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們,不要錯過了!我挖到了一本真正讓我徹夜難眠的小說,情節跌宕起伏,角色鮮活得就像從書裏跳出來陪你聊天。每一頁都是新的驚喜,絕對讓你欲罷不能。要是你也在尋找那種讓人上癮的閱讀體驗,這本書就是你的最佳選擇,快來一起沈浸在這個非凡的故事中吧!
第一章病從口入,吃錯了當然會生病
1.中國人愛吃,但總是胡吃
中國人愛吃,那是出了名兒的,說是「舌尖上的中國」一點都不為過。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我們無所不吃;不管是祭祀祖先還是祭神拜天,桌子上放的都是吃的;逢年過節,我們都得發明點兒美食出來;外出旅遊除了景點,我們最關心的就是當地的特色小吃;得了絕癥的人,醫生常說「多吃點好吃的吧」而不是「做你愛做的事情」。
在生活中,我們幾乎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跟「吃」扯上關系。愛吃就愛吃吧,這也不是什麽毛病,不是說「人無癖不可與交」嘛,愛吃也是一種無傷大雅的癖好,問題是我們總是亂吃、胡吃,這時候,我這個醫生可就看不下去了。
我認識一位姑娘,特奇葩,她特別喜歡吃杧果。沒錯,女孩子吃杧果是有很多好處,可以清腸防便秘,還可以美容養顏。可是,這位姑娘對杧果過敏,並且她自己非常清楚,只要一吃杧果她就渾身長疹子,而且奇癢無比。怎麽辦呢?她想了個辦法,吃一個杧果以後,再吃一片抗過敏的藥。
我批評她:「你這不是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嗎?」
她振振有詞:「宋美齡就是這麽幹的。再說,天天吃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那樣活著還有什麽意思?要長命百歲幹嗎?」
這簡直讓人哭笑不得,我跟她說:「你這是詭辯,只是讓你別胡吃東西,誰讓你天天吃自己不喜歡的了?別偷換概念。」
其實我一直都是主張「飲食多樣化」的,人的身體和這個世界都很奇妙,而我們人類的認識有限,對自己、對食物,都未必了解得那麽透徹。但不管怎樣,食材的種類更豐富一些,能夠補充的營養就會更均衡一些,我們整個身體和大自然,和天地萬物也就更接近一些。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想吃啥就吃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嘴巴過完癮以後,身體其他器官呢?它們是什麽感受,你都完全不考慮嗎?
有的人胃潰瘍兩個加號了,還抱著麻辣小龍蝦、毛血旺不肯撒手;
有的人面色慘白手腳冰涼,看到冰激淩還是挪不動步;
有的女性明明是在經期,還吃螃蟹、田螺等寒性食物;
有的女性明明脾胃虛寒、嚴重陽虛,還拿阿膠補身體;
有些陰虛火旺的男人,還在喝壯陽的保健酒;
有的人聽說魚肝油、螺旋藻和維生素片好,就買上一堆當糖豆吃;
有的人不管得了什麽型別的感冒,一概喝姜湯,只要咳嗽就吃梨;
有的人得了眼疾,一邊治療一邊還在吃大蒜試圖殺菌;
……
這些人中,有你的影子嗎?如果有,那麽你就是在胡吃。食物跟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一把雙刃劍。吃得好,它能治病;吃得不好,它能要命。這個吃得好不好,判斷標準不是食物有多貴,而是它到底是不是適合你吃。
所以,做個「吃貨」可以,但我們要做一個聰明的「吃貨」,這樣才能既吃得健康,又吃到更多的美食,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2.很多病,都是錯誤飲食結的果
吃東西百無禁忌的後果就是,身體不幹了:「憑什麽你嘴巴想怎樣就怎樣,絲毫不管我們的死活?」別以為你只有吃了毒蘑菇、發芽的馬鈴薯才有嚴重後果,那只是急癥。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那些吃錯的食物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會在身體裏一點點累積,最後讓你生病。
人為什麽會生病呢?中醫說,那是因為你體內的正氣不足了,讓外面的邪氣有機可乘,於是它們侵入身體,你就生病了。外邪這種東西我們不大好控制,酷暑伏天有濕邪和暑邪,寒冬臘月有風邪和寒邪,然而它們本身並不可怕,關鍵在你體內的「正氣」。
【黃帝內經】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你體內正氣足了,就不怕病邪。所以,大流感暴發的時候,有些人從不缺席,有些人安然無恙,這就跟你體內的正氣有關。
那麽,正氣怎樣才會足呢?首先我們得承認,它跟先天有關,有的人天生結實強壯,有的人生來身子骨弱,這是事實。但是,後天的正氣如果不足,一定是你自己造成的。很多病,都是自己招來的。
去年夏天,有一位小夥子來找我看慢性腸炎,據他描述,他每天要去四五次廁所,換了好幾種止瀉藥,可是停藥不久又會復發,於是來找我,看能不能吃中藥調理。
我看了看,小夥子面色發青,尤其是面部反應脾胃的鼻頭部位,看起來暗黑無光,顯然他這久瀉不止,是脾胃虛寒導致的。我問他平時是不是經常吃涼的,他說發病以前特別能吃涼的,水從來不喝熱的,而且還要加冰塊。食物能涼著吃就不加熱,夏天喝冷飲更是一大愛好。得了腸炎以後,這才不敢吃涼的了。
再進一步了解,我知道小夥子在國外待了五年多,養成了吃冷食、喝冷水的習慣,回來後也就沒再改,結果剛回國兩年,就得了腸炎。我給他開了一些溫補脾胃的藥物,並且叮囑他日常要吃哪些食物調理,很快他就不再腹瀉了。
再來說說中老年人的親密朋友「三高」吧。有人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吃得越來越好了,身體應該越來越強壯才對啊,怎麽就‘三高’了呢?」
大家有所不知,我們中醫發現一個規律:戰亂時期多實證,和平年代多虛證。為什麽呢?戰亂時期很多人被迫顛沛流離,不管有沒有錢,吃東西都要受影響,當年鹹豐帝逃到承德時,後妃們的食物都沒保證,所以容易有實證。
而太平日子過久了,天天養尊處優,大魚大肉,安逸舒適,就會「吃太多、動太少」,身體消化不了那麽多食物就會上火、積痰,雖然整個人看起來挺胖的,但內裏其實很虛弱。
虛證時間久了,正氣一點點被損耗掉,表面上看起來身體好好的,沒什麽毛病,但慢慢地,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一個個病證就出來了。
當然,我們的身體也沒那麽脆弱,不是你今天吃了不大合適的食物明天立馬就病倒,所以大家也不用太過擔心。關鍵是不要讓錯誤的習慣堅持下去,改得越早越好。而改掉錯誤飲食習慣的最好辦法,就是用正確的替代它。
3.吃出來的病能吃回去嗎?當然可以
前幾年有些書不遺余力地推崇食材的作用,結果「過猶不及」,導致大家對食療的作用產生了諸多懷疑。那麽,吃出來的病能吃回去嗎?當然可以,但是,不是所有病、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
假如現在有一個癌癥晚期患者跟我說:「董醫生,您告訴我,吃點什麽食物才能讓我痊愈。」這個我肯定是沒辦法打包票的。我不排除有些癌癥患者不做治療光靠食療也能奇跡般地好起來,但這不是可以推而廣之的案例,我不想誤導大家。
但是,就大家常見的「三高」、胃病以及一些慢性病來說,食療的作用還是相當值得推崇的。
畢竟,植物尚且要選擇一個土壤肥沃、雨水充沛、空氣清新的地方,好吸收天地精華,長得更好,更別說我們人了,我們生長全靠食物,從某種意義上說,你就是你所吃的食物,它在一點點塑造你的身體。
用適合自己的食物,一點點地培固身體的正氣,我們抵抗疾病的能力自然也就變得更強了。
而且,中醫原本就認為「藥食同源」,食物和藥物沒有嚴格的界限。它們的區別只在於「性」。「性」偏中的,就是食物。偏離「中」很遠,大寒或者大熱的,就是藥物了。
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中,專門討論過食治,他說:「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他這話不難理解,意思是說治病先得找根源,找準病因以後先食療,食療不管用了,再換用性味更烈的藥物。
所以,吃出來的病還能吃回去,這句話在某種條件下是正確的。而且,該怎麽吃,也是有講究的。雖說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廣為人知,但這並不是說你體質虛寒就得天天吃辣椒糾正。
我們同一個小區的一位姑娘,光看臉上的痘痘,你會以為她還在青春期。為了那張臉,她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錢,買各種護膚品、祛痘膏,一概不管用。
能管用才怪,她原本就是北方姑娘,在北京那種幹燥的氣候下,還無辣不歡,菜裏只要沒有辣椒,就覺得沒滋沒味。天天這樣吃,能不長痘痘嗎?
在別人的提醒下,她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姑娘嘛,都愛美,為了臉她決定委屈一下嘴。「吃辣椒不是熱嗎?那就吃點涼的。」於是,她開始每天吃綠豆,綠豆芽、綠豆湯、綠豆粉,外加用綠豆粉敷面膜,就為了早日滅火。
效果怎麽樣呢?火沒滅下去,還傷了脾胃,所以很不情願地來找我討藥吃。我問了問她的情況,雖然臉上起痘,但手腳卻冰涼,明明就是「真寒假熱」,哪能天天吃綠豆啊?
而且,即便真的是熱性體質,也不能這麽吃。得先把熱性的食物停掉,多吃五谷雜糧等性味平胡的食物調養著,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適當吃一些涼性食物,中和一下。否則,你體內原本燃燒著一團火,你猛地澆上一盆冰水,那滋味,你自己想想看吧。
不過,盡管是「食療」,只要有「療」,就跟「醫治」有關,就不是隨隨便便進行的。醫生的優勢體現在,看過很多病人,經驗豐富,而且所掌握的知識能夠讓醫生從全域看問題,不會頭痛就醫頭而不管腳。所以,想要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也不是想當然就能吃回去的,還是需要更專業的指導。
4.吃對固然重要,心情好病才少
想要身體好,「吃對」很重要,但你吃下去以後,能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更重要。在腸胃等器官沒有出現器質性的疾病時,心情就是影響消化最重要的因素。
中醫說,人的情誌和健康密不可分,喜傷心,思傷脾,悲傷心,恐傷腎,怒傷肝。情感能夠改變人的言行舉止,時間長了,也能改變臟腑的功能狀態,進而導致身體出現病理變化。
舉些最簡單的例子,當生氣的時候,你會氣得手哆嗦,氣得說不出話來,氣得吃不下飯;大部份腦力工作者是不是都比較瘦?有可能是思慮過度,而思傷脾,脾胃不好了,消化就不好,人也很難胖起來。這不就是心情影響身體的明證?
尤其是吃飯的時候,如果心情太「過」,不管是太開心還是太悲傷,或者太心不在焉,都非常傷胃。
我有一個遠房親戚,男的,自己做生意,平時天天在外面應酬,難得回家吃頓飯。孩子一看到他回家,可開心了,吃飯都手舞足蹈的。可是這當爸爸的,開始「關心」孩子:
「最近有沒有考試啊?你成績怎麽樣啊?第幾名啊?怎麽不是第一名?」「有沒有調皮搗蛋惹媽媽和爺爺奶奶生氣?聽說你跟張小毛打架了?」
「坐有坐相,給我好好坐著,別扭來扭去的……」
往往是他一番話之後,孩子就蔫下來了,垂頭喪氣地扒拉著飯粒。孩子媽媽看不過去,就念叨他。他是那種比較大男子主義的人,壓根不容反駁,妻子一說,他就開始呵斥,然後兩人就當場吵起來了。
這樣的劇目,在他們家裏經常上演。我見到過一次以後,跟他說:「你不能這樣,老在吃飯的時候讓全家人心裏不痛快,沒什麽好處的,既影響家庭氛圍,又影響他們身體健康。」
可他不聽,他那人就是那種牛脾氣,我也只能搖搖頭。後來我聽說,他家孩子因為消化不良去看醫生。至於妻子,那是常年的老胃病了。
聽到這樣的訊息,作為醫生,我肯定是不勝唏噓的。可是「清官難斷家務事」,我也沒辦法,只能勸大家凡事看開點,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都試著去找找它的價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很多事情也就放下了。
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些年來,我遇到太多因為心情原因而出現各種疾病的。有一位比較典型的病人,他去醫院做了各種檢查,都沒有任何毛病,但他就是說自己胃疼、渾身難受。
後來我抽絲剝繭找到了原因,原來,他們公司半年前換了老板,老板自己跟打了雞血似的,也就要求別人跟他一樣充滿幹勁兒。他把公司開會的時間改到了中午。大家一邊吃飯,一邊開會。
於是,從此以後,大家每天中午一邊吃飯,一邊聽老板口沫橫飛地描述公司的美好前景,當然,除了激情演講,他還要批評業績不好的部門,訓斥工作不盡責的員工……
就這樣,漸漸大家一到午飯時間就犯怵。這個年輕人因為剛入職沒多久,工作出過一些差錯,更是被當眾批評了好幾次,於是胃口越來越差,開始天天覺得胃疼。
也許這樣的故事,在很多人身上上演過,只是病還沒到身上的時候,大家並不在意。那麽在這裏我要鄭重提醒大家:吃飯的時候,盡量保持心情愉悅、專心致誌。當然,如果你能讓自己每一天每一刻都是開心的,那就再好不過了。
5.生病了,要忌口,但不要盲目忌口
說起食物對疾病的影響,從一個小細節就可以感受到。不管你去看中醫還是西醫,醫生給你開完藥以後都會說一句:「多喝水,少吃生冷辛辣……」
為什麽生病了吃東西要忌口呢?因為怕這些食物會加重病情,或者延緩疾病的痊愈。比如,生了癤瘡之類的熱證,你就不能吃魚蝦、牛肉等「發物」,因為它們有的發風,有的發熱,很容易助邪傷正,所以得忌口。
但是,忌口不是盲目忌的。不是一生病就得忌口,也不是一忌口就一嘴都不能吃,更不是一忌口就有大半食物上不了你的餐桌,它也是有很大學問的。
就在上周,一位女士帶著她媽媽來找我,她媽媽一直有胃病,前些天檢查出來說胃潰瘍兩個加號了,醫生讓她在飲食上一定多加註意。
老太太一聽急了,聽說很多食物都傷胃,什麽生冷辛辣那肯定是不能吃的,肉類、粗糧不好消化,也得忌口。到了後來,米飯也不吃了,只喝粥、吃青菜。
粥和青菜倒是清淡好消化,不傷胃,可是,老人家身體吃不消了。由於營養跟不上,她最近變得特別愛感冒,而且一感冒老也好不了。這位女士懷疑媽媽這是免疫力低下,覺得不能任由她這樣吃下去,於是就來找我,看看這胃病到底該怎麽治。
一般來說,如果是青壯年人有胃病,尤其是胃潰瘍發作期,是要註意飲食,盡量少吃難消化的食物。可是,老太太的身體本來就比較虛,正氣不足,如果再天天只喝粥吃青菜,營養跟不上,那麽身體裏面的正氣就更不足了,很難抵抗邪氣,也就容易生病了。
所以我勸老太太:「有胃潰瘍,沒關系,發作期多忌點嘴,緩解期就完全沒必要這樣了。我們可以把食物做爛點,肉多燉一會兒,粗糧多泡多煮會兒,各種食物都吃一點,這樣才能給身體裏面的軍隊提供足夠的彈藥,否則它怎麽去跟外邪打仗?」
這裏我也想要勸大家一句:生病了,飲食是要適當做出調整,但大家不要草木皆兵,你「忌」得太多了,可能會缺乏一些營養元素。而且,很多人對「忌口」的知識並不了解,只是道聽途說。
可是,很多時候,想當然地隨便忌口,反而會給身體雪上加霜,耽誤病情。我們生病的時候,到底該怎麽忌口,建議大家不要自行決定,還是需要醫生結合你身體的整體狀態做出判斷。
比如,雖說忌口的食物一般與疾病的性質相同,患有熱性病的人不適合吃溫熱的食物,患有寒性病的人不適合吃寒性食物。但假如你本身得的是熱性病,但素來體質虛寒,就不能只吃寒性的,把所有熱性食物全都停掉,而是需要一邊平補,一邊清熱,這樣對身體的幫助才是最有力的。
6.長期積累的病,用小食小材慢慢調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其實不是「病來如山倒」,除了食物中毒、傳染病暴發等急性病癥,很多疾病的出現,都是臟腑功能不斷衰弱,最終量變到了質變。換句話說,是長期累積的結果。
至於「病去如抽絲」,倒是非常正確的。本來就是水滴石穿形成的疾病,治療的時候當然也得慢慢調理。要是見效神速,那多半是虎狼之藥,對身體的負面影響也相當大。
所以,生病以後,尤其是慢性病,我建議大家還是在飲食上,用一些小食小材慢慢調理。雖然慢,但是安全,而且紮實,它們可以如同春風化雨一般,潤物無聲地滋養臟腑,讓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得到恢復,病癥自然也就消失了。
這個道理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可就難多了。尤其是現在大家都很急躁,做什麽都追求「快,更快,最快」,在他們的理解中,「慢慢來」意味著一周、十天,這往往讓我哭笑不得。
有一位自己做企業的老總,來找我調理高血脂。他從年輕的時候就血脂高,只不過那時候忙著打拼,也沒啥明顯癥狀,就沒管過它。現在事業小有成就了,想多享受幾年,開始惜命,這才來治療。
我跟他說,這種疾病,我可以給你用藥物調理,但你得答應我,同時飲食上一定多註意,按我的囑咐去做,如果做得好,藥都可以不吃。
一聽說可以不吃藥,他當然高興啊。回家以後挺聽話的,吃藥加上飲食調養,一個多月以後,再去做檢查,血漿總膽固醇濃度已經降到了2.5mmol/L(250mg/dL)以下了,各項指標都接近正常值。
這時候我告訴他,你可以不用吃藥了,用飲食調養。一定要少油多素,交代了他很多食物的宜忌。
一個月以後,他又來了,一見面很心急地說:「我很聽你的話,食譜都是按照你交代的制訂的,怎麽這都一個月過去了,檢查結果沒什麽變化啊?」
我說:「我有沒有交代過你,這是一個需要慢慢調理的過程?」
他說:「是啊,這都一個月了,還不慢啊?」
我說:「你這病得了多少年了?十年還是二十年?這才一個月,你就嫌長了啊?」
其實,無論是「三高」或者胃病這類典型的慢性病,還是其他什麽疾病,用食物來調理身體,這個過程通常都是比較漫長的。為什麽?因為食物大都性味平胡,沒有那麽猛烈的效果。否則,天天吃身體哪受得了?但它的好處就是對身體的副作用幾乎沒有,可以緩慢而平穩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所以,大家不要奢望既快又安全有效,你總要給食物一個發揮作用的過程、給身體一個慢慢恢復的過程吧?
雖然小食小材發揮作用比較慢,但大家千萬不要因此小瞧它的本領,現在很多慢性病用藥物難以根治,但是如果你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用飲食加以調養,日積月累,它的力量就足以撼動那些死纏爛打的慢性病。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小食小材勝小藥:大醫生的調心膳
董峰
生活
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