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刚因为爆出供应链降本本怒喷,特斯拉就公开发言称自己账期短,也是真有意思。
刚回答过类似问题,我先说结论:
1,目前看这封邮件的收信方是从TI剥离出来的sensata(森萨塔),是毛利率极高的外资企业,上纲上线到「内卷」纯粹是误读;
2,特斯拉强调自己账期短是「只说部分事实」,借单一案例带节奏捧所谓「合资外资更优待供应链」也是逻辑不通;
3,比亚迪在供应商待遇方面综合看是算是行业中游水准,考虑到比亚迪如今已经是行业龙头,确实也建议比亚迪提高标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1,目前看这封邮件的收信方是从TI剥离出来的sensata(森萨塔),是毛利率极高的外资企业,上纲上线到「内卷」纯粹是误读;
一开始信息不明确,邮件真假都有待查证,网络上各种解读也都有。
从后续各方面消息汇总来看,爆料的这封邮件应该是真的,收信方是从TI剥离出来的sensata(森萨塔)。
德州仪器在很多小芯片(尤其是模拟芯片)领域鼎鼎大名,财报毛利率长期在60%上下, 放在汽车产业是极其夸张的数据。
甚至不要说汽车产业这种苦哈哈的制造业,哪怕腾讯这种互联网巨头都没有这么高的毛利率!
Sensata从TI的传感控制部门剥离出来,很多产品线完全继承了TI,毛利率应该不会跟TI差太多。
这么高的毛利车企当然都想降本,无非是TI在很多领域确实强势,最终还是由既有量又有一定底气自主替代的比亚迪当这个出头鸟。
跟高毛利的外资企业议价降本,这跟所谓的「内卷」完全不挨着吧?
即使抛开外资与内卷的争议不论,单独从商业角度出发:
比亚迪作为下游重大客户,有底气要求上游高毛利的强势供应商适当降低毛利,这也是很健康也很合理的吧?
或许比亚迪在供应链的行动和口碑可以再提高(这部分我后文会提),但拿sensata这事揪出来批判,纯粹是找错了靶子。
甚至于,这件事闹的越大,反而越反映出某些人阴暗的双重标准:
车企让国内供应链降本理所当然,让超高毛利的外资企业降本就是大逆不道?哪有这个狗屁道理?
真要说这事比亚迪有啥问题,我觉得是比亚迪邮件措辞和行文方式都有待商榷。
你跟一个外资企业聊产业升级,聊「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人家干嘛搭理你?
片汤话说说也无所谓,措辞可以再调整。
2,特斯拉强调自己账期短是「只说部分事实」,借单一案例带节奏捧所谓「合资外资更优待供应链」也是逻辑不通;
比亚迪邮件爆出后,全网都有大量批判的声音。
有部分批评有道理,但也有部分各种指向「国内车企压榨员工」,「合资外资更良心更帮扶产业链」,这就是纯粹的带节奏。
事实上,汽车产业供应链采购复杂,来回拉锯反复周旋甚至多供应商谈判降本都是常见情况。
比亚迪近些年成长速度飞快,规模效应扩充下在产业链自然也有更多议价权。
稍微对制造业有点了解的都知道,小批量采购和大批量采购根本不是一个价格。
而且有些降本源于技术进步,有些降本则确实有压榨供应商甚至压降质量的嫌疑,不能一概而论。
前者的典型例子比如激光雷达,早期激光雷达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如今华为、禾赛等企业的激光雷达能达到千元甚至五百元上下。
如此剧烈的降本,背后是国内激光雷达产业的跨越式进步,而不是所谓的「压榨」。
后者的例子也有,一些成熟领域强行要求年降,这在行业中也并非没有,但sensata这事显然不是。
还有些回答各种渲染「10%的降幅行业罕见」,这是典型的「 只说部分事实 」。
还是那句话,整体偏成熟领域的机械领域年降10%确实不多见(其实压铸等领域也有技术进步的例子),但这跟sensata这种车端芯片明显不是一回事。
甚至于,特斯拉官方下场转发彭博社的账期数据图,更是严重的「只说部分事实」。
特斯拉账期相对短,这确实是事实。
但他们没告诉你的是,特斯拉对待国内供应链砍价手段酷烈至极,别说10%,就连20%甚至更多都敢狮子大开口。
类似的还有流水线工人薪资待遇(特斯拉在上海待遇也就那样,实际甚至还不如国内车企)、营销广告投放等等,特斯拉也是经常玩弄这种「只说部分事实」的小手段。
最典型的例子还是品牌营销,特斯拉一向标榜「不做媒体投放」,甚至连很多车圈自媒体大V也信以为真。
然而事实是什么?事实是某家或许不直接向自媒体投放,而是直接官方下场或转包给专业的公关公司。
被维权车主通过百度搜索的快照缓存揪出来微博官号改名,改名后不仅嘲讽维权车主,攻击蔚来、小鹏、比亚迪等友商,甚至公然表示国人「民智未开」,这是哪家呢?
天天标榜自己不做广告营销投放,结果公关公司董事长参加行业内部论坛时当做「个人IP塑造和品牌势能」的知名案例分享出来,又是哪家呢?
如果只通过单一案例进行评判,大肆抨击自主品牌,将合资和外资捧到天上,难道不看看合订本么?
上汽高管在发布会现场卖惨,说自家员工多么多么辛苦,被一堆米粉上纲上线口诛笔伐,这才过了多久啊?
难道上汽不是口碑和实力最强的合资品牌之一吗?良心都是外资的,压榨都是国人干的是吧?
当初某些人造谣「国内团队坚持桑塔纳定高价」,结果却是大众公然要求销毁低价进口的国产ID系列,这回旋镖还没吃够教训吗?
3,比亚迪在供应商待遇方面综合看是算是行业中游水准,考虑到比亚迪如今已经是行业龙头,确实也建议比亚迪提高标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话既然说到这份上,有些事也没必要避讳。
比亚迪在燃油车时代发展经营一直不太顺,研发投入、管理能力和员工待遇等等都受影响。
如今比亚迪已经取得跨越式发展,员工待遇已经有明显改善,但小厂时代积累的一些管理问题仍然部分存在。
在对待供应链层面,行业内不同车企也有不同风评,我说下我个人看法:
比亚迪的优势是采购量大,但账期比较长而且部分要求商票结算,再加上一言不合就垂直整合自己干,风评确实不算很好;
但话说回来,吉利、长城等企业其实也大差不差;
上汽虽然被骂的惨,近些年由于业绩下滑供应链这块也在变差,但过往整体略胜一筹;
新势力情况各有不同,总体看账期短不少,但近期个别企业(比如蔚来)账期拉长了;
手机产业切入的小米其实还不错,账期在汽车产业内偏短,也有向供应链投钱「联合研发」;
鸿蒙智行各方面都比较好,不仅账期短利润分配合理甚至大方,关键还愿意跟供应链深入合作共同承担研发风险,但质量管理要求很苛刻,达不到标准的供应商也会有怨言。
……
行业内其实各种情况变化不一,如果硬要说有何规律,我觉得大体可以归纳为一点:
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自身发展好利润高的企业,一般也更舍得向供应链撒钱;
如果整车厂自顾不暇发展下行,那就很难指望对供应商有很好的待遇。
从这个角度来说,比亚迪如今已经是国内龙头,利润也是屡创新高,小厂时代的一些风格能免则免。
目前比亚迪对供应商的待遇不算太突出,这点确实有待改进。
因此我建议比亚迪适当提高标准,加强管理能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