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自主小厂品牌经理。
无力啊无力。
每项数据都是山。
汉就不说了,水泥墙上硬是楔进去一颗电视一般大的膨胀螺丝,痛苦交给四田、两众、C、3、4去消化吧;
秦也不说了,红海还能熬成赤酱,打法交给日、美、德联军去研究吧;
唐也不说了,横扫千军如卷席,不亚于坦克300成功的震撼,这也能是中国品牌的市场?
元也不说了,前景交给不管限不限城市的3C、1G去暗淡吧。
海豚、海豹、海鸥啥的都一个样,在红海还能创造出增量,真是神说要有光。
咱们就来说说宋。
也不是没见过H6、CS75轮流坐庄,都差不多无非是你2万、我3万,就看谁家力度大了;
也不是没见过单车型过3万,二网铺到村口,就看今天哪个村长买车了;
也不是没见过长安、吉利年销150,就看谁是产品大年,勤换壳持续刺激了。
真没这么绝望过。
均价16万、经销商没库存、主销一二线、油电通吃、供应链自研80%。
不是没有竞品,但自研三电带来代际优势在所有在售产品上被无限放大。就算现在真拿出一套各方面都达到比亚迪水平的任一产品,售价多个几万不夸张。
更重要的是品牌内涵。从去年到今年,仿佛一夕之间,不管限不限城市的新能源接受度蹭就上去了。首购、换购、增购,新能源都成了更多人的首选。
比亚迪无需重新品牌塑造、定位,主销品牌就无缝切换成了代表大众潮流的新能源品牌,既不用像长城分出欧拉专攻女性,也不用像奇瑞、五菱拥有分裂的品牌形象。这是堪比新造理想、蔚来的品牌价值。
有点苹果自研芯片和系统,开始建立识别鸿沟的感觉了。别问,问就是你不是。
还有未来。强电是通往汽车智能化的通道(bushi)。对能耗的控制是未来智能化水平普及的关键。20块的表不是不能走,一周换一块南孚,谁也受不了。
好想对集团领导说,放弃混动吧、降低目标吧、收缩裁员吧(bushi)。赶紧研究燃料电池、太阳能甚至是风能等一切化行驶成本为续航里程的能源,才能避免成为组装厂,在下一个周期活过来。
补充一点。
这个销量几乎是99纯的国内市场销量。太夸张了,完全没有富裕产能去迭代海外。
5个油续航1000公里以上,到哪都是野蛮人啊,就看谁敢让进去了。
回头整个比亚迪大众合资公司,让德国买办给咱挣钱去。55占比是底线,还不能整vw标,必须开在斯图加特奔驰大楼门前。那叫一个美,那叫一个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