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總復習的時候,翻開Coco的課本,我才發現,很多詩詞我小時候都沒學過, 現在小學知識的難度和廣度,遠非咱們小時候能比。
更何況初中、高中的難度和知識量,難怪如今的孩子,總有一種 被壓得喘不過氣的感覺。
無論如何雙減,只要高考還在,孩子的壓力就在。
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學會松綁!
一、不一定非要考大學
心理學中有 「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其中12-18歲的孩子,首要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亂。
所以孩子對父母的過度控制,表現出強烈的反感,他開始探索自我,渴望獨立。
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正在經歷中考、高考!
繁重的學習壓力,讓他們沒時間探索自我, 只剩下與父母對抗!
刷到過一個博主說:「不想讓孩子上大學了,甚至高中都不想讓孩子上!」
因為孩子真的學得太苦了,壓力非常大!
而且18年花100萬,培養出來一個月薪三五千,還隨時面臨失業的打工族?還不如把這100萬留給孩子當啟動資金,做點小生意,自食其力。
時代不同了,社會認同感也不僅僅來源於學歷了! 很多家長的觀念也在換新!
學歷並不能帶給孩子穩定的生活,大學生失業的比比皆是,所以用中考、高考給孩子施壓,並不明智。
壓力帶來的除了叛逆,還有不健康的生活作息,喜怒無常的情緒變化,以及單一的做題能力。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未來即使考上大學, 也很難獨立直面風雨。
二、你有多不信任孩子
小時候,怕孩子穿少了會冷,怕孩子摔倒了會疼。
長大些了,怕他上課不認真聽講,怕他不好好復習,怕他作業拖延。
孩子活在人世間,可以說 最不信任他的往往就是至親父母!
而父母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做好事情,能自己管理自己,往往才是孩子不自信的真正原因。
心理學研究發現: 信任是親子關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根據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更自信、獨立,這得益於父母給予的穩定而適度的支持與信任。
如果父母平時管理孩子過於嚴格,過多看到孩子的缺點,孩子做了事情就質疑他、糾正他!
孩子感受到的就是 「我幹啥啥不行」 ,那我為什麽還要努力呢?所以有些孩子躺平了。
或者 「我為什麽不能做得更好」 ,從而壓力倍增,影響心理健康。
因此,愛孩子就給他松松綁!
相信 他能透過錯誤,吸取經驗教訓, 相信 他不會一直犯錯, 相信 他會主動調整自己!
三、管得越嚴孩子越懶
每天輔導孩子作業,幫他安排好一切,他卻總是犯拖延癥!
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成大學生,畢業後他卻一點自理能力都沒有,家務一團亂,三餐不定時,電器壞了,還得喊老父親來修理。
父母在養育過程中, 過度控制其實就是包辦代替, 剝奪了孩子自己做主,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
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認為,人類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勝任感和關聯感。
只有滿足這些需求,能夠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包括 主動性、內驅力和幹勁。
簡單來講,就是孩子需要有自主權,要明確發現自己能做好事情,要找到自我價值。
如果父母管得太嚴,總是替孩子做決定,或指導孩子要怎樣做,孩子就無法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自主性, 從而難以形成獨立決策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其實給孩子松綁,也是在給自己松綁!
工作累的時候,讓自己歇一歇,緩口氣,讓孩子自己去做作業吧!
即使他做得不夠好,這也是寶貴的經驗,能幫孩子變得更優秀!
寫在最後
人總是覺得現在不夠好,所以才要拼命往前跑!
但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個「今天」,才是幸福的唯一法則。
給孩子松綁,不要用未來綁架現在!
幸福才會更近一點。
我是@蓁蓁心理撫養,歡迎關註,了解更多家庭教育幹貨。
部份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立刪。
#一起知識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