然这次吃鸡没有那么残酷,但不能确定说谁能活到最后的。

关于城市破产论其实我在2023年末的一篇文章已经预测了一下,当时我并没有对城市破产可能性进行一个评估和排序的能力,因为这一切都是偏于混沌的,而且单向指标太多不好对其权重分级,所以无论怎么样现有单一指标都不合适。但是笔者是一个负责的人,只放空话是不敬业的,所以经过合理对比和筛选,我认为一个叫「剩女指数」即每千人的剩女占比和城市破产的可能性高度相度。

我认证一下这个「剩女指数」的相关性和科学性。我先举个例子,如何比较二个城市30-35岁的男性的代谢病(三高、脂肪肝等)所有占比例的高低呢?一般不可能随机找1000符合条件人抽血吧!我们没有这个权限。但是却可以轻松调查一人身高和体得得算出BMI指数,可以轻易得出超重和肥胖人群所有占比例,而30-35岁的人群,在体重超标引起的的代谢问题所占代谢病人群也是基本固定,所以只知道千人的超重数,就能得出两个城市,代谢病的人数多寡了,当然这限制同文同种的前提下。

比如两个城市A、B,一个BMI超标为一千人有250人,另一个为一千人有500人,那B代谢病比例就是A的两倍。这方法中一些不准确因素也会在相比中消除,比如说用BMI指数判定人群肥胖与否,会有一些特例,有一些健身的人群,胳膊比人脸还粗,他们当然无法被定义到肥胖,但是两城市的肌肉男的比例应该是相似,所以相除过程会消除的。

一个城市能不能「破产」关键就是人群失业率以及能「苟」多少时间,以时间换空间从而赢者通吃的过程。换而言之,从市民的角度去讲就是关于是否失业,失业上生速率,和失业之后是否还保证自己对城市有正收益,还有就如果变成负收益那么负收益高低程度的关系。

而「剩女指数」在这个方面是比较敏感。经过笔者参考1929年的资料与现在经营场景作了类比,如果发生经济萧条首先要裁掉就是不合格的「牛马」,它们吃得多,赚得少,提供的帮助还有限。而以笔者片面见识以那么初期选择中,类似行政、部分管理、人力等优先性低的职位会优先被优化掉,企业断臂求生后,其女性比例会远远高于男性。这就一批又批失业人群产生的原因。

而只是失业不能代表这个人价值是负的,因为只要这个人有生存足量的生存资源,也就是能自己负担房租或者能买菜做饭进行一些必要的消费,那么对于城市的收益虽然依然会是正的只是很低罢了。由正轩负的时机大概就在储蓄耗尽。

而根据大数据和笔者实际认知,女性由于是年轻女性在「储蓄」往往是非常不足,或者我的认知里,女性能勉强不月光就算不错。

举一个实打实的例子,最近哈尔滨旅游大火,南方小土豆登上热搜,我一开始认为旅行的女生是男生2倍多一点就差不多了。于是我截取一些典型新闻和博主的人群群像,比如新闻里的火车站图片,冰滑梯的排列人群,音乐节下面听众人群镜头等等。经过3个小时,对这些静贞图片里人头一一点数,我开始认为女性是男性两倍多,也就男女比例在3:7左右实是人点天真了,一部分图片男女比例近似于2:8,剩下一部分男女比在1:9左右,也就女性人数是男性的4倍起步,8-9倍也有实际论据的,可旅游就需要钱吧,当然哈尔滨旅游现在性价比很高,也要人均5000元吧。三年口罩,2023年是这样的,2024年预期又是那样的,老百姓存款大幅上涨,为什么会有这种冰火两重天情景呢?还要补充一点是,我开始以为这个旅游人群中有大量的学生,毕竟这种旅游还是不算很贵的,在学生中大热也是应该的,但无意看见西北政法女生考试作弊的这个热搜,我才突然意识到12月末到元旦假期后的这十几天,不是复习周就是考试周哪来学生人流呢?

再者每个城市非坐地户的人数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因为如果有房子哪怕是老破小,也足够用100多块生活费一周每人进入一个节能模式,而一些二、三线城市起码在拥有房屋或至少家庭拥有房屋比例男性实际远远大于女性,所以第一步基本需求受到挤压可能就是这批人。一个城市这类女性越多越容易最初的一波冲击中一触即溃。因为这种冲击不是线性让人可以调集足够「现货」资源,很可能出现挤兑到崩溃的情景。

第二男性人群人失业后,在其它地方有「根」或者能找到「根」比例比较多,比如退守小城市或者农村有两亩地都算一条生存之路,这些人群虽然撤离,但这个时期可说减少了正收益不大的资产或负资产。而女性人群的「根」往往和所在二、三线城市深度绑定,有退路的或者有意愿在下级地区再生一条新「根」都比较少,从失业到「储蓄」见底后,就会成为富集的所在城市的负资产。

还有关于失业与消费问题,在日常的基础消费中,应该处于「人人平等」,毕竟每一个都要吃喝,每一个都会用电和煤气,每一个都会生病。但在基础消费以外,女性消费比例是占大头,比如奶茶、化妆品、服装这种专卖店,进店消费的女性占据大比例,而如花店、礼品痁、高端餐饮、奢侈品等,也许男性的买单消费比例很高,但是起因是因为女性的可能性很多。在经济萧条期这些部产业会原先可以生存的情况下一夜变成亏损并闭店裁员,这又会一个连锁暴雷的方向。关于商业模式、失业、城市收入下降的模型是多样,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非萧条期,女性消费比例越高,落差和冲击就会越大。而如果这些行业从业人员比例女性又占了大多数,将又是一轮滚雪球效应。

还有一个萧条期间再就业模式,如果这次是1929年翻版,那么这次萧条期一定会遇到二个问题一是时长较长,二是国家生产级模式变革。还参考一下历史资料,可能走出的可行模式大概有只两条半,一是罗斯福模式,二是德三模式,二点五是昭和模式。笔者就不浅薄的只认这些模式的优劣了,但就就业人员数据来看,绝大部分能创造出来的岗位都是男性高度相关,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武力扩军都需要使命感或体力这两者缺一不可。还是参考史料这时期的男性还是能担得一家之主的负担,起码能满足一家人的牛奶面包。

而这时期的女性,生活质量是下降的,但历史上显性就业率或「隐形」就业率相比萧条前期的大失业都有不少提升。其当时能够提升「就业率」的方向有三个——体力劳动、家庭与性。

体力劳动我不必过多解释,总结就是轻体力劳动,由1929年的情况翻译成现在的产业结构就是大量女性开始从事滴滴、外卖、电子厂工作等工作。这时虽然劳动收益全线下降,但1929年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社会比较保守,所以女性就业本就很低,在萧条前选择在当家庭主妇的很多,相对比后就业率还是有比较大提高的。而今天以现在就业率和劳动参与人数为基准,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就业下降,薪资降低的。毕竟前面我也讲了这些灵活就业蓄水池性行业未来发展一定是不乐观的。其实如换成当年那些中国独有的真正做到了群体的能顶半边天的女性,我还是相信至少生存还是没有太多问题的,可是如今办公室的大桶水都不会换的女性们,我实在是没理由保有乐观预期的。

家庭其实也算是一种就业方向,其实大部分女性还是靠着男性收入满足基本的牛奶和面包问题。但如今和保守1929年已经大大不同了,随着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结婚16年4娃非亲生案,或为孩子上学假离婚发现非亲生还是赔掉两房案等,已经让男性意识到在现在婚姻除了分有财产好像什么也保证不了,那么是这时候男人为主导,组建家庭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这时候要分享的可是仅仅是钱,而是生存资源。对于现已经不是很保守的社会来说,会造成多么雪上加霜的情景我不敢估计,但是在二、三线城市意识不到这些男性应该是凤毛麟角了。

最后就是性资源变现,这才是1929年大萧条时期能在大城市生存下的女性的常态,但如今情景也大大不同了。比如,有一个调查显示,现在年青男性的平均的睾酮水平比过去下降40%左右,当然不是人们物质条件变差了导致营养不良了,有一个评论可是羞答答指明真相,现在一个男性看的小黄片数量,可能比他爸爸辈的一百个人看的加起来还多,现在网络出现真的让男性已经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了,不单只性需求,比如性和电脑游戏有时候是相互取代和竞争的关系。所以对于性资源变现成生存资源这个选项,可能也会大减少。

当然在1929年也有比较高级,笔者很浅薄认知为性资源变现的行业。比如当时出现美女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虽然这部分女性几乎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或有着相关学位,但是在萧条期间她们依然能为部分以前是中产以上的男性提供舒缓情绪作用。这种就性资源和「奶嘴」行业成功结合的优秀案例。但是还是这种情景,如今网络太发达了,一个主播可以直播间里为几千甚至上万的提供类似的「奶嘴」服务,其收入可能要远远高于当时最优秀的美女心理咨询师十几倍或者上百倍,但是那些直播间低几十的美女主播,可就不一定能依靠它生存无忧,

所对于最后女性的性资源变现,进而生存的情景,笔者也秉持悲观的态度。

最后总结是「剩女指数」应该与城市破产有着高度正相关性,在对城市选择和风险规避中,只要相同的、合理的标准,对样本中一千个自然人中剩女人数占比进行整理和对比,那么就可以大概率的规避笔者所认知的城市破产的危险了。

文章的最后,笔者还是在2024年初,以普通视角给出如下一些建议希望对于有缘人有些许帮助。

一、认知2024以后经济周期对于你自己本身是怎么样的,给自己和所处的环境一个清楚的目标定义和准备。

二、做一个周期的长效投资和管理,不要着眼于眼下这点事,因为这个周期会很难熬,时间也会相对很长。

三、保护好自己和自己钱包,这个时期除了党和人民,几乎不会有陌生人之间,无缘无故的大善意。

四、一些耐销品是也许是一个值得投入时期,并不是为了可能的价格波动而是长期陪伴和使用价值。

五、未来是光明的,这对于目前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口号,可能世界90%以上的其它国家都要光明;道路是曲折的,但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智慧和品格,无有其它民族可出其右。

毛主席曾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与诸君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