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比亚迪销量暴增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2023-04-20汽车

一年前写的文章恰好回答该问题的一方面:比亚迪因长期主义而成功

原文很长(见下方),摘录部分观点如下:

比亚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从行业大势来说,时代的机遇最重要。泛泛地说,比亚迪借助新能源浪潮而成为当前最大的赢家。

但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比亚迪能接住?这才是需要深挖的课题。

对此,行业的观点很多:电池起家的背景、全产业链自研自制的布局、物美价廉的DM混动系统、国潮崛起的时代因素等等。都很有道理,但大部分是果而不是因。

从战略的角度,我认为成功是因为它的长期主义,战略正确且持续,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这事就是造汽车,造新能源汽车。

1、被逼无奈自研自制零部件(三电除外)

比亚迪2003年收购秦川汽车,开始涉足汽车领域。2004年便发布第一款纯电ET概念车。造车的战略目标明显是要与自身电池产业链协同。

然而当时是因为没有零部件供应商愿意做比亚迪的配套,可能是量太小不值得做,可能是比亚迪的出价太低不想做,总之结果是船夫哥不得已自己下场做全产业链。

多年下来,在深圳和惠州的交界地带布局了几十个事业部。按万科郁亮的说法,王传福自言除了轮胎和玻璃不是自己造,其他零件都是比亚迪自己的。

这当然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比亚迪汽车产业多年的亏损,也应该有产业链的一部分功劳。毕竟在成熟的产业体系中,全部自己做的效率和成本肯定不如外部采购简省,技术水平也很难保证。

长远的看,这些事业部独立运营、接受外部订单、自负盈亏才是合理路径。

2、主动垂直整合三电

当前行业所推崇的比亚迪垂直整合,主要是指其电池、电机、电控,包括其内部元器件都自研自制的布局。这是比亚迪的战略核心。

从时间线分析,2008年便上市F3DM双模混动和F3e纯电,按汽车研发的一般周期,叠加缺乏相关经验的摸索试探时间,BYD应该早在2004年左右就启动研发了。

那个时期,电池它当然自己做。电机电控国内几乎没有相关产业,即便有,也很贵,且大概率是日系旗下为主。既然目标是新能源汽车,把核心零部件抓在手里是应有之义。那就自己做吧。由此弗迪动力的前身,比亚迪第14、17事业部由此成立。

对比行业其他公司,早期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少,习惯性以尝试性外部采购为主,边做边看情况调整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老成持重的决策。

然而产业发展速度一旦超过预期,一步慢就步步慢了。

大致的估算一下,比亚迪的布局比国内大多数车厂早了10年左右,那么我在NEV市场领先大家10年不过分吧?

2、DM系统是长期性的系统研发的成果

BYD初代混动系统没什么亮点。

三缸发动机+2个总功率80kW的小电机(P1P3)的设计,功率小、动力薄弱,没有发动机直驱档、传动稳定性差,价格昂贵。

即使借鉴学习了行业先进经验,技术水平比起同时期的国际对手丰田、本田、通用等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选手。与丰田行星齿轮功率分流技术相比,平顺性和功率性能差太远了。

但是比亚迪在政府倾向纯电、同行重注纯电、行业认为混动只是短期过渡的情况下,依然愿意不断给混动投钱,迭代技术路线,打磨混动产品。最终才有DMi这套便宜皮实的第五代技术上市。

这是战略定力的胜利。反面例子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的上汽集团。

3、终极长期主义:20年的亏损换来一朝腾飞

从披露的财报看,比亚迪直到2022年上半年才实现盈利,在过去的20年中一直在亏损,一直由消费电池、比亚迪电子(手机代工等)等事业群来挣钱养汽车部门。

比亚迪曾是行业内仅次于富士康的代工厂,其第1、4、7、8、9、10等事业部专注于手机、电脑、液晶显示、通讯设备、数据卡等各类消费电子产品设计、组装、代工、测试等业务。比亚迪集团内部待遇最好的也是消费电子代工部门。

此外还有做3C电池的第2事业部和商用车(大巴、公交)的第19事业部都是盈利的。

这些才是比亚迪主要的利润奶牛,而这些部门多年来挣的辛苦钱,大部分流入了汽车部门,少部分流入云轨部门(第21、22事业部)。

(云轨业务常年亏损,在当前严格的政策管控、吃紧的地方财政情况下,应该没有机会盈利了。这应该是战略失误。)

哪家公司愿意长期坚守用其他业务营收补贴亏损业务,容忍长达20年的亏损?

对于国企领导,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子等着呢,审计部门可不是好糊弄的。

对于私企老板,我是来挣钱的,不是做慈善,长期亏钱的生意干嘛要做。

放在正常的公司无法理解的事情,比亚迪坚持了20年。

若有机会与船夫哥面对面,想请教决策依据和逻辑。

0-200W已经完成,还有机会实现200-1000W吗?后面的路程要怎么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