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网传奇瑞汽车非法加班「卷」时长,排位落后会被通报,具体情况如何?暴露出哪些问题?

2024-07-02汽车

有个朋友最近在帮一家美国公司在国内寻找服装类供应商,美方委托了第三方对供应商做资格审查,看下他们的审查结果。

资质审查对供应商各项情况拆分了进行打分,涉及到劳动者工作环境、工作时长等等。国内服装公司其他要求基本合格,但在工作时长方面普遍不达标。

供应商准入审查-细项

涉及到用工时长和社保的部分:

加班情况
社保覆盖情况

这家服装公司属于年产值3000万左右的小型企业,47名员工。

月最高加班时长56小时,社保覆盖率53.2%。

尽管第三方指出了加班时长、社保覆盖上存在违反劳动法,但据朋友和美方沟通后,美方也较为无奈。国内的供应商根本找不到完全遵守劳动法的公司,他们也只能以劳动者自愿为理由,捏着鼻子准入。但美方也提醒,美国有些NGO或工会可能会对审查结果进行二次确认,存在推翻准入结果的可能性。

扯得有点远了,想表达的是:

1、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远胜国内。甚至某些国内企业的劳动者权益的改善,也要归功于欧美公司的供应商资质审查,才得以被动提升。

2、奇瑞的加班时长甚至超过流水线纺织工人,真-产业升级个寂寞。

奇瑞加班78.2(273.7-195.5)vs服装月最高加班时长56小时

奇瑞:正常工作日打卡是8.5小时。以7月为例,31天里工作日一共23天,正常工时8.5*23=195.5小时,计负荷率1,要求负荷率1.4才及格,就是195.5*1.4=273.7小时,7月至少打卡273.7小时。

那汽车行业是否存在涨工资或增加岗位的可能性,我特地去翻了下A股整车厂家的财报,想知道汽车行业的人力成本在整个制造成本的占比多少。

按照一般思维,汽车行业作为技术型密集行业,人力成本占总制造成本的比例应该相对较低,制造成本对于单位人力成本的变化相对不那么敏感。但很遗憾,我找了BYD、上汽和长安的年报,他们都没有完整披露这个指标,我只能用其他数据来简单模拟。

只计算生产条线直接相关的人力成本,研发、营销和其他职能条线不考虑。

生产人员按某网站统计的中位数月工资1万计算,员工+五险一金的总单人用工成本按16万/年计算。(事实上工资存在一定程度高估,而且五险一金不一定全交。16万/年的人力成本存在高估)

1、BYD

员工总人数70万人,其中生产人员52万。注:未区分汽车业务和手机组装业务

相比营业成本4802亿,

人力成本占比:16*52/4802=17.3%

假设人力成本上升10%,成本增加1.7%,净利润减少26.6%。

2、上汽无数据

3、长城

员工总人数8.2万人,其中生产人员3.6万。

相比营业成本1390亿,

人力成本占比:16*3.6/1390=4.1%

假设人力成本上升10%,成本增加0.5%,净利润减少8.2%。

4、长安

员工总人数4.9万人,其中生产人员2.8万。

相比营业成本1235亿,

人力成本占比:16*2.8/1235=3.6%

假设人力成本上升10%,成本增加0.4%,净利润减少4.7%。

因BYD手机组装业务数据干扰,只看长城和长安的数据可得出:

人力成本的变动对于营业成本的影响极低,对净利润的影响较小。(只考虑了生产端,研发端未计入)

完全可以通过加薪或者增加岗位,来减少工作时长对于劳动者的影响。

总结一下:

一、国内企业对劳工权益极度漠视,通过强迫增加劳动时间、企业文化PUA和劳动者年龄歧视等手段来取得在海内外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优势。即低人权优势已成为国内绝大部分行业的运行逻辑。

二、汽车行业对劳动者的压榨程度不弱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汽车行业完全有利润空间,通过加薪或者增加岗位来改善劳动者权益,但他们没有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