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專訪腫瘤防治專家丨當癌癥成為「慢病」,我們如何做好防控?

2025-01-15女人
近20年來,癌癥的預防和治療手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發現就已經中晚期到早篩早診,從手術、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到免疫治療,精準醫療讓患者的生存期明顯延長甚至痊愈,癌癥正逐漸從「絕癥」變成一種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提出,1/3的癌癥完全可以預防,1/3的癌癥可以透過早期發現得到治愈,1/3的癌癥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存期、減輕癥狀、改善生活品質。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在上海,20年來癌癥發病率上升77%,死亡率上升21%,但去除人口老齡化影響後,癌癥發病率上升趨緩,死亡率已經開始下降,癌癥病人的生存期也大振幅延長,5年生存率已持續升高至59%,比10年前提高了14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個百分點,在中國處於領先水平。
為增強癌癥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上海市民腫瘤防治知識手冊:「看透」癌癥】(以下簡稱:手冊)印制40萬本,向上海各區市民免費發放。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到,該手冊濃縮諸多疾控專家、名醫大咖的觀點,聚焦「腫瘤防治」這一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精準把握當前最熱的健康趨勢。
近日,上海市疾控中心慢防所腫瘤防治科主任顧凱接受澎湃新聞專訪,解讀手冊核心要點,幫市民厘清四大癌癥常見誤區,介紹在癌癥逐步轉變為慢性疾病的大背景下,上海市癌癥防控工作的創新做法。
上海市疾控中心慢防所腫瘤防治科主任顧凱
改變觀念,抓牢「三早」
顧凱介紹,20年間癌癥診療技術等發生了很大變化,癌癥已經從絕癥轉變到了慢性病,市民的防癌觀念也應該隨之更新,不需要過分害怕癌癥,而是要抓牢「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前把腫瘤「關在籠子裏」。
他從慢病三級預防角度詳細介紹,一級預防是病因預防,針對癌癥發病的危險因素分為不可幹預因素和可幹預因素,基因遺傳不可幹預,但其他的危險因素大部份都是可幹預的,幹預以後就可以減少發病 ,手冊的釋出就是提倡市民要主動參與到癌癥的自我幹預,改變不良生活行為來預防癌癥的發生。
「在手冊的第3頁有一張【國家癌癥中心釋出的常見5大類23種可改變的癌癥危險因素表】,第5頁有一張【7種常見癌癥的主要危險因素和篩查方法】和第6頁的小貼士【身體的癌癥危險訊號】,市民可以簡單明了地對照評估自己的癌癥風險,參照前後具體文字以及查閱分章節的詳細內容,自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危險因素,在體檢或就診過程中註意相應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腫瘤。」顧凱說。
二級預防是早期發現與治療,是非常有效的癌癥防控手段。 在上海,主要是由疾控和婦幼保健網路牽頭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和臨床醫院,共同開展癌癥篩查工作。
「大多數老百姓不會主動做篩查,生病感到不舒服了才去檢查,一查就已經是中晚期了,所以我們透過在居民中辨識高風險人群參加有組織篩查。」顧凱表示,上海大腸癌、乳癌、宮頸癌的篩查是上海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的二級預防篩查計畫,目前正在開展的公共衛生三年行動計劃計畫更是在社群將篩查癌種擴充套件到了常見的6類癌癥。
以大腸癌為例,顧凱詳細介紹,2012年上海市大腸癌診斷時早期比例為12%,大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為57%,而到了2024年最新數據,診斷時早期比例為達46%,透過社群篩查檢出的大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到了85%,較同年全市50歲以上大腸癌患者生存率高出21個百分點,大幅延長了大腸癌患者生存期。
三級預防是規範化治療與康復,當下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癌癥病人的生存期也在大振幅延長。 常見癌癥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或趨於穩定,五年生存率也普遍提升。根據手冊,甲狀腺癌的五年生存率接近 100%,乳癌已超過90%,前列腺癌達86%,肺癌和胃癌都提高到了40% 以上。
顧凱說:「很多老百姓會陷入兩種極端,一種是害怕查出來有問題,恐癌不參與篩查;另一個極端是篩查後過度緊張,因為害怕造成很多的心理負擔和精神方面的壓力。其實這些癌癥的篩查方法都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采取定期規範的篩查和隨訪,科學監控良性及癌前期病變的進展,必要時采取恰當的醫療幹預,這才是科學對待癌癥的態度,最終實作「帶瘤生存」(live with cancer),生存率和生活品質都可以大振幅提升。」
顧凱舉例稱,大腸癌從腸道裏的慢性炎癥開始,長到息肉,再長良性的腫瘤腺瘤,再長到原位癌,最後變成癌,整個過程至少要8至10年。這麽長的一個時間階段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做好一級、二級預防,居民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學會如何進行常見癌癥的預防和早篩。
顧凱介紹,這是上海第一次向全體市民發放癌癥知識手冊,手冊通俗易懂,覆蓋了十種常見癌癥,占到所有惡性腫瘤發病的2/3。「由於癌癥等慢性病的發病原因往往是多因多果,所以透過這本手冊預防到的病種會更多,綜合受益會更廣,癌癥防治的總體策略經過了數十年全世界範圍內的實踐考驗,成熟且易行,各癌癥分章中,還有較新診療技術手段的介紹,內容非常豐富,對居民來說是一本非常好的健康讀物。」
解讀癌癥四大誤區
影視劇作品中對癌癥治療,化療的表演常常有嘔吐、脫發、疼痛、甚至虛弱、死亡等令人懼怕的場景,突出反映化療的副作用,加劇了病患對癌癥及其常規治療的恐懼。
顧凱認為,這些刻板印象是需要糾正的,比如止痛,在整個臨床上的套用已經非常規範了,癌癥是能夠有效的止痛的。再比如化療,數十年來,隨著多種輔助減輕副作用的保護藥物的開發和可及,同一化療方案導致的副作用強度也在大振幅降低,靶向藥物和免疫制劑等新型藥物的副作用可能不是表現為強烈的嘔吐和脫發,而是其他。規範診療方面還有許多基礎內容需要科普,提高受眾的正確認知,免受片面誤導。
根據在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系統開展的各項腫瘤預防、篩查和病例隨訪工作中,顧凱及其團隊主要總結了四大誤區。
誤區一:生癌就是等死。因此拒絕檢查、拒絕治療。
解讀: 「癌癥不等於死亡」,只要及早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不僅可以延長生存時間,20世紀70年代之前,醫學界的確對多數癌癥回天乏術,但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的發展、醫療條件的改善,診治癌癥的效果已今非昔比。許多癌種,如乳癌、大腸癌等,治療效果越來越好,患者生存率也越來越高。
但是,為什麽如今癌癥仍是上海市居民的第二大死因,占全部死亡的1/3呢?
由於大多數癌癥患者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是慢性病和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多發階段。因此,這些人死亡是癌癥與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所致,不能單純歸因於癌癥。
誤區二:片面認定自己生癌的原因。比如「我患乳癌是因為天天喝豆漿」「我患甲狀腺癌是長期吃加碘鹽引起的」「我因為長期熬夜疲勞,所以患了肝癌」……
解讀: 癌癥是一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與傳染病最大的不同就是病因復雜,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導致的。到目前為止,人們發現的致癌因素眾多,但有較明確病因關系的,也只有吸煙、被動吸煙與肺癌、喉癌,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宮頸癌等寥寥數種,病因和疾病發生並沒有必然關系。
比如,飲食不規律、長期熬夜、心情抑郁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確都是致癌因素,但所產生的危害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嚴重,多數是輔助的誘因,與其他致癌因素共同起作用。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患者喜歡將自己的病因歸咎於某單一因素,有的說法還透過各種媒介廣為傳播。
豆漿致癌、碘鹽致癌和牛奶致癌等觀點已被證實為不實之談,其中常喝豆漿和食用豆制品不僅不會致癌,還可以對乳癌的發生和復發起到預防作用。因此,大家應正確了解科學的防癌知識,以避免被一些「偽科普」所誤導。
誤區三:癌癥發病正在年輕化。比如婦女體檢中乳癌、宮頸癌、甲狀腺癌等癌癥的數量以每年十幾例的速度遞增,有的患者只有20多歲。同時媒體一直有報道,癌癥發病正在年輕化。
解讀: 「癌癥發病正在年輕化」,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種認識誤區。雖然年輕癌癥患者數量有所增多是事實,但年輕人癌癥發病機率增高或發病高峰前移的現象並未出現。年輕化的概念是指發病高峰從大年齡向小年齡轉移。而上海市疾控中心的監測數據表明,上海市癌癥發病沒有明顯的年輕化,相反是老齡化了,中老年癌癥患者的比例逐年上升,青壯年和少年兒童的比例在下降。20歲以後,各年齡段的癌癥發病率都在上升,但上升的速度,呈現出年齡越大上升越快的趨勢。
此外,對於部份容易被早發現的癌癥來說,發病年輕化則是癌癥早發現工作取得成效的體現。
一般癌癥從發生到因為出現癥狀而被發現,可以潛藏在體內3-5年甚至10年之久,而透過體檢和癌癥篩查,很多癌癥得以被提前發現,增加了癌癥的早期比例,提高了治愈的機率,也使得患者的發病年齡(實質是診斷年齡)提前了3-5歲甚至10歲之多,呈現出「癌癥發病年輕化」的假象。
誤區四:癌癥患者需要終身服藥。甚至到處求醫並要求醫生開藥,遭到婉拒後就選擇了小廣告中所謂的神醫抗癌門診,購買了大量中藥和保健品長期服用。
解讀: 癌癥是一類疾病的總稱。如果按部位分,可以分成40多個大類、200多個小類,如果按病理型別細分,可以分成上千種。所以,除了非常特殊的病理型別,大家都習慣按大部位加上診斷期別分類,如乳癌早期、肺癌晚期等。
由於癌癥早發現工作的加強,越來越多的癌癥在早期被發現,而且是越來越早,最為突出的就是乳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和宮頸癌。許多病例僅需要簡單的手術切除病竈即可痊愈,不必再接受額外治療,「癌癥需要終身服藥」屬謬誤。
患者一旦走入誤區,既容易徒增煩惱,又容易上當受騙。即便是正規的中藥和保健品,無原則地大量長期服用,也容易導致肝腎受損,增加肝腎疾病的發生風險。此外,現在越來越提倡癌癥患者在康復期間(不僅是康復之後)就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除了正常的飲食和作息,還包括工作、旅遊、健身、夫妻性生活和生兒育女等。
從大腸癌篩查擴充套件到6類癌癥
顧凱表示,上海癌癥防控在中國處於領先水平,但也面臨著新挑戰。
「癌癥總體來說是一類受老齡化影響很大的疾病,年齡越高病發就越多,發病率一直在上升,雖然去除老齡化影響因素,上海癌癥的死亡率在降低,但老齡人口的患癌比例也不可忽視。」他介紹,隨著上海市民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人均期望壽命的持續升高,上海市民的癌癥發病率將繼續上升,相比於國外已開發國家,癌癥5年生存率接近70%,年齡標化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實作了雙降,上海目前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癌癥防治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顧凱介紹,2013年起,上海市啟動了重大公共衛生服務計畫社群居民大腸癌篩查,由市疾控中心組織實施並提供技術指導,面向50-74歲常住居民,由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免費提供大腸癌初篩,定點醫院提供初篩陽性物件的腸鏡檢查,十多年來效果非常明顯。
目前,上海正在推動【上海市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社群多種常見癌癥綜合風險評估和篩查管理服務計畫,已將單一的大腸癌初篩擴充套件到了肺癌、大腸癌、上消化道癌、肝癌、乳癌和宮頸癌等6類癌癥,在全市16個區50個社群試點,形成了居民自主管理、社群專業管理和臨床篩查檢查相結合的全流程篩查管理服務體系。
同時,該計畫還將建立常見癌癥篩查管理服務資訊系統,利用大模型、自助檢測技術等辨識高風險人群,實作常見癌癥自主風險評估。
2025年,社群多種常見癌癥綜合風險評估和篩查管理服務將逐步向全市推廣。
澎湃新聞記者 丁玨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