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你理想中的汽车智能化底盘是什么样的?

2022-07-17汽车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讨论一个已经「消失」了的商品:功能机。就是以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尼爱立信、西门子等等品牌为代表的功能机。

我上大学那会儿,一部诺基亚8250要卖将近3000元,有个同学某天拿了一部三星T108进教室,让我暗自羡慕了大半个月,因为这个至今看起来仍然时尚、圆润、手感绝佳的手机,当时得卖接近5000元。而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才500,打工一个学期下来,都不一定能凑到这么多。

事实上我在刚进入大一的时候,连手机都还没有。最开始的两个月想跟家里联系,就是打电话,201卡那种,便宜。后来软磨硬泡的,跟家里要了1000块钱,反反复复的跑了好多的店对比了好多的手机,才买了个摩托罗拉P7789。

你会问,我聊这个干嘛。

因为我觉得提到这个问题,理想中的汽车智能化底盘是什么样的。我第一个就想到了当年的手机。因为无论什么款式,无论多少的价格,都离不开这玩意儿——

直到我买的早期小米手机,都还在用可更换的电池。但问题在于,即便是同一个品牌,电池尺寸都不是统一的,更别说品牌与品牌之间。而且这个问题吧,其实到手机壳体电池一体化之后,都没有解决。厂家一直都是各自为战的状态。

现在,新能源车开始重复手机的老路了。

一句话就是,新能源车在电池标准化模块化方面,就没有标准。原因在于,车辆制造商在平台架构设计阶段,只会考虑到自身平台的技术特点设计电池模块的规格,即便电池供应商都是宁德时代,电池容量都是200kWh,电池包的尺寸都是一样的,但最后整合起来连同制造商堆叠的降温系统、电池管理系统、防碰撞系统等等,模块的长宽高就不一样了。

这就像是当初的手机电池板,用在诺基亚上的,是没法插到摩托罗拉手机上的。你换一个手机,就得换一套电池,以及充电设备。

好在目前快充和慢充的充电接口大多是一致的。要是跟当年的手机那样连个充电接口都不一样,那你换一台车还得跟着换个桩头了。

所以,我理想中的汽车智能化底盘,别的不说,就电池模块这方面,我希望能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或者至少在底盘中部区域的电池结构,能是标准化的,有一致的长宽高。若是觉得这点电池容量不够用,要么增加这一块模组的电池密度,要么在另外一个空间可以自主接入额外的电池包。比如之前爱驰在介绍U5的时候就说,他们可以在后备厢下面插入两块电池,可以让续航增加100公里。

我觉得,宁德时代得带这个头,如今市场份额这么大,你是有这个能力牵头制定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