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糖尿病挑戰未停,探索心身自療法,共赴抗糖之路

2025-01-12女人

書友們,聽我一言!我剛看完一本讓我徹夜難眠的小說,每個情節都緊張刺激,角色一個個鮮活得像是你身邊的朋友。它帶來的閱讀體驗絕對不止是打發時間那麽簡單,而是一場深度的心靈之旅。不看這本書,真的會錯過很多精彩!趕快加入我,一起沈浸在這個非凡的世界中吧!

【糖尿病心身自療法】 作者:李占江;朱松

前言

在傳統的醫學觀點中,生物學指標是疾病確診的最終標準,幾乎也是唯一的標準。也就是說,我們生病去醫院所做的那些檢查比如CT、血常規、B超等等,決定了醫生的診斷——我們到底得了什麽病。但是我們會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有些人檢查結果是陽性,被告知需要治療,而事實上他們覺得自己的身體很好;有些人以為自己有病,感覺不舒服,而實驗室檢查卻顯示說他們沒有病。

在美國,很多醫生認為,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導致了不必要的住院、濫用藥物、過多的手術和不適當的診斷試驗的使用。科學家們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新的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個模式告訴我們,人的生命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整體的各個部份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很多種疾病都能找到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這些心理因素與人們熟知的病毒、細菌一樣,也能引起軀體疾病。這種在疾病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心理因素起著重要作用的軀體疾病即被稱為心身疾病。當然這並不是說,如果自己感覺沒病或沒有不舒服,就可以不相信醫生,不相信生物學診斷結果。這裏想強調的是,除了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同樣很關鍵,心理因素也是可以致病的。

那什麽算是心理因素呢?心理因素近年來才受到重視,生物醫學專家們一直把註意力放在細菌、真菌和病毒這樣的小東西上,東西雖小,倒也是實實在在的,顯微鏡下也就現出了原形。而心理因素這種無形的元素,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它對民眾的健康與生活確實有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心身疾病這才隆重登上「舞台」,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其實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在傳統中醫學裏早有記載:喜傷心,悲傷肺,思傷脾,怒傷肝,恐傷腎。這些喜怒悲思恐指的是情緒,廣義的心理因素不僅僅包括情緒,它是指運動、變化著的心理過程,包括人的感覺、知覺和情緒等。比如,對於某件事情,你是怎樣看待它的?你的感覺是什麽?這件事情引起了你怎樣的情緒?心理活動因人而異,這和每個人的個性以及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系。心理因素為什麽會導致軀體疾病呢?目前主要有3種理論來解釋:

(一)心理動力理論

心理動力理論認為,是個體的潛意識的心理沖突引起了心身疾病的發生。潛意識心理沖突作用於植物神經系統,引起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失調,從而對某些器官造成影響,引起相應的病變。例如心理沖突引起迷走神經功能亢進,可造成哮喘、潰瘍病等,作用於自主神經使自主神經興奮,可引起原發性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二)心理生物學理論

心理生物學理論認為,心理—神經機制、心理—神經—內分泌機制和心理—神經—免疫機制是心理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3種心理生理中介機制。由於不同的人對心理因素可能產生不同的生物學反應,不同的生理活動會涉及不同的器官和組織,因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生理學機制。心理生物學研究重視不同種類的心理因素,如緊張的刺激和抑郁情緒可能產生不同的心身反應過程。心理生物學理論還重視心理因素在不同遺傳素質個體上的致病性的差異。例如,有證據證明,高胃蛋白酶原血癥的個體在心理因素作用下更可能產生消化性潰瘍,從而確認了個體素質上的易感性在疾病發生中的重要作用。

(三)學習理論

行為學習理論認為,某些社會環境刺激引發個體習得性心理和生理反應(習得就是指不是某個人天生就如此,而是在某種特定的環境或條件下學習獲得的),如情緒緊張、呼吸加快、血壓升高等,由於個體素質方面的原因,或特殊環境因素的強化,或透過泛化作用,使得這些習得性心理和生理反應被固定下來而演變成為癥狀和疾病。緊張性頭痛、過度換氣症候群、高血壓等心身疾病癥狀的形成,都可以此做出解釋。比如,有的人工作壓力比較大,就像醫院急診科的醫護工作者,在遇到重傷患者的時候,這些醫護工作者所承受的緊張性刺激和壓力是很大的。可能一開始,只有遇到某幾個病例時,他們的血壓會因為壓力增大而增高。但是久而久之,只要一進入工作場合可能血壓就要升高,這就是一個習得的結果。

下面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這樣大家對心身疾病會有一個更具體的理解。冠心病是當今世界上最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而且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經國內外近一個世紀的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與高血壓、高血脂等因素有關。攝入過多的高脂肪食物一直被認為是冠心病的一個主要原因,很多人談脂色變。但一些習慣吃高脂肪食物的國家和民族患冠心病的人卻並不多見,這說明肯定還有其他因素對疾病產生著重要影響。後來學者們經過研究發現,血液中膽固醇增高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包括心理應激、生活方式和習慣、性格、行為型別等。美國的心臟病學家發現,有一類人他們勤奮努力、爭強好勝、苛求自己與他人、易被激怒、人際關系緊張、常有過度敵意,這類人的行為被稱為是A型行為。而這類人患冠心病的人數是3倍於不是A型行為的人。中國的研究資料也表明,在冠心病患者中A型行為者占75.73%。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與冠心病相關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其中包含了心理因素。並不是高血脂、高血壓就一定會患冠心病,因為心理因素(比如A型行為)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也並不是有A型行為者就一定會患冠心病,因為例如高血脂這樣的生物學因素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所以,在心身疾病中,心理因素與生物學因素共同作用於疾病,兩者均起到重要作用。當然也不必過分擔心,不是每種疾病心理因素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我們想要傳遞的資訊是,並不只是生物學因素可以致病,心理因素也是可以致病的。在某些疾病中,心理因素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我們編著這個系列書籍的目的也是提醒你,不要忽視心理因素。

其實,很多人並不明白,身心和心身有什麽區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心身疾病不等於身心疾病。

人們常將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混為一談。一方面身心疾病也會出現某些心理問題,患身心疾病的人無法擺脫自身生理上的痛苦,對自身的人格產生否定的認識,此時,病人的精神表現同心身疾病患病的精神表現似乎相同。另一方面心身疾病患者會因社會刺激和自我意識問題而導致心理狀態不平衡,也有生理上的痛苦,患者在這時候感到自己是真的「病」了。心身疾病為先郁而後病,身心疾病則先病而後郁。因此,身心疾病、心身疾病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對於心身疾病治療來說,並不能只是重視心理因素而忽視軀體因素,最好采取心、身相結合的治療原則,具體情況可以各有側重。對於急性發病而又軀體癥狀嚴重的病人,應以軀體對癥治療為主,輔之以心理治療。例如對於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綜合的生物性救助措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同時也應對那些有嚴重焦慮和恐懼反應的病人實臨施床心理指導;又如對於過度換氣症候群病人,在癥狀發作期必須及時給予對癥處理,以阻斷惡性迴圈,否則將會使癥狀進一步惡化,呼吸性堿中毒加重,出現頭痛、恐懼甚至抽搐等。對於以心理癥狀為主、軀體癥狀為次,或雖然以軀體癥狀為主但已呈慢性經過的心身疾病,則可在實施常規軀體治療的同時,重點安排好心理治療。例如對於月經失調和慢性消化性潰瘍病人,除了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還應作好心理和行為指導等各項工作。

在我們的系列叢書中,會向大家介紹比較常見的心身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月經失調和肥胖癥。每本書基本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講述的是疾病的生物因素,這一部份側重生理知識的講解,就癥狀表現、診斷依據作了陳述。第二部份講述的是疾病的心理因素,這部份著重對情緒以及壓力、人格特點、生活習慣等與疾病之間的關系作介紹,另外,本章還提供了一些比較實用的測量工具供自評用,你可透過這些工具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本書的第三部份,主要對疾病的相關療法以及自我調節方法做介紹,透過對這部份內容的學習,讀者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調節。這樣一來,讀者可以從心理和生物學兩種角度來預防和治療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品質。最後,希望本書能給大家帶來更加美好而燦爛的明天!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糖尿病心身自療法
作者:李占江;朱松
生活 {readNum}人在讀
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