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書蟲們註意啦!這次我挖到寶了,一本能讓你徹夜難眠的佳作!翻開第一頁,就像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每個字都透著魔力,讓人欲罷不能。情節環環相扣,角色鮮活得仿佛就在你身邊,這種沈浸感,簡直了!我保證,這書不看,你的書架都少了份靈魂。快來,咱們一起遨遊在這精彩絕倫的故事裏吧!
初唐卷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唐詩中的唐太宗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高祖李淵第二子,是唐代的第二個皇帝。在隋末農民起義中立下卓著功勛,為唐朝的建立作出過巨大貢獻。後經玄武門之變登上帝位,廟號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創了著名的「貞觀盛世」,為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全面繁榮奠定了基礎。在詩歌方面,唐太宗的作品主要繼承了六朝的風格,是前代詩歌向初唐詩歌轉化階段的代表。
賦得殘菊
唐太宗
階蘭凝曙①霜,岸菊照晨光。
露濃晞②晚笑,風勁淺殘香。
細葉雕輕翠,圓花飛碎黃。
還持今歲色,復結後年芳。
【註釋】
①曙:早晨。 ②晞:晾幹。
公元618年,隋代門閥貴族李淵父子借助農民起義的力量,滅亡了隋朝,重新統一了中國,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誕生了。唐帝國建都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疆域遼闊,南到越南南部和南海,北至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湖上遊,西北到裡海,東北到日本海,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多個民族統一在唐王朝強大的政權之下。唐帝國政治、軍事的強大保證了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在此背景下,唐詩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瑰寶之一。
李淵建立了唐朝,成為唐朝的第一個皇帝,史稱唐高祖。九年後,他戰功赫赫的二兒子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奪得帝位,史稱唐太宗。唐太宗是歷史上著名的明君,為唐朝的強盛和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唐太宗本人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愛好音樂、書法,也喜歡創作詩歌。他手下的大臣也不乏作詩的能手,我們今天講初唐的詩歌,就從唐太宗講起。
令人驚奇的是,像唐太宗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寫出來的詩居然婉約感傷,全無大丈夫之氣,比如上面這首【賦得殘菊】,不知道的人乍一看,誰會想到這是唐太宗的作品呢?唐太宗寫這樣的詩,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愛好,更是受到齊梁以來詩歌傳統審美觀念的影響。勇於開拓進取的唐太宗,在詩歌上卻對傳統勢力妥協了。
唐太宗寫這種柔媚的詩,不要說我們今天的人看來奇怪,就連當時的人也看不下去了,唐太宗有一個大臣叫魏徵,是出了名的敢於直諫的忠臣,唐太宗對魏徵也非常器重,有一次,魏徵給唐太宗進諫說:
「陛下身為一國之君,統治這樣一個泱泱大國,應該寫一些雄壯慷慨的詩鼓舞人心,或者寫一些端莊典雅的詩教化民眾,不要再寫這樣柔媚哀婉的詩了。一國之君寫出這樣的詩是不祥之兆啊,過去的陳後主、隋煬帝都是因為這樣的詩亡國的。」
以從諫如流著稱的唐太宗這次卻沒有采納魏徵的建議,他笑著對魏徵說:
「寫詩不過是抒發自己的性情,玩玩罷了,跟治理國家有什麽關系呢?陳後主、隋煬帝亡了國,是他們自己沒治理好國家的緣故,不是詩的緣故。」
果然,唐太宗終於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詩不是亡國的原因,一個詩風婉約的詩人也是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的。
悼魏徵
唐太宗
勁條逢霜摧美質,
台星失位夭良臣①。
唯當掩泣雲台②上,
空對余形無復人。
【註釋】
①良臣:忠良的大臣,指魏徵。 ②雲台:指淩煙閣。
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的時候,只有28歲。他害怕重蹈隋煬帝滅亡的覆轍,問身邊的大臣魏徵,怎樣才能當一個英明的皇帝?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唐太宗覺得這話很有道理,就鼓勵君臣直率地向他提意見。
大臣中,數魏徵的直諫最突出。他經常在大臣面前指出唐太宗的過失,並且據理力爭,他先後上書建議二百多件事情,大都講得很有道理,為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作出了不小貢獻。
不幸,貞觀十七年,魏徵因病去世。唐太宗非常傷心,他對侍臣說:「銅做的鏡子,可以讓人照著整理衣冠;用歷史做的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亡;以人為鏡子,可以認識自己的正確和錯誤。如今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一天,唐太宗又登上繪有開國功臣畫像的淩煙閣,默默地望著魏徵的遺像,喃喃地吟詠出【悼魏徵】這首詩,表達對魏徵的懷念之情。
賜蕭瑀①
唐太宗
疾風知勁草②,
板蕩識誠臣③。
勇夫安識義,
智者必懷仁。
【註釋】
①蕭瑀:隋朝官員,後歸唐。
②疾風:猛烈的大風。
③板蕩:指社會動蕩不安。
在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的過程中,李世民能力最強,作戰最勇敢,立下的功勞最大,在大臣和人民中間的威信也最高。但是,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按照封建的皇位繼承傳統,李世民不能繼承皇位,而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才是合法的繼承人。這樣,李淵當上皇帝後,李建成被擁立為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李建成雖然做了太子,卻仍然忌恨二弟李世民的才幹,所以勾結三弟齊王李元吉,在李淵面前,極力誣陷秦王李世民,總希望置李世民於死地。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淵終於聽信讒言,打算懲處秦王。這時,宰相蕭瑀出面,據理力勸,才使李淵打消了這個念頭。不久,秦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帶領部下,殺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李淵獲悉後大驚失色。這時,又是蕭瑀主持正義,建議李淵把國事交給秦王,立秦王為太子。李淵采納了他的意見。兩個月後,唐高祖讓位給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史稱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蕭瑀仍為宰相,但由於他性情剛直,與房玄齡、魏徵等大臣都合不來。三年後,唐太宗只得讓他改任太子太傅。然而,蕭瑀卻毫無怨言,他輔導太子十分盡職。五年後,太子學業大有長進。於是,唐太宗召見蕭瑀,封他為「特進」(一種榮譽官位),並親筆書寫了【賜蕭瑀】這首詩送給他。
秦王破陣樂
無名氏
受律①辭元首,
相將討叛臣。
鹹歌②破陣樂,
共賞太平人。
【註釋】
①受律:接受任務或命令。
②鹹歌:高唱凱歌。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冬天,秦王李世民奉令討伐擁兵割據的劉武周。他率領軍隊,從龍門渡過黃河,在河東諸州(今山西省境內),與叛軍交鋒。經過半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大獲全勝。軍中一位文人為慶祝勝利,寫下了【秦王破陣樂】這首詩。大意是:
秦王帶領我們告辭了元首,一起去討伐叛變的賊臣。我們打破了敵陣,高唱勝利凱歌,共享天下太平。
接著,有人給這首詩譜了曲,在軍營中傳唱開來。
秦王李世民當了皇帝後,又親自設計了一個【破陣樂舞】。由100多名樂工,披銀甲、執劍戟,在舞台上引吭高歌,縱橫劈刺,威武雄壯。後來,這首反映初唐生氣勃勃的【秦王破陣樂】很快傳到了日本、印度等國。直到今天,日本還保存著古代傳抄的【秦王破陣樂】的琵琶曲譜,但在中國卻已經失傳了。
進太宗詩
徐惠妃
朝①來臨②鏡台,
妝罷暫徘徊。
千金始一笑,
一召③詎④能來?
【註釋】
①朝:清晨。②臨:靠近,坐在。③召:詔書。④詎:豈,怎麽。
唐太宗時,有一戶姓徐的讀書人家有一個女兒,從小聰明伶俐,七歲就能作詩。後來這個女孩長到十四五歲的時候,出落得更加美麗動人,才華出眾。連唐太宗也聽說了她,於是把她召進宮來,封為才人。很快又把她封為「惠妃」。唐太宗本人也非常愛好文藝,因為徐惠妃擅長作詩,所以非常喜歡她。徐惠妃知書達理,常常婉轉地對唐太宗提出規勸。
一天,唐太宗下詔,要徐惠妃馬上進宮伴駕。誰知等了很久,還不見徐惠妃的影子,唐太宗龍顏大怒。這時,徐惠妃慢吞吞地走了進來,沒有等皇上開口,就呈上了自己剛寫的一首小詩。唐太宗細讀徐惠妃的詩,原來她告訴皇上:自己一早就起來梳妝打扮,隨時準備見陛下。可是打扮好了之後,卻又徘徊不前了。陛下,你可曾想過,千金才能買得美人的一笑,你怎能下一道詔書就讓人輕易到來呢?原來,當時唐太宗初得天下,急需人才,正在頒旨招納各方賢士。徐惠妃借唐太宗召見自己一事,規勸唐太宗招納人才一定要心誠,不能光下一道詔書了事。唐太宗本來極為信任徐惠妃,見她詩中有話,想起眼下自己正在下詔招賢納士,可各種配套措施還沒有跟上,徐惠妃遲來正是在向自己進諫呀!他不由轉怒為喜,與徐惠妃一起談論起招攬天下良才的事。後來,唐太宗采取各種措施任用賢才,成了中國一代開明君主。
詠烏
李義府
日裏飏朝采②,
琴中伴夜啼。
上林③如許樹,
不借一枝棲④。
【註釋】
①烏:鳥名,烏鴉。 ②日裏飏朝采:朝陽呈現耀眼的光彩。
③上林:苑名,為皇家苑圃。④棲:鳥類歇息。
李義府八歲的時候,被人評為神童推薦給唐太宗。唐太宗見他聰明伶俐,就把他留在宮中,讓他學習深造。
一天,唐太宗帶著李義府到上林苑去打獵。這裏是皇家公園,林木遮天,百鳥群飛。不一會兒,李義府就拿著一只獵獲的烏鴉,氣喘籲籲地跑到唐太宗面前。唐太宗見了笑著說:「打一只鳥兒算什麽,你還得以烏鴉為題寫一首詩呀!」
李義府一聽,望著手中正在掙紮的烏鴉,隨口吟出了上面的【詠烏】。意思是說,你就是神話裏太陽中的三足鳥吧,早晨,你光芒四射,燒紅了半邊天空。夜裏,你隨著琴聲啼叫。這上林苑中有許多高大的樹木,可就是不能借一根樹枝讓你停歇呀!
這首詩打動了唐太宗,他撫摸著李義府的頭說:「借,借,我還要借一棵大樹給它停歇哩!」說完,隨手將烏鴉放了。
千裏送鵝毛
緬伯高
天鵝貢唐朝,山高路又遠。
陜西境失寶,倒地哭號專。
上覆唐天子,請饒緬伯高。
禮輕情意重,千裏送鵝毛。
唐代貞觀年間。
一次,回紇王派緬伯高到唐朝京城長安,給唐太宗進貢一只稀有的大天鵝。時值盛夏,緬伯高怕把天鵝熱死,經常在有水的地方停下來,給它洗澡降溫。
這天,緬伯高走到陜西境內的一個小湖旁,他照例給天鵝洗澡。不料,他一松手,天鵝突然展翅飛走,只留下一片鵝毛。
緬伯高痛哭一場,只好硬著頭皮把這片鵝毛送進長安,並附詩一首獻給唐太宗。
詩中寫道:我們把天鵝進貢給唐朝,這一道山高路遠。沒想到走到陜西境內,竟把這寶貝給丟了,急得我倒在地上大哭。只好上奏唐朝天子,求您饒了我緬伯高吧。我走了一千裏,給您送來一片鵝毛,禮是輕了點,可這份情意重啊。
唐太宗見了鵝毛和詩,十分高興地說:「好一個禮輕情意重,千裏送鵝毛啊!」他不但沒有責備使者,反而重重地給予獎賞,把這片珍貴的鵝毛收藏起來。
唐太宗詩騙【蘭亭集序】
唐太宗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下旨重金購買王羲之的書法真跡,結果得到了不少王羲之的墨寶,可是,傳說中最精彩的【蘭亭集序】卻沒有購得。
經過多方打聽,唐太宗知道王羲之本人對【蘭亭集序】也極為珍視,將其作為傳家寶已傳到他的第七代孫僧人智永手裏。智永圓寂後,把【蘭亭集序】交給了弟子辯才保存。
為了這件事,唐太宗三次把辯才召到長安,出重賞要他把【蘭亭集序】貢獻出來。辯才一直推說在戰亂中早已遺失了。唐太宗無奈,只好讓辯才回到他做住持的越州(今紹興)永欽寺。一天,永欽寺中來了位窮書生,他沿著廟裏的長廊觀看壁畫。
辯才見這書生觀畫已到了入神的地步,便上前問道:「先生是哪裏人?到此幹什麽?」
書生說:「我乃一介落魄書生,從長安帶了些蠶種來此地賣,順便到寺裏來看看。」
辯才見這位書生雖衣衫破舊,但話語謙和,舉手投足均氣質不凡,加上交談得十分投機,就請他到禪房裏入坐論道。兩人一起談論詩文歷史,又一同下棋彈琴。辯才遇到知音,心裏很高興,就留書生在寺院住下。
過了些時日,辯才自釀的酒開缸了,他請書生來品嘗。酒酣時,兩人高興,便分韻賦詩。辯才摸了一個「來」字韻,吟道:
初釀一缸開,新知萬裏來。披雲同落寂,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風長旋雁哀。非君有秘術,誰照不燃灰?
書生聽辯才把他自己比喻為疾風中飛過的悲鳴的大雁,感到慰藉。他摸到一個「招」字韻,也吟詩道: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勝招。彌天俄若舊,初地豈成遙。酒蟻傾還泛,心猿躁似調。誰憐失群雁,長苦業風飄。
辯才聽到書生表明心跡,說兩人雖天各一方,但很快成了舊交老友。像酒中渣滓倒掉又從杯中浮起,他那不安定的心像是平靜下來了。他也是離群的孤雁,常常遭受著疾風的吹打。
透過詠詩表心跡,兩人的心靈完全溝通了。辯才欣喜異常,相見恨晚。臨到分別時,辯才要書生以後經常來。
從此,書生常到寺裏來,同辯才飲酒作樂,談論詩文。有一次,談起了書法,書生說:「我學過二王的仙跡,隨身帶了幾幅他們的墨跡。」
辯才說:「快取出來,讓我欣賞一下。」
書生解囊,取出了幾幅二王的墨寶。
辯才仔細看過,說:「這雖是真墨跡,可不是他寫得最好的!」
書生說:「我知道【蘭亭集序】堪稱神品,但我今生怕是無緣得見了。」接著,他長籲短嘆。
辯才說:「我這裏有【蘭亭集序】,可一飽眼福。」
書生笑了笑,說:「經過這麽多年的戰亂,【蘭亭集序】的真跡早已失落。你是在安慰我吧!即便有,也是贗品。」
「不。」辯才加重語氣說,「我師父乃二王嫡親後人,這傳家寶是他臨終時親手交給我的。明天,你沐浴焚香前來一觀。」
第二天,書生沐浴而來。辯才從一個密封的匣子內取出了珍貴的【蘭亭集序】。
書生看了看,故意挑毛病說是假的,辯才為此還爭論了一番。他見說服不了書生,就讓書生把【蘭亭集序】和二王其他的墨跡仔細對照。
不久,辯才有事出門,書生一個人潛入他的書房中,把【蘭亭集序】拿走了。他到了越州衙門,立即把辯才召來說明此事,並從懷裏掏出聖旨當即開讀。
辯才聽後才知道,這個書生是禦史蕭翼裝扮的,奉唐太宗的旨意來計取【蘭亭集序】。
辯才想到蕭翼表明心跡詠詩目的在於騙帖,追悔莫及,無奈聖上旨意無可違抗。
唐太宗得到了【蘭亭集序】,特別高興,重賞了蕭翼和辯才和尚。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唐詩中的武則天
武則天(公元624年—705年):名武曌,又稱武後,唐並州文水人,自幼多智謀,通文史。十四歲為太宗才人,後為高宗妃,永徽六年(655年)立為皇後。高宗死,先後為中宗、睿宗皇太後,垂簾聽政。天授元年(690年)稱帝,改唐為周,在位二十余年。在位期間重視發展生產、選拔人才、大興佛教,為唐代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全唐文】存文九十九篇,【全唐詩】存詩四十六首。
遊上苑詩
武則天
明朝遊上苑①,
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
莫待曉風吹。
【註釋】
①上苑:舊時皇帝的後花園。
武則天本來是唐太宗的才人,卻在唐太宗病重期間偷偷與當時的太子李治相愛。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成為唐高宗,武則天又做了唐高宗的皇後。唐高宗為人懦弱無能,而武則天頗有才幹,逐漸掌握了朝中大權,她繼續推行唐太宗的政策,讓唐代社會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唐高宗死後,武則天先是做太後,垂簾聽政,後來幹脆廢掉兒子,自己做了皇帝。這時,她已經六十多歲了。一方面,武則天是個堅強、有魄力的帝王,另一方面,這時的她也顯示出固執、專橫的一面。
傳說,在一個冬天的晚上,武則天喝醉了酒,突然想看花。冬天的花園怎麽會有花呢?於是,武則天不高興了,提筆寫下了上面的四句詩,大意是:明天早上我要到禦花園來遊玩,趕快把我的命令告訴春神,那些花今晚都要連夜為我開放,不許等到早晨的風吹來。這首詩命令花在冬天開放,供自己觀賞。充滿了帝王的專橫之氣。寫完詩,武則天就回到了寢宮。
第二天,武則天來到禦花園,果然看到一片百花盛開的景象,看來帝王的權威果然厲害,竟嚇得花朵們顧不得冬天的寒冷,競相開放了。武則天滿足地觀賞著花朵,突然,她發現有一種花沒有開,那就是牡丹。原來,牡丹是花中之王,生性高傲,怎麽能隨便服從人間帝王的指令呢?
武則天看了大怒,吩咐把長安的一切牡丹都拔掉,把牡丹趕出長安,貶到洛陽。從此,長安就沒有牡丹了,而洛陽卻成為了著名的牡丹之都。
黃台瓜辭
李賢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①。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②。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③歸。
【註釋】
①離離:很多。②稀:少。③抱蔓:把藤莖連根拔起來。
唐高宗最初立李忠為太子,李忠的母親是後宮的一個普通妃子,無權無勢。所以,等到武則天生下長子李弘、做了皇後以後,便唆使唐高宗廢了李忠,另立李弘為太子。
李弘雖是武後親生的兒子,對武後卻並不言聽計從。狠心的武則天便用毒酒將他殺死了,接著又立她的二兒子李賢為太子。
李賢很有才幹,經常幫助父親處理政務,深得唐高宗李治的喜愛,也得到了文武大臣們的愛戴。他學問淵博,曾註釋【後漢書】,被人們稱為章懷太子,聲望很高。武則天一心想獨攬大權,又開始忌恨李賢了。
李賢看到自己的兄長李忠、李弘的下場,預感自己不會有好結果。於是,就寫了上面這首【黃台瓜辭】。
在這首詩裏,李賢把自己兄弟幾個比喻為黃台瓜,摘了一個,可能會使別的瓜長得好些;再摘一個,瓜就稀少了;摘了三個,也還有別的瓜;要是把黃台瓜全摘光,種瓜人最後只能獲得瓜秧子了。他想以這首詩來規勸母後,希望她能念骨肉之情,不要接二連三地迫害自己的兒子。
寫好後,李賢又給這首詩譜上曲子,讓樂工在宮中演唱,盼望母後聽到後能有所感悟。其實,靠這樣的詩歌是不可能打動武則天的心的。後來,武則天終於向李賢下了毒手。她先是令人揭露李賢私密,然後趁機下詔,查抄東宮,廢李賢為庶人。四年後,她又派人到巴中逼李賢自殺。公元683年,唐高宗死後,武則天相繼立自己的第三子李哲和第四子李旦為皇帝。到公元690年,她終於改唐為周,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三陽宮侍宴應制得幽字
宋之問
離宮秘苑①勝瀛洲,別有仙人洞壑幽。
巖邊樹色含風冷,石上泉聲帶②雨秋。
鳥向歌筵來度曲③,雲依④帳殿結為樓。
微臣昔忝方明禦,今日還陪八駿遊。
【註釋】
①離宮秘苑:皇城外的宮殿和花園。②帶:好似,仿佛。
③度曲:唱歌。④雲依:彩雲繚繞。
武則天是個文學愛好者,閑暇時經常帶領群臣出宮遊宴,飲酒賦詩。一天,秋高氣爽,武則天又把大家帶到洛陽龍門去遊覽龍門石窟。武則天興致很高,休息時,她要大家即景賦詩一首,並說誰作得最好,就賞賜錦袍一件。隨行的官員紛紛構思賦詩。不一會兒,左史東方虬先作好了,就興致勃勃地呈給武則天禦覽。武則天看後覺得不錯,就讓內侍取來一件錦袍,賞給東方虬。東方虬剛把錦袍披到身上,宋之問也把寫好的詩呈給了武則天。武則天看一句,贊一句,竟高聲朗讀起來。讀完後,她急忙對內侍說:「快把那件錦袍拿回來!」內侍慌忙從東方虬身上取下錦袍。武則天笑著對大家說:「考功員外郎宋之問的詩遠遠超過東方虬,作得最好,這錦袍改賜給他!」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奪錦袍」典故。
宋之問很受武則天的賞識,這大概跟他的文學才華有很大關系。他還有一首【過函谷關】:
過函谷關
宋之問
二百四十載,海內何紛紛①。
六國兵同合②,七雄勢未分。
從成拒③秦帝,策決問蘇君④。
雞鳴將狗盜,論德不論勛⑤。
【註釋】
①紛紛:指戰火不斷。②同合:聯合對付秦國。
③拒:抵禦。④蘇君:指蘇秦。⑤勛:功勞。
這首詩參照了史書上的典故,講的是孟嘗君的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的宰相孟嘗君田文非常賢明,門下養了具有各種本領和技能的門客三千人。
一年,秦國的昭襄王把孟嘗君請到秦國,想讓他為秦國出力。孟嘗君帶了一千多門客進入秦都鹹陽,還送給秦王一件白狐裘。這件皮衣十分珍貴,秦王在愛妃燕姬面前炫耀一番後,令人收藏起來。
後來,秦王不但沒有用孟嘗君,還聽信讒言把孟嘗君關了起來,準備把他殺掉。孟嘗君的手下人知道後,有人扮成狗的模樣,到庫房偷得白狐裘,轉送給燕姬。她出面說服秦王,放了孟嘗君。孟嘗君逃出虎口,半夜跑到函谷關前。不料關門緊閉,須待天亮時才得出關。為防秦王反悔來追,孟嘗君的手下人又學雞叫,引得關上的雄雞齊鳴。守關人以為天要亮了,就開關將孟嘗君一行放走了。這就是孟嘗君借助門客中的雞鳴狗盜之徒的幫助,逃出秦國的故事。
送別詩
九歲女童
別路雲初起,
離亭葉正飛。
籲嗟人異雁,
不得一行歸。
唐朝時,作詩的風氣很盛,不光男人們作詩,就連當時不能上學讀書的婦女,也會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學會作詩。武則天自己也是女人,也喜歡詩,所以她在掌權期間,也非常註重表彰有詩才的女子。
相傳,當時宣化府附近有一對姐妹,姐姐十三歲,妹妹九歲。姐妹倆聰明過人,有機變之才,擅作詩聯對。訊息傳到武後的耳朵裏,她不相信這是真的,要當面見識一下,便傳下聖旨,命宣化府尹火速把那姐妹倆送到京都。
金鑾殿上,小姐妹倆對武後提出的各種問題對答如流,武後十分驚奇,便出了一副對聯要她們對。聯雲:
河裏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滿朝文武大臣聽了這新奇別致的對聯,都搖頭吐舌,想到那聯中「河、荷、和、何」四個諧音字築起了難以逾越的陡坡,都替那小姐妹擔心。沒想到那九歲的女孩斜瞟了一旁為武後彈琴的美女一眼,開口對道:
情凝琴弦,清音彈給青娥聽。
武後聽了,面露喜色。
兩旁文武大臣暗暗稱絕。
接著,武後又把臉轉向那個十三歲的女孩,和顏悅色地問:「朕還有副絕對,你能不能像你小妹那樣對出下聯呢?」
十三歲的女孩給武後施了一禮,說:「小女願聽我皇玉音!」
武後笑了笑,吟出上聯:
冰凍兵車兵砸冰,冰碎兵車動。
這聯中「冰、兵」相間,「凍、動」諧音,十二個字一氣呵成,珠聯璧合,天衣無縫,確又是一副「絕對」。兩旁大臣們都不禁為姐姐捏了一把汗,目光都集中到了那十三歲的女孩臉上。只見那女孩歪著頭,咬著中指,黑眼珠一轉,朗朗地對道:
龍臥隆中龍未隆,隆學龍待時。
眾大臣聽了,齊聲誇贊:「諸葛武侯高臥隆中,以‘淡泊’自居,不想其中的隱情卻被眼前這個小女孩給一語道破了!」
武後也十分高興,傳旨擺酒設宴,款待這對小姐妹。席間,她拉著那個九歲女孩的手說:「朕愛你才思敏捷,又知禮節,打算把你留在身邊,你願意嗎?」
那九歲的女孩聽了,臉上露出悲傷的神色,低頭不語。
武後又說:「好,就這麽定了!你即席創作一首離別詩,送給你姐姐吧!」
九歲的小女孩站起身來,離席吟出了上面的這首詩,詩的大意是:在告別的路上,白雲剛剛被風吹起。在分手的亭子旁,紛紛落葉正在飛舞。可嘆人還不如那遠去的大雁啊,不能像它們那樣一起飛走。
她吟罷,眼淚奪眶而出。
滿朝文武大臣見狀,都放下手中的杯箸,嗟嘆起來。
武後見了,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同來同歸,二女之願也!看來真是‘欲去不可留’啊!」
小姐妹倆聽了,忙跪下乞請武後準許她們同歸故鄉,重返父母膝下。
武後見狀,又感嘆一番,彎腰拉起兩個女孩,打發人把她們送回家中。
毀容詩
寶珠
昔遊宮裏燒蘭麝①,
今入禪林燎面皮。
四序②流行亦如此,
不知誰是個中移。
【註釋】
①蘭麝:香料。古代宮中經常讓宮女焚燒香料來凈化空氣。
②四序:四季,比喻反復無常的人世。
在伺候武則天的眾多宮女中,有一位名叫寶珠的宮女特別出眾。武則天見她才貌雙全,有意將她嫁給皇太子做妃子。可是,武則天死後,武氏家族成為階下囚,寶珠的美夢也跟著成為泡影。她深深體會到人世的無常,決心出家當尼姑。
但是,她的家人不僅不同意,而且強迫她與人結婚。
結婚後,寶珠仍念念不忘出家。夫家答應她生下孩子後即可去當尼姑。
寶珠勉強同意了。三年後她為夫家生了個兒子,她的夫家再也不能阻攔她出家了。
她踏上了修行的路程。
寶珠首先來到寶月庵,老尼姑見她貌若天仙,怕成為惹禍的根苗,決意不收她為徒。
接著,寶珠又來到普凈庵,老尼姑不但以同樣的理由回絕了她,而且說她的美貌會給佛祖帶來災禍。
寶珠出家接二連三碰壁後,便用一塊燒紅的熱鐵灼燒自己的面孔。
普凈庵的老尼姑見她毀容立誌修行,便收她為徒。
為了記述這次毀容,寶珠在一面小鏡的後面寫下了上面這首【毀容詩】。詩的大意是:過去我在宮裏焚燒香料,想不到如今卻在佛門燒毀自己的面容。大概人間的事都是這麽反復無常吧,卻不知這中間是誰在指使呢?
寶珠在即將圓寂時,又寫了如下的一首詩:
六十六年秋已久,漂然月色向人明。
莫言那裏工夫事,耳熟松杉風外聲!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詩中的王勃
王勃(公元649年—676年):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為學者王通之孫,王績侄孫。少年入仕,才高任性,因罪革職,南下省父時落海受驚而死。王勃為「初唐四傑」之首,他反對綺靡文風,提倡表現濃郁的感情與盛大的氣勢,為初唐詩歌風格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王勃有【王子安集】,作品以【滕王閣序】最為著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王勃
城闕②輔三秦③,風煙望五津④。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⑤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註釋】
①少府:縣尉的通稱。之任:赴任。②城闕:指長安的城郭宮闕。
③三秦:指關中地區。④五津:岷江上的五大渡口。
⑤宦遊:離鄉在外做官的人。
唐朝初年,有四位很有才華的詩人,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被人們稱為「王楊盧駱」四傑。盧照鄰成名比王勃早,影響較大,但在四人中被排在第三位。處於「盧前王後」的楊炯有點不服氣。有一次,他對朋友說:「我對排在盧照鄰之前感到慚愧,但對排在王勃後面感到羞恥。」時隔不久,王勃不幸在探父途中溺水受驚而死,楊炯在收集整理王勃的全部詩文後,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他在為王勃文集寫的序中公開聲明,王勃的名字排在自己的前面是當之無愧的,自己確實不如王勃。後來,人們就把「盧前王後」作為一個典故,用來指前後名次或指同為詩文之友。在這裏,我們先講名列「四傑」之首的王勃的故事。
王勃出身於當時顯赫的王氏家族,其叔祖父是著名的詩人、名士王績。王勃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七歲時就寫出【指瑕】,指出大學問家顏師古在註解【漢書】時的錯誤。他從小詩文就寫得很好,被譽為「神童」。十四歲時,王勃就中了進士。到二十歲左右成人後,他開始做官,成了章懷太子李賢的幕僚。一次,在遊戲中,王勃替李賢寫了【檄英王鬥雞文】,唐高宗知道後很不高興,認為王勃是在挑撥皇子們之間的關系,因而將他貶出了長安。
就在王勃即將離開長安城時,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正好要到蜀州(今四川省崇慶縣)做縣尉(少府),王勃就在長安城頭為他送行。兩人站在城頭,遙望杜少府即將上任的地方,感慨萬端。眼前八百裏秦川大地圍護著高高的城樓,透過迷蒙的風煙,已經無法看清岷江上的五個渡口。杜少府不由嘆了口氣說:「這一去,不知何時何日才能再見面啦!」王勃一聽,覺得情緒不對,趕忙說道:「不,只要四海之內有著知心的朋友,遠隔天涯海角也像親熱的近鄰呀!」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杜少府的心,他連連點頭說:「是啊,是啊!我們都在為報效國家而奔走啊!」王勃拉住杜少府的手,再三叮囑他要註意保重身體。正是在這樣的情景下,王勃吟誦出了上面這首千古名詩。
滕王閣①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②,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③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④幾度秋。
閣中帝子⑤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註釋】
①滕王閣:唐高祖李淵之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嬰所建,在今江西新建縣西章江門上。
②渚:水邊。③畫棟:飾有彩畫的棟梁。
④物換星移:事物隨日月更叠。⑤帝子:指滕王李元嬰。
滕王閣位於江西南昌的贛江邊上,早先是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修建的,後經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閻伯嶼修繕,珠簾畫棟,牽雲帶雨,顯得更加華麗壯觀。這一天,閻都督新修的滕王閣竣工,閻都督在滕王閣內宴請天下騷客,為滕王閣寫詩作序。
酒過三巡,閻都督說:「滕王閣乃滕王所建。故人已辭,樓閣空在,今盛世太平,願借詩壇風雅,為滕王閣增輝,望諸位不惜墨寶,留此存念。」
閻都督話一說完,他的女婿連忙站起來說:「晚輩不才,願先獻醜。」說罷,將事先與閻都督議好的文章一揮而就。
眾人看罷,有趨炎附勢的人,拍手贊絕。
大家明白閻都督舉辦此次盛會名義上是結識天下才子,實際上是想把自己的女婿捧出來。自然誰也不好再接著寫了。
這時,席間有一位年輕人站起身來,環顧左右,對大家說:「承蒙各位前輩謙讓,晚生也來獻醜。」說罷走向案台,略思片刻後,揮筆寫下一篇文辭華美的【滕王閣序】。
這個年輕人不是別人,就是名列「初唐四傑」之首的才子王勃。王勃因鬥雞事件被唐高宗貶出長安後,無心做官,四處遊蕩。那這次他怎麽到滕王閣來了呢?原來,王勃的父親也因鬥雞事件受到了牽連,被貶到交趾(今越南)做縣令,王勃本來是去探親的,也並不路過此地。傳說,正當他坐著船沿江南行時,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白胡子老頭跟他說:「閻都督在洪州重修了滕王閣,缺一篇序,你明天得去寫。」王勃問:「這裏離洪州那麽遠,明天怎麽到得了呢?」老頭說:「不要緊,我借你一飆風,把你一夜之間送到洪州。」王勃睜開眼睛,天亮了,四下一看,果然到了洪州滕王閣下。於是,他這次胸有成竹,寫出了不朽的名篇【滕王閣序】。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滄海月明珠有淚:唐詩,我的浪漫情懷
謝柏
文學藝術
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