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自动驾驶人才依然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有五点:
1 行业热度有所升温。
在 前些年,自动驾驶对卖车的影响是很小的 。小鹏销量不好的时候,很多人说是因为小鹏点错科技树了。这里不是说小鹏自动驾驶做的多好,只是说行业普遍认为自动驾驶不是卖点,而小鹏创立的人设是自动驾驶。
比亚迪王传福23年初关于自动驾驶的评论,也并非惊人言论。我曾听见过数个车厂的大老板,在私下说过同样的话。
华为小鹏的AEB事件,是年度热度最高的行业新闻。
提升了公众对行业的关注度。
消费者买车时关注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才能受到车厂的重视。
而 2023年 ,舆论增加了对自动驾驶的关注,这也传导到了车厂的研发端,自动驾驶系统 得到了领导更多的重视,获得了更多的资金,立了更多的项目。
这自然带来了更多的研发工作岗位。
2 旧产品面临换代
老一代的自动驾驶产品,以Mobileye为代表,在10年前就已经成熟。
直到2022年,不管各家如何吹牛,尤其是...算了,不点名了,市场上并没有超越性的产品。
地平线余凯直到2022年,还在公开采访中说,只有L2辅助驾驶是能落地的,而所谓高阶产品,只是讲故事。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也很简单, 巨头不愿意改变已有成熟产品,而新兴自动驾驶公司做不出更好的东西 ,给不到巨头压力。
改变这一局面的玩家,最早是Tesla,2023年是华为,而Mobileye也急忙拿出压箱底的产品。
于是,2023年,各个巨头,所有玩家,都在跟进新一代方案。
什么是新方案,参见:
Bosch,大陆动作都很大,可惜大概率失败了。
地平线也180°大转弯,把所有资源倾斜到高阶自动驾驶。英伟达也重整旗鼓,并扩大研发团队。
所有玩家,都被卷入了新的军备竞赛。
这自然带来了更多的研发工作岗位。
3 AI热潮外溢
ChatGPT,生成式AI的火热,带动了自动驾驶行业。
逻辑很简单,自动驾驶,同样需要算力,需要数据中心,需要工具链。从基建角度,自动驾驶是很多公司,从制造业切入信息产业的桥梁。
所以,那些天天说端到端的厂,比如理想,很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这些 AI通用领域的基础建设 ,同样带来了更多的研发工作岗位。
4 车厂集中度增高 供应链安全愈发重要
高合汽车,威马汽车是典型的例子,近两年国内车厂集中度越来越高。
早十几年,国内有100家车厂,而现在,国内乘用车还剩下15家左右。
从欧美日汽车工业的发展来看,在车厂兼并重组结束之后(比如通用汽车大是几十家车厂合并而来),每个巨无霸车厂都会有和自己绑定的供应商。
比如丰田和电装,通用和德尔福,戴姆勒和博世。
国内传统oem,也会加强自研团队。
这也带来了更多的研发工作岗位。
5 国外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国内自动驾驶逐渐领先世界,如同过去德国日本人跑来中国当专家,中国人也会带上光环,被欧美日认可。
英伟达 博世 大陆 等等 都将自动驾驶团队的主力放在中国。
而戴姆勒 丰田等也都选择和国内供应商合作。
殖民红利,将带来更多的研发工作岗位。
综上,24年还不用担心就业问题。
上述因素,在两三年内都不会改变。
好好干活学习,不用焦虑。
最后,欢迎24年毕业,想加入自动驾驶行业的同学,联系我。
我这里也还有很多HC,等待优秀人才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