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界M9,其实我写过很多次回答了。
论产品,问界M9无愧于「科技旗舰」的名号,产品力几乎是全方位的强;
论销量,这款车是50万以上不区分动力形式的销量第一,堪称国内汽车工业的历史性突破;
论影响,原本BBA牢牢把控的50万级豪华市场迎来全面挑战,问界M9在50万价格段大规模出货,一定程度上起到了「 新时代豪车价格锚定 」的作用;
在这样的成绩面前,我寻思着总归是没得黑或者黑不动了吧?
结果上知乎一看,某些人揪着「大定」的数据口径开喷,反复渲染「数据造假」、「双标」。
如此颠倒黑白的回答,轻轻松松拿几百赞,我真是服了……
既然如此,那我把话说清楚,先说结论:
1、在小米下场造车之前,各家造车新势力的「大定」数据普遍转化率极高,统计和宣传大定数据是行业惯例;
2、迄今为止鸿蒙智行官方公布的大定数据均属于锁单数据,最终交付会有一段时间延迟,但都能和后续交付量和销量数据对应上;
3、小米下场造车后,「大定」曾经设置了超长的犹豫期, 小米的「大定」实际对标的应该是小定,小米的「锁单」大致对应其他厂商的大定。
4、专业数据统计从业者在被短暂干懵后,后续统计小米一般都统计「锁单」数据,小米官方也时常宣传锁单数据(本质上跟鸿蒙智行宣传大定并无区别),到底是谁在双标?
1、在小米下场造车之前,各家造车新势力的「大定」数据普遍转化率极高,统计和宣传大定数据是行业惯例;
以前回答中,我曾简单科普过新能源汽车的行业惯例:
一般而言,如今新势力车企普遍都有大定和小定。
行业普遍做法是,车主下的意向金随时可退,一般被称为小定。
这一步其实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有些车正式上市之前就可以下意向金,无需经过选配置这一步,上市后才是选配置下小定。
而用户锁定配置后,经过较短的犹豫期(一般最多1~3天)就会开启排产, 锁单的定金不可退,一般被称为大定。
一般而言,大定的定金不退App都会反复提醒,有部分车企甚至必须在销售指引下完成操作,因此消费者对大定一般有较为明确的认知。
在部分造车新势力开始引入「大定犹豫期」之前,全行业公开的「大定」成绩,普遍指的是锁定订单后的数据。
锁单订金就不退了,后续一般要么放弃定金,要么付款提车。
稍微想想就明白,谁会啥事不干白扔几千块钱啊?
所以正常而言,大定订单转化率极高(普遍在90%以上)。
除极少数交付周期太长的特殊情况外,大定数据基本可以视作未来真实销量。
大定数据含金量普遍很高,这也是行业普遍关注大定数据的核心原因。
综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智能电动车行业统计和宣传大定可以说是行业惯例。
正因为大定的含金量受到行业普遍认可,导致各家都非常关注大定数据。
一些专业统计大定数据的从业者(比如孙少军),他们定期公开的数据甚至受到各家车企的关注和跟踪。
2、迄今为止鸿蒙智行官方公布的大定数据均属于锁单数据,最终交付会有一段时间延迟,但都能和后续交付量和销量数据对应上;
各路PTSD「树靶自打」,攻击鸿蒙智行数据不实虚假宣传,在知乎乃至全网都有。
知乎上仅仅我本人亲眼目睹的高热度问题就有好几次,我也写过回答反驳。
事实是,迄今为止鸿蒙智行品牌(包括问界、智界、享界、尊界)从未混淆「大定」与「小定」的行业惯用称谓。
这方面稍微翻翻就知道,官方海报/微博等文字信息写的很清楚。
订单是订单,大定是大定。
凡是官方公布的大定数据,后续销量基本都能对应上。
就以问界M9为例,懂车帝甚至引用过统计出来的大定数据和交付数据图表:
可以看到,交付量数据爬坡相比大定有时间延迟,但两者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
一旦产能爬坡完成,两者后续连斜率变化都近乎完全一致。
哪怕只看已完成交付的最终销量,去年问界M9销量大致也是17~18万之间,仍然是妥妥的高端销量第一。
3、小米下场造车后,「大定」曾经设置了超长的犹豫期,小米的「大定」实际对标的应该是小定,小米的「锁单」大致对应其他厂商的大定。
上文已经提到了小米造车前各厂商的通用做法,但后续情况出现了一定变化。
小米su7发布后的做法是,用户选择配置下定后,犹豫期长达7天(168小时)。
锁定配置之前,小米su7的「大定」随时可退,官方公布的「大定数据」也是未锁单的大定订单。
所以小米的「大定」,实际对标的应该是小定。
小米的「锁单」,实际上才大致对应一般意义上的大定。
小米的这种「重新定义大定」,在当时甚至一度造成了小范围的混乱。
比如孙少军等专业统计数据的从业者,一度就被「重新定义大定」搞懵了;
又比如有部分消费者没有了解清楚,小米App一开始提示也不清晰,造成了部分用户误锁单,甚至引发了部分消费者投诉;
后续小米紧急修改并补充了相关提示,并且针对误操作的用户也设置了锁单定金退还。
如果要说「字研」,到底是谁有别于全行业率先「字研」数据?
4、专业数据统计从业者在被短暂干懵后,后续统计小米一般都统计「锁单」数据,小米官方也时常宣传锁单数据(本质上跟鸿蒙智行宣传大定并无区别),到底是谁在双标?
我觉得最可笑的是,这帮人反复渲染「为何不宣传实际交付销量」,攻击别人「双标」。
然而当初小米su7产能受限,连续四周实际交付下滑的时候,我明确写回答:
就我个人观点,小米su7已经取得了极其惊人的市场成绩。小米su7发布热度爆炸就已经很厉害了,更难的是后续长达一个多月的热度持续不减。
小米官宣锁单突破10万大关,孙少军等市场信息基本印证了这一点,小米su7今年的预期产能已经全部订出去了。
所谓「连续数周销量下滑」,本质上我认为是短期产能和交付跟不上。
(早期创世版至少有部分是提前生产的,产线扩产需要时间,这可能是短期销量反而下滑的主要原因)
后续小米工作的重中之重,肯定是拉产能和保交付, 否则大定订单如果等车时间太长也可能流失 。
小米的产线本身自动化水平就很不错,产能爬坡的时间我认为不会太长。
甚至不排除当前小米的交付下滑,就是为了后续憋一波大的。
所以我认为,后续小米如果有想法, 甚至可以考虑把月销拉爆到两万甚至三万,形成更强的标杆效应 。
月销破两万的成绩可能还不足以超越问界和理想,但跻身造车新势力三四名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且单车销量(尤其是运动轿车)形成的话题度极高,届时可能又是一波热度爆杀。
现在看,小米后续的锁单和交付是否基本印证了我当时的判断?
更进一步说,由于实际上牌等等有延迟,各家一般都倾向于公开大定/锁单数据。
甚至就连小米自己,自家官方账号和高管都屡次宣传「锁单」数据,这些在互联网上都有记录。
包括雷总、卢伟冰等人都不止一次发微博强调锁单数据,截图我就不贴了,免得又成了「挂人」、「不友善」。
知乎上也是,前阵子小米su7周锁单破万,知乎讨论热度极高,前排回答一片赞誉:
在这个问题下嘲讽攻击「上市一年还在宣传大定」、「为啥不说最终销量」的人,能不能以同样的力度嘲讽友商?
颠倒黑白,双重标准,倒打一耙……我只能说某些人玩的真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