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5-1/c3f35a73c3ec9cd1a9b491e8860e69ab.webp)
上月釋出的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8.6歲。在各地人均預期壽命排行榜上,上海以84.11歲居全國首位。
長壽是否有秘訣?除去經濟、醫療水平、環境、基因等因素外,長壽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沒有人能避免變老,但如何變老是可選的。」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院長、老年疾病專家保誌軍教授說,提倡健康老齡化來應對人口老齡化,最關鍵是要主動健康。
多病共存比例高,倡導主動健康
人均預期壽命,是透過統計各個年齡段的死亡率,推算出新生人口平均可以存活的年數。各年齡段的死亡率越低,人均預期壽命就會越高。保誌軍院長告訴記者,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和人的實際壽命不同。比如平均預期壽命84.11 歲,並非意味著當年過世的老人活到 84.11 歲,而是當年出生的新生兒如果沒有意外,可以活到 84.11 歲。
人均期望壽命反映生活品質的高低。新中國成立前,人均預期壽命只有大約35歲;如今,預期壽命不斷增長,與實際壽命的延長也形成了呼應。環顧身邊,長壽老人越來越多,80歲習以為常,90歲也不再稀罕。
但是,與老齡化相伴而來的是,「長壽不健康」問題比較突出。中國有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65歲以上多病共存的老人占比達到2/3。因此,老年人主動健康、做好健康管理是實作「健康老齡化」的重要舉措。
「健康並不等於沒病。生活能完全自理且沒有身心疾病的老人自然是最健康的,許多老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慢病,如果病情控制得好,且不影響正常生活、社交,也可以算是健康的。」保誌軍說,除了腫瘤、慢病外,老年人容易出現的健康問題包括口腔問題、肌少癥、營養不良、尿失禁、衰弱、跌倒、聽力下降、失眠等。隨著身體疾病加重或增多,更要側重對疾病的治療。
長壽原因有個性也有共性
說起長壽的秘訣,保誌軍說,長壽的原因有個性也有共性。有些百歲老人一輩子住在綠水青山的地方,有些老年人90多歲還愛吃辣,這些都歸於「基因」。從某種角度講,長壽沒有固定公式,能「自洽」就是最好的。對大多數老年人而言,要保持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營養充足、積極鍛煉、保證睡眠和心情愉悅。
![](https://img.jasve.com/2025-1/87df402b5a48c8cec43038396655fa37.webp)
保誌軍院長在查房 來源/華東醫院 提供
保院長告訴記者,「心態好」是長壽者的一個共性。在華東醫院的老年科病房裏,有些百歲老人雖然身患疾病,但他們樂於與人交流互動,和別人能相處愉快。
老年人最怕的是什麽?他們怕「失能」。老年人失去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生活品質會受到較大影響。因此,為盡可能減少失能,就要改變我們變老的方式。
怎麽做才是好的養生方式?保誌軍建議,「老年人要主動接觸社會,不要覺得自己老了就沒用了,老年生活要找到一些興趣愛好或者願意長期堅持的事情,讓自己有個‘念想’。比如為子女做飯、替子女帶孩子、甚至種花、養寵物、學唱歌、健步走等等,這有助於提升個人價值感。」
補全營養,老年人微胖更長壽
在華東醫院營養科主任吳江的門診,經常會有老年人前來咨詢,「我要吃點什麽補一補?」「老了是瘦一點好還是胖一點好?」「肌少癥怎麽預防?」吳江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減退,影響了老年人攝取、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能力。合理飲食對於老年人來說至關重要,核心在於「食物多樣,均衡搭配」。
對於每日營養,吳江提到了3個關鍵詞——種類豐富、高營養密度、達標不過量。具體說,不僅要有葷有素有水果,還可以有正餐有小食。食物品質要高,多攝入優質蛋白質來源如瘦肉、魚類、豆制品等,維生素和礦物質來源如新鮮蔬菜、水果等,豐富的膳食纖維來源如全谷物、豆類、蔬菜等。在分量上如何保證?可以自己的手為參考,每天保證 4-5拳頭大小分量的主食(如饅頭、米飯),2-3掌心的葷菜、2捧蔬菜、1個水果、1個蛋,加兩杯牛奶。
尤其要註意,一些老年人害怕夜晚起來上廁所,所以不敢喝水,建議每天白天多飲水,以1500-1800毫升為佳,但油脂每天不超過25-30克,鹽控制在5-6克以內。
關於老年人的胖瘦問題,並沒有統一的答案。胖瘦對健康的影響要考慮體重的具體數值、體脂分布、肌肉量以及整體健康狀況。現代循證醫學證據顯示,微胖的老年人更長壽,具體來說,BMI在超重到輕度肥胖範圍內(24.0~31.9)的老人壽命更長,死亡率更低。
吳江說,體重過輕的老年人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骨質疏松等問題;體重過重的老年人則面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風險。過胖還會增加關節的負擔,影響活動能力。她指出,老年人的BMI不要低於20,高齡老人應大於22。腹部脂肪過多對健康的危害最大,也就是「中心性肥胖」,因此老年男性腰圍應小於90厘米,女性腰圍應小於80厘米。
老年人要警惕肌少癥的危害,除了保證足夠的蛋白質攝入,還要有足夠的維生素D,此外增加具有抗炎抗氧化特性的食物,例如富含維生素和植物化學物的深色蔬果、富含n-3脂肪酸的深海魚等。
組合運動,避免過度和錯誤運動
![](https://img.jasve.com/2025-1/bd2e81d43cbb2ecb48c7f1bb36d1e8ce.webp)
三位居民在家門口的健身房內運動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老年人長期臥床不動會導致肌肉萎縮、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跌倒、衰弱、下肢靜脈血栓的風險。華東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骨松科主任醫師洪維說,運動有助於維持和改善肌肉功能,不論是「擼鐵」還是有氧運動都可以,但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
適度的「擼鐵」也就是抗阻力運動,可以有效增加肌肉品質和力量,建議每周2-3次,例如小重量的啞鈴、深蹲、彈力帶等。健步走、遊泳等有氧運動,有助於提高心肺功能和整體健康水平;太極、八段錦等平衡和靈活性訓練可以改善機體的活動度,預防跌倒。洪維說,每周運動不少於5天,每次不少於30分鐘。
「有些健身房中的重型器械並不適合老年人,我在門診就遇到過有的老年人因為孩子孝順買了卡,結果老人去鍛煉舉重,椎體壓縮性骨折了。」洪維說,老年人的骨骼和肌肉相較年輕人更為脆弱,因此要避免過度的力量訓練。錯誤的運動反而會損傷身體,如我們公園裏看到的撞樹、倒走、吊脖子等,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https://img.jasve.com/2025-1/2cd8906e8787f90fc573141fe278ec4f.webp)
洪維創作的居家筋骨操 來源/華東醫院 提供
在中國50歲以上人群中,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19.2%,6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32.0%。洪維談到,預防骨質疏松,要保證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攝入。對於老年人來說,鈣的每日推薦攝入量為1000-1200mg,維生素D的每日推薦攝入量為600-800U。平時要多吃富含鈣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綠葉蔬菜、堅果等;而維生素D主要的來源是陽光,多曬太陽有利於補充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