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會好奇,抑郁癥和脾之間有什麽關系呢?在中醫的理論體系裏,脾的地位舉足輕重。 它可以說是人體氣血生成的 「加工廠」,源源不斷地制造氣血,並且承擔著合理分配氣血、協調全身各器官運作的重要任務,確保五臟六腑都能正常執行。
一旦脾胃功能變弱,身體的能量供應就會出現問題。整個人會顯得疲憊不堪,缺乏活力,身體感覺乏力,連簡單的交流都不想進行 。這是因為脾虛會導致血虛,而血液不足會使得心神無法得到充足的滋養。
知道這個道理後 ,治療方向也就明確了,那就是透過 健脾益氣、養血和血、寧心安神 等方法來進行調理。
但令我遺憾的是,如今許多年輕醫生對中藥棄之不用,只是機械地套用既定的治療模式,思維僵化,為了圖方便,大量開西藥,完全忘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精妙。
那到底是中醫不好,還是他們不會運用呢?
比如說
,對於高血壓,不能僅僅因為書本上提到多與肝陽上亢有關,就只采用平肝潛陽的單一治療手段;同樣,對於抑郁癥,不能僅僅看到肝氣郁滯的表象,就只進行疏肝解郁治療。
臨床上,每個患者的體質都是獨特的,必須根據個體差異靈活運用中醫的辨證論治方法,從整體去進行調理,這才是中醫治療的精髓所在。
門診案例
我有個患者 ,女, 35 歲。因工作壓力大患抑郁癥, 患病初期一直服用醫院開的西藥 , 但 效果欠佳。刻診見其面色萎黃,神情疲憊,少氣懶言,常感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月經量少色淡,食欲不振,食後腹脹。舌淡苔白,脈細弱。
辨證為心脾兩虛證。
患者長期勞神過度,損傷脾胃,致氣血生化不足。脾失健運則腹脹納差;血虛心神失養 則 心悸失眠、頭暈;氣血虧虛則月經量少,面色無華。
治療原則為健脾益氣、養血和血。
方用歸脾東加減。其中黨參、黃芪、白朮、茯苓健脾益氣,以助氣血生化之源;當歸、熟地、白芍養血和血;遠誌、酸棗仁、龍眼肉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
前後經過兩個月左右,患者精神明顯好轉 ,頭暈、心悸減輕,睡眠改善,食欲增加,腹脹消失,面色漸有血色,月經量也慢慢恢復正常。繼續鞏固治療後,已基本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狀態。隨訪至今,未見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