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某網紅為吸引眼球公然講:抑郁癥都是閑出來的

2024-07-30女人

文/老K

現在這個世道真的無語了,一些人為了吸引眼球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直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公然在網上表述: 「抑郁癥都是閑出來的」

甚至大言不慚說:

所謂「抑郁癥」,本質就是極度自私的產物!要離開抑郁癥,不然會......

看看,多麽不要臉,為了流量把一種疾病單純說成了是閑的, 這就好像患上抑郁癥成了「十惡不赦」一般

要知道抑郁本來已經很痛苦了,這無疑就是雪上加霜,要不是因為公民有肖像權,我真想把你放出來讓大家看看。

抑郁癥真的是閑的嗎?

總有人說抑郁癥就是現在生活好了,人們吃飽了撐的。

以前生活艱苦,為什麽沒有那麽多抑郁癥,現在卻越來越多,就是矯情,作的。

但事情真是如此嗎?

我們可以看一下衛生部的數據,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自殺死亡率為19.85/10萬。

來到現在, 城市居民自殺率為4.16/10萬,農村居民自殺率為7.04/10萬,城市農村綜合自殺率為5.29/10萬,這個數據是不是比上個世紀90年代低了好多?

這又怎麽解釋呢?

【山海情】和【繁花】劇照

如果這份數據還不能讓你反思,那麽我們來看另一個數據:

根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20】統計: 2019年中國城市自殺率為4.16/10萬,農村自殺率為7.04/10萬,導致自殺最大的因素就是抑郁問題。

我們都知道,農民大概是最辛苦的人群了,他們既不閑同樣不是非常富有,那麽為什麽反而更痛苦呢?

他們從來不願意多去科普查一查,抑郁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到現在還沒有徹底闡明。

人們對於大腦的探索至今都處在「盲人摸象」階段。例如他們肯定不願意承認,抑郁癥是有遺傳因素的,比如抑郁癥患者的一級親屬,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有抑郁癥的話,自己患上抑郁癥的風險是普通人的2-4倍。

行為學家研究發現,抑郁癥家庭成員發病率為9%,明顯高於普通人的3%。

其實,人們只會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當看到那些不思進取的人患上抑郁後,馬上把他們當成了抑郁的主要成因,這就是為了強化自己的觀點而已。

承受「汙名化」比抑郁癥本身更痛苦

記得,有個來訪者好不容易考上了985大學,上了一個學期後不想繼續讀了,因為突然有一天開始感覺完全無法適應這裏的生活。

後來診斷出來是抑郁癥,家人找到我之後,和我說完情況,卻開始責怪孩子。覺得孩子就是矯情,之前太努力了,上了大學後不想學習就找這些借口。

自從媽媽說完這些後,孩子立馬拒絕一切治療,整整過了3年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好好一個孩子就這樣毀了。

其實對抑郁癥的誤解,比抑郁癥本身可能更痛苦。

心理咨詢師李松蔚有句話說得好: 「我們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最大的誤區是,沒有跟孩子一起去面對問題,而是總覺得在面對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如果說抑郁缺什麽,絕對不是缺勞動,而是缺愛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我們的記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忘記過去的創傷

人類和大樹小草一樣需要養分,只不過樹木小草只需要」陽光、水、氧氣」就可以,而人類還需要 「情感和愛」

可現實卻是,當我們渴望更多關心和照顧時,總被扣一個「自私」的標簽。事實上並不是我們要的太多,而是那些基本需求長期被「習慣性忽略」和「未被滿足」而已。

畢業於劍橋大學的約翰·哈裏 (Johann Hari),既是一名優秀的記者,又是兩本【紐約時報】暢銷書的作者,他同樣是一位「資深」抑郁癥患者。

在有一期TED演講中一針見血指出: 抑郁癥核心就是未被滿足需求的表現

不知道你經歷過這些事情沒有:

小時候沒錢的人,長大拼了命賺錢,而且不敢花錢;

小時候沒有玩具的孩子,長大後養成囤積癖;

小時候缺愛的人,長大後在關系中沒有安全感,不斷索取愛或者沒底線付出愛;

......

過去沒有被滿足的東西,很可能成為我們一生的「執念」。

在心理學上,這就叫做 童年報復性補償

佛洛伊德把這個現象用通俗語言表達過: 「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是指 成年人在行為上表現出對童年時期所經歷的不公、壓抑、限制等負面經歷的彌補和平衡。

那些過去匱乏的東西才是真正影響我們一生的深層動力,所以那些大言不慚的人肆意評價抑郁癥患者,看似是站在道德制高點,實則這些人是最不道德的。

實戰森田療法應對抑郁強迫
Alpha心理學
購買專欄
實用走出抑郁系列專欄
Alpha心理學
購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