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索達吉堪布大學演講錄,25冊精華匯聚,心靈教育啟迪人生智慧

2024-10-08女人

各位書迷,快來聽我說!今天要推薦給你們一本小說,簡直是書海中的璀璨明珠!每一頁都讓人欲罷不能,角色鮮活得仿佛在你身邊。你要是錯過了這本書,絕對會後悔,快來加入這場文字的盛宴吧,咱們一起討論這本寶藏小說的精彩之處!

【索達吉堪布:大學演講系列(共25冊)】 作者:索達吉堪布

第1章北京大學

PEKING UNIVERSITY

中國·北京

2010/6/24

佛教空性觀

BUDDHIST PHILOSOPHY OF EMPTINESS

主持人:

今天非常榮幸能請到索達吉堪布,給我們講一講藏傳佛教的思想。

堪布這次能來北大,是一個很殊勝的因緣。大家都知道,藏傳佛教有許多非常優秀的東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當今學術界,對此研究得還不充分,在教學上有欠缺。而且,藏傳佛教與藏文化有著深厚的關系,在這方面,我們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時,堪布的修證境界非常高,若能從另一個層面上介紹佛學,跟我們這些大學老師講述佛學,可能完全不一樣。

北大歷來推崇多元文化相容並蓄,我們的學生在學術上也有一種包容和熱愛,所以今天真的很榮幸能請到堪布到北大哲學系作一個講演。這次的活動,很大程度上,是由熱心於藏傳佛教研究的一些同學發起的。他們的這種熱情,我們一定要悉心愛護,這對我們老師也是一種鞭策。我們這些老師,基本上都是研究漢傳佛教、印度佛教的,所以同學們的熱情,鞭策老師們也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下面,我們師生一起來聽堪布的開示,掌聲有請——

緣起

今天,很高興來到北京大學哲學系,跟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探討藏傳佛教空性與如來藏方面的道理,並將自己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我本人而言,雖然跟你們的身份不同,但也是從事教育、當老師的,至今教書傳法將近二十多年了。在座的各位教授、老師,大多數也一直在教書育人,從事偉大神聖的教育事業。所以,我們彼此之間共同研討、共同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我是第一次來北京大學,發現這裏的學習氛圍很好,尤其是禪學社、耕讀社等許多社團,對宗教的研究比較深入,所以這次跟大家交流,是十分有意義的。其實,人與人之間互通有無非常重要。我作為一名藏族僧人,除了研究藏傳佛教以外,也需要學習漢傳佛教,以及現在大學裏有價值的科技知識;而你們作為高等大學的老師和學生,也應把目光放在藏傳佛教及其他宗教的甚深領域上,透過這樣互相了解、取長補短,對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等都會有很大幫助。

所以,下面在交流的過程中,我一方面會介紹自己對佛教的了解,同時,大家也可以透過提問的方式,把心裏的懷疑、不解說出來探討。我們佛教徒有一種毛病:剛開始學佛時疑惑重重,但到了一定時候,就好像問題都沒有了,最後什麽也不想問,這種行為不可取。你們作為北京大學的學者、才子,相當有才華,智慧也很敏銳,因此,希望透過這次的研討、溝通,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些利益。

一、學習空性的必要性

大家都清楚,人類在如今的21世紀,物質文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不管是科技還是經濟都發展得極為快速。可是在這背後,人們的倫理道德卻不斷下滑。就傳統文化而言,孔孟思想曾是漢地的主流思想,對道德規範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一章「文革」,卻讓它受到了歷史性的淪陷,現在雖有許多有識之士想把它恢復過來,但就像奄奄一息的病患無法馬上痊愈一樣,僅僅靠幾個人的努力,很難真正力挽狂瀾。

因此,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非常重要,而且,這些美德不僅要在理論上精通,更要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否則,你連基本的人格都沒有,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也不過關,那即使學問再高、智慧再尖銳,到了社會上也會舉步維艱。

如今在這個物質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內心越來越空虛,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煩惱痛苦也越來越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很多人沒學過空性法門,對世俗中的東西有強烈實執。因此,人們要想獲得快樂、安逸,就一定要對空性法門有所了解,不然的話,始終隨著欲望而奔波,一輩子會成為欲望的奴隸。

而若要了解空性法門,最好是系統地聞思藏傳佛教,因為它完整地保留了2500多年前佛陀的清凈思想。這些思想雖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但至今仍然完好無失真。正因為如此,現在東西方的許多學者,都把目光或好奇心紛紛投向藏地,希望能一探其中的奧秘。

那麽,佛教的思想究竟是什麽呢?就是佛陀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即是三轉法輪的內容——第一轉四諦法輪、第二轉空性法輪、第三轉如來藏法輪。其中,第二轉法輪中宣講空性的經典,最全面的是【大般若經】,它的內容相當深廣,今天短短的時間內不可能三言兩語就講完,但我還是會用些簡單的語言,盡量概括一下它的要義。

二、佛教怎樣抉擇萬法皆空

你們若想通達般若空性,最好能先學龍猛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這部論典用非常甚深、精細的推理方法,抉擇了一切萬法皆為空性。藏傳佛教雖分為格魯、寧瑪等不同教派,但實際上每個教派都要精通該論。而在漢地,盡管不像藏地一樣,有廣泛聞思中觀法門的傳統,但歷代大德也要學習【中觀根本慧論】【十二門論】等諸多論典。

其實,學習空性法門,靠的不是信仰或崇拜,而是智慧的觀察。中觀有許多推理方法,歸攝起來有五大因,下面就對此做個簡單介紹:

1.金剛屑因:是觀察萬法產生的「因」無自性,也就是說,一切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進而抉擇諸法是無生空性。具體來講,倘若萬法是自己產生自己,就會有無窮生的過失;若是依他而生,黑暗中也可以產生光明……這種推理方法,在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中講得很細致。既然萬法的「產生」無有實體,那麽它的「存在」也不成立,最後的「滅亡」也沒有,透過這種金剛屑因,就可以抉擇一切為空性。

2.離一多因:首先觀察「一」是否成立,透過詳細分析,就會發現根本沒有「一」的實體,這樣一來,由「一」組成的「二」等多體法也不存在。比如說,這裏一個人也沒有的話,便不可能有十個人,因為「十」是以「一」為基礎安立的。

那麽,「一」怎麽不成立呢?就拿一個人——眾生最執著的「我」來說,這只不過是虛妄分別念假立的,真正去剖析時,頭不是「我」,手不是「我」,腳不是「我」……如此一一觀察下來,根本找不到一個實有的「我」。這時你才明白,原來人們只是把五蘊聚合妄執為「我」,實際上「我」的本體絕不存在。依此類推,萬法的本體皆可抉擇為空性。這種推理方法,在麥彭仁波切的【中觀莊嚴論釋】中有廣泛敘述,大家可以去參閱。

3.破有無生因:是抉擇萬法的「果」無自性。其觀察方法是「有法不應生,無亦不應生」,也就是說,果若在因位時存在,就不必再生,因為已有之故;果若在因位時無有,則永遠不能生,猶如石女的兒子。這種推理,在【中觀根本慧論】中講得比較多。

4.破四句生因:是同時觀察「因」與「果」,在【中觀二諦論】裏運用過。其觀察方法歸攝起來有四種:一因能否生多果,一因能否生一果,多因能否生多果,多因能否生一果。透過這種方式觀察,可以破除對因能生果的實有執著。

5.大緣起因:是抉擇萬法的「本體」為大空性,一絲一毫也不可得。此推理在【中觀根本慧論】【寶積經】【楞嚴經】【華嚴經】中,都直接或間接提到過。我們平常所執著的身體、生活、感情及山河大地,雖然看似實實在在,但這只是迷亂顯現前的假象,倘若用智慧去觀察,包羅永珍的一切法決定不存在。這種境界相當甚深,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也講了,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才能通達並宣說。除此之外,外道雖然也講了一些空性,但這種空性只是單空,而不是緣起性空,故並不究竟。

所以,大家在認識空性時,千萬不要把空性等同於「不存在」,否則就會墮入另一個邊。要知道,不管是有邊、無邊,皆為實有的執著,有了這種執著,就會產生痛苦而不得解脫。誠如【六十正理論】所言:「若許有實法,則生大貪嗔。」你只要承許一個法是實有,就會因此而產生貪嗔煩惱,進而依之造業,流轉輪回。反之,假如你想獲得解脫,息滅自他一切痛苦,就要希求空性法門,開啟無我智慧,斬斷任何執著,【入行論】中也說:「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

三、現代科學對空性的探索

所謂「空性」,佛教大小乘有不同的理解。小乘認為,器世界的一切不可能無中生有,所以要有個最小的組成單位——極微,它是一種實有存在的色法。在他們看來,整個物質世界以極微而空,極微本身卻不能空。因此,這種「空」並不徹底,小乘所證悟的空性,只是法無我的一部份。

現代物理學的理念,與小乘觀點極為相似,他們也認為,物質的組成必須要有個最小單位。19世紀,人們認為最小的單位是分子;20世紀,發現分子可以再分為原子;隨著高科技儀器的發明,依次又有了原子核、電子、中子、質子等概念;近年來,又發現了誇克、亞誇克等等。關於是否存在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當前物理學家分為兩派:一派認為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誇克以下有亞誇克,亞誇克以下有亞亞誇克……另一派則認為,物質微粒的分割必有一個極限,到了這個極限,就沒有更小的粒子了。

聽說人們最近又在研究「章」,它包括電子章、量子章、磁章等幾種。這種「章」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是一種能量,存在於真空當中。「真空」是一切都不存在的空蕩蕩的境界,當它瞬間積聚起足夠能量時,便會形成物質的最小單位——粒子;當能量的密度不夠時,粒子就會消失,變成不存在任何物質的虛空——章。因此,物理學家認為,「真空」和「章」互相起作用,是物質世界的根本來源。如果沒有這個,就不會產生質子、中子等微粒,形形色色的物質世界也無從談起。

總之,現代科學認為最小的單位必須存在,不然,最終什麽都沒有的話,就實在太可怕了。但從大乘佛教的角度來講,只要懂得了緣起性空,解釋萬法的顯現便沒有任何困難。不過,現在的物理學家,盡管沒有學過中觀,但對物質的研究還是非常透徹,比前一代物理學家更接近空性。如法國物理學家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說過:「我怎麽知道自己不是在做夢?我又憑什麽將夢境和現實區分開呢?世間包羅永珍、形形色色的東西,雖然一個也不成立,卻能在眼前無欺顯現。因此,完全可能有一個魔鬼,一直在欺騙我,讓我不知道什麽時候是真的、什麽時候是假的。」

其實,假如懂得了大乘教義,對此根本不會有任何擔心、疑惑。正是因為萬法的本體不成立,在空性中才可以顯現;反之,倘若諸法本體實有存在,那實有的法是不能現前的。當然,這個道理相當甚深,要想真正通達它,研究中觀空性十分重要。對我個人而言,在人生的諸多學問中,其他知識的價值與中觀空性有天壤之別,只有明白了整個世界到底是物質構成的,還是緣起構成的,對自己一生才會有真正的利益。

此外,科學家愛因史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也說過:「時間、空間和物質,都是來自人類的錯覺。」這句話,跟佛教「萬法以分別念而現前」的觀點如出一轍,【入中論】亦雲:「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然而遺憾的是,科學家們絞盡腦汁研究的過程中,雖然也有一定收獲,如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波耳曾深有感觸地說:「誰不為量子力學感到震驚,那他就是沒有理解量子力學!」但他們並沒有認識到緣起性空。倘若他們學過【中觀根本慧論】【華嚴經】,就能輕而易舉通達萬法的最甚深之處。因此,在座各位在研究中觀的過程中,務必要了知萬法抉擇為空性之理。

四、佛教自身的超勝之處

在抉擇空性的時候,佛教不怕他人駁斥,也不怕自己的觀點建立不起來。佛陀在有關經典中講過:「不管比丘還是其他人,都可以把我的話當成黃金,切它、熔它、提煉它,仔細檢視我的法教,不要只因為尊敬我而接受它。」對於佛陀的教義,若只是一種崇拜或恭敬,那叫做信心,而不叫智慧。其實佛教經得起任何考證、觀察,無論是世間的因果輪回理論,還是出世間的中觀、如來藏思想,都千真萬確、顛撲不破,不怕被任何人駁倒。

至今2500多年過去了,歷史上湧現過千千萬萬的文學巨匠,他們對佛教的評價如何,大家應該也很清楚。比如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他在【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中曾對基督教有所駁斥,在西方引起了極大轟動。他說:「無論從智慧或品德上看,我都覺得耶穌不像歷史上傳頌的那樣高超。我看在這些方面,釋迦牟尼佛和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前399)的地位要比他高。」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基督教不好,而是從公正的立章來看,佛教的智慧和慈悲確實超過其他宗教。從慈悲方面講,盡管基督教也提倡仁愛,伊斯蘭教也提倡平等,但他們所關註的範圍,充其量只有人類,而不包括其他眾生。對於動物,有些宗教認為可以殺戮,甚至對於異教徒,也號召用武力統統消滅。然而按照佛教的教義,所有眾生都要平等關愛,哪怕怨恨的敵人要砍你的頭,你也應以無盡的大悲心愛護他。所以,大家不妨想一想:在整個人類歷史上,能夠完全舍棄自我,一心一意、無有條件地利益所有眾生,這樣的宗教是否值得提倡?

而且從智慧上講,我也看過世界上其他宗教的書,相比之下,佛陀的智慧實在無與倫比。在藏地,佛陀親口宣講的【大藏經】有108函,龍猛菩薩、月稱論師等印度大德所造的論著有200多函,這其中都描述了萬法的真相,看後令人大為折服。因此,我們崇拜釋迦牟尼佛,並不僅僅是源於信心,畢竟信心分為迷信和正信,有信心不一定都正確。但如果你用智慧去觀察,就會發現佛陀把真理揭示得清清楚楚,並且找不到任何過失,既然如此,那這樣的佛陀為什麽不去恭敬?

當然,佛陀最精華的思想,即是將萬法抉擇為空性。人們如果沒有證悟空性,就會整天為了名利而忙忙碌碌,誠如誌公禪師在【勸世念佛文】中所形容的:「有有無無都麻煩,勞勞碌碌幾時閑,人生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所以,對空性一點都不了解的話,有時候看來,許多現象令人心生悲憫。其實人生如此短暫,幾十年一晃就過,倘若一味耽著自己所謂的事業,到頭來會得到什麽?徒有一身惡業而已。因此,大家一定要對空性有所認識。

不過,如今很多人由於沒有系統聞思過,始終對空性有一種誤區。有些學禪宗的人認為:「既然萬法均為空性,善惡就不必太執著了,放生等善行也不用做,因為這是一種執著。」這種觀點大錯特錯。雖說一切法的本體是空性,但你還沒達到這種境界之前,取舍因果、行持善法是很有必要的。

從前在藏地,漢地和尚摩訶衍來弘揚禪宗。盡管禪宗至高無上,從【唐高僧傳】【宋高僧傳】【續高僧傳】的歷史來看,許多利根者依此而一聞千悟,這樣的事例不勝列舉,但當時他弘揚禪宗卻不成功。為什麽呢?因為他一開始就提倡什麽都不執著,有些藏族人聽信其言,致使寺內原有的供佛傳統突然間斷,佛像前居然斷了供燈。(你們若去過布達拉宮等地,就會知道藏地供佛的傳統由來已久、十分殊勝。)這種做法讓許多有識之士難以接受,他們就遵照菩提薩埵的授記,從印度迎請了蓮花戒論師來跟他辯論。最後,以摩訶衍失敗告終,藏地又重新樹立起了次第修行的傳統。

因此,次第修行相當重要。雖在禪宗或密法的最高境界中,萬法都是空性的,不能有絲毫執著,但我們尚未證悟之前,還是應當放生、念佛、讀經、行慈善、做功課……這些一定不能斷。否則,積累資糧的門如果堵塞了,將來則很難趨入解脫。所以,你們若沒達到最高的境界,就不能間斷行持善法,尤其是要以菩提心攝持,這一點千萬不能忘!

五、空性並非為「無」,而是有光明如來藏

或許有人會問:「在究竟實相中,假如一切法皆空,那我們的起心動念、佛陀的功德莊嚴又從何而起呢?」是從空性中一種明清的部份產生,這個明清的部份就叫「如來藏」。

如來藏的見解非常甚深,它是佛陀第三轉法輪的主要內容。關於這方面的教言,講述最廣的論典是【寶性論】,經典就是【如來藏經】;而密宗的【大幻化網】【喜金剛】等中,對此也有非常細致的闡述。

既然如來藏是存在的,那它跟外道所承許的實有又有什麽差別呢?學過【入中論自釋】的人都知道,這部論專門參照了【楞伽經】等教證,說明如來藏的實有與外道有何不同,與小乘宗有何不同。實際上,如來藏是一切萬法的實相,也就是禪宗明心見性時所見的「本來面目」,它與空性無二無別。要想獲得這種境界,顯宗透過推理或禪宗教言可以證入;密宗則以修氣脈明點、觀想本尊等途徑,很快就能獲得這種狀態,或者也可依靠最殊勝的大圓滿修法,透過上師的加持和竅訣,迅速認識心的本性,現前如來藏光明。

假如以竅訣的方式來講,不管是外在的器世界,還是你內在的心識,本體皆為空性,這是第二轉法輪的教義;而在本體空性的同時,實際上它光明不滅,有一個明清部份,這就是第三轉法輪的教義。當然,萬法的本體也並不單單是一個空性,或者一個光明。這樣的本來面目,如果以我們的分別念、語言表達,就像用小小的儀器測量整個宇宙,或者用小鳥的翅膀丈量無盡虛空一樣,是根本不現實的。只有真正證達了那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你才會明白這是什麽感覺,正如禪宗所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來藏的境界既然如此甚深,那我們在凡夫地時,有沒有機會了解它、認識它呢?有的。全知麥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師等高僧大德,都在各自的論著中,講過空性和光明的相關教義。所以,我們現在雖不能像聖者一樣完全通達諸法實相,但依靠上師和大德們的這些教言,還是可以逐漸認識心的本體。

那麽,如來藏方面的教言具體有哪些呢?顯宗中有【辯中邊論】【辨法法性論】【寶性論】等彌勒五論,及龍猛菩薩的【贊法界頌】等。在此基礎上,大家若想進一步了解,就要學習密宗的【大幻化網】,以及最殊勝的大圓滿、大手印。

當然,你們作為北大師生,要一開始就直接通達大圓滿的境界,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但即便你不能通達,也要知道世間最甚深的學問,就是空性和光明,亦即第二轉法輪和第三轉法輪的究竟教義。從竅訣上講,它分別是由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開顯的。所以,現在的知識分子若想真正通達佛教,需要了解的教義特別多。但你僅僅是了解還不夠,還要看能不能在生活中將這些用上。

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們,有一部份人學過藏傳佛教,也有一部份學過漢傳佛教。你學過藏傳佛教的話,就會知道它在中觀和如來藏方面的論著相當多,我也轉譯過一些,今後有機會、有因緣時,我們可以互相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你如果通達了般若空性,那解脫絕對沒問題。相反,假如沒有了悟空性,就不可能明心見性,獲得阿羅漢、菩薩等任何聖果。因此,要想真正出離三界輪回,行持其他善法只是間接的因,唯有證悟空性才是直接的因。

六、對當代知識分子的點滴建議

1.培養利他的價值觀

現在的世間上,不管是老師、大學生、企業家,都迷茫在實執中,沈溺在輪回的網裏,所以,人們特別需要佛教的空性。只有證得了一些空性境界,他們對很多瑣事才會看得淡,而不會無有限制地盲目追求,肆無忌憚地摧毀因果。

有時候看大城市裏的人,跟我們山上修行人的目標完全不同,他們為了房子、金錢、感情、家庭,將難得的人身都浪費在這上面了。其實,人如果只為了生存而活著,就跟動物沒什麽差別了。現在很多人崇尚拜金主義、庸俗主義、享樂主義,不擇手段地追求金錢,不要說關心自己的來世,就連今生中有價值的思想,他們也知之甚少。那今生中有價值的思想是什麽呢?就是知足少欲、恭敬父母、希求智慧等美德,這對一個生存於世的人來說相當重要。

然而,現在好多大學生根本不求這些,我以前去過不少大學,見許多人進入校園之後,有一種放松感,成天泡在網上看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所作所為對今生來世沒有任何意義,這是非常不應理的。實際上作為大學生,身上肩負著整個人類、整個社會的未來。國外有些國家對小孩子教育時,剛開始會告訴他們:「人類未來的希望在你身上。」以警策這些孩子要行為如法。同樣,你們北京大學的學生們,也要經常這樣提醒自己。且不說佛教中特別甚深的空性、如來藏的境界,僅僅是幫助眾生、利益他人的美德你具不具足,每個人也應好好觀察一下。

記得愛因史坦說過:「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是以別人的勞動為基礎,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也相信,簡單淳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

可是,現在的大學生、公務員、老師、醫生,一生的行為都為了自己,這很令人感到悲哀。當然,這種現象也跟如今的教育有關,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為了財富、地位、名聲而奮鬥」的思想,那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只能是所有人都自私自利,口頭上雖然提倡和諧社會,但實際上卻唯利是圖、言行相違。

要想轉變這種風氣,大家理應從自我做起,一點一滴培養利他的菩提心。我學**乘佛教這麽長時間了,其實大乘的教義歸根結底,就是「利他」二字,除此之外,再沒有更甚深的法了。要知道,藏地、漢地的佛教都屬於大乘,但如果沒有利他心,所謂的「大乘」只是徒有虛名而已。盡管空性、如來藏的教義非常殊勝,有緣分、有信心的人去研究也可以,但你若沒有專業性的指導,光是隨便看一兩本書,則很難通達其中密意。因此,我們作為修行人,如今最重要的是什麽?就是要培養利他心。甚至,就算你不是佛教徒,只是一個高等學校的老師或學生,利他心也必不可少。當你們這些學生畢業離開校門時,當老師們攝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時,若能始終存有一顆利他心,那做什麽事都是有意義的。

2.認清前後世的存在

此外,我還想強調的一點是:現在人應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所謂人生觀,指對於人類生存目的、價值、意義的看法,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份,具體表現為苦樂觀、生死觀等。現在世間上的人,因為有不同的愛好、追求,故也有不同的人生觀。但作為一個佛教徒,人生觀務必要具備兩點:第一要相信因果,第二要了知生死輪回。假如你有了這兩點,那生活、工作的目標就會有原則性改變。否則,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不相信前世後世存在,所作所為就會非常盲目。

因此,從現在開始,大家對人生觀一定要有新的調整,應該像佛教一樣承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前世後世存在。有人可能提出質疑:「佛教的人生觀雖是如此,但所有人的人生觀不一定都要這樣吧?」然而,大家要明白,這種人生觀對當前來講相當重要,它可從根本上扭轉社會的不良風氣。有些人始終對前世後世不相信,但不相信並不能證明它不存在,除非你有充分確鑿的依據。可是我看了古今中外很多書,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一個人有這種能力。多年以來,對於這個問題,我也跟不少學者、博士、大學教授、科學家探討過,有些人盡管也不承認,但卻無法舉出合理的理由來。

與之相反,承認前世後世的理論,卻特別特別多,包括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也說過:「人死了之後,有神識存在。」當然,他可能是受當時基督教的影響,才有了這一番言論。據有些資料記載,牛頓一生的著作中,80%以上與神學有關,科學方面的連20%都不到。由此可見,科學家也並非都否認前世後世。此外,慈誠羅珠堪布還造過【前世今生論】,我將其轉譯成了漢文,很多人看了之後,發現個別人前世做過什麽、後世卻能回憶起來,而且找不出可以反駁的依據,透過這些非常有力的公案、教理,他們的觀念也有所改變。

所以,你們作為高等學校的師生,首先一定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否則,你的世間學問即使再好,但不相信前後世的話,在短暫的人生中就不會積福行善,反而可能毫無顧忌地摧毀因果,做出種種可怕的行為來。要知道,你今生若是造了惡業,就算果報沒有當下成熟,但就像吃了毒藥一樣,遲早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因此,正確的人生觀對每個人來講極為重要,有了它,你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意義。

結語

今天跟大家交流,我也沒做什麽準備,只是以平時的經驗隨便講的。總而言之,對一個學佛法的人來說,在見解上,了解中觀很重要,了解如來藏也很重要,而這樣的學習需要長期聞思;在行為上,則一定要利他,這些我在講【入菩薩行論】時詳細剖析過,大家有時間最好能看一看,這本書肯定會對你有幫助。同時,希望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觀重新觀察:「以前我在這個世間上是怎麽活的?如果前世後世真的存在,那該怎麽辦?」這個問題務必要關心。

今天就大概講這些吧!非常感謝哲學系的老師提供這樣一個機會。下面若有什麽疑問、想法,我們可以互相探討……

現章互動

問:我是北京大學數學系的碩士。我有一個問題是:關於第二轉法輪、第三轉法輪,佛教中有很多很多經論,包括您轉譯、傳講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棟,非常非常多。但我們作為普通在家人,沒有專門聞思的機會,您能否推薦一兩部比較完整的經論,讓我們能對佛教大中觀的見地生起一種定解?

堪布:我剛才也講了,第二轉法輪方面,應該次第修習【中觀根本慧論】。如果有時間,最好也學一下寧瑪巴麥彭仁波切造的【中觀莊嚴論釋】,它敘述了唯識宗、中觀宗合二為一的觀點,說明一切法在勝義中皆為空性,世俗中如夢如幻地存在,這種存在怎麽樣轉為道用。所以,若想對第二轉法輪產生定解,最起碼也要聞思這兩部論典。

第三轉法輪,最好是學習【寶性論】和【贊法界頌】。關於【寶性論】,麥彭仁波切曾為此造過註解,覺囊派也有一個註疏。法王如意寶一生中講過兩遍【寶性論】,第一遍已經圓滿了,但在講第二遍的中間,示現了圓寂。最近我們學院的法師也在講這部論,因為它對第三轉法輪認識得非常透徹。至於密法方面,你若得過一些不共的灌頂,自己也有時間修加行,則可次第性地了解【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這些竅訣確實很殊勝。

我本人而言,雖對中觀法門極有信心,但對大圓滿的竅訣更有信心。為什麽呢?因為佛教的教理浩如煙海,短暫的人生中不一定能全部了解,但依靠大圓滿的殊勝竅訣,再加上自己的信心、上師的加持,這幾個因緣聚合時,心的本來面目很容易了達,這對我們迷茫眾生來講特別珍貴。其實,人生幾十年一晃就過了,若能在此期間播下解脫的種子,乃至得到胸有成竹的解脫把握,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我是外交學院剛畢業的研究生。我在學【中觀莊嚴論釋】時,看到麥彭仁波切反復講「中觀有無承認否」,說這是中觀的一大難題,您講課時也再三強調這個問題很重要。但很多人可能都不明白它為何這麽重要,能否請您開示一下?

堪布:「中觀有無承認否」,不僅在【中觀莊嚴論釋】裏提及過,而且也是【定解寶燈論】的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麽它被再再地強調呢?因為當時在藏地,中觀法門非常興盛,格魯派、寧瑪派、薩迦派的很多智者,對此持有不同觀點,並產生了一些辯論,故麥彭仁波切才會在不同的論著中,反復剖析這個問題。

實際上,此處所講的「中觀有無承認否」,是指中觀在最究竟時到底有沒有執著。龍猛菩薩曾說:「我無承認故,我即為無過。」為什麽這樣講呢?因為他在【中觀根本慧論】中抉擇萬法時,「有」的承認也沒有,「無」的承認也沒有,因此,本來實相遠離一切戲論,這種觀點沒有任何過失。

現在物理學家認為物質的最小單位是誇克或章,小乘宗承許微塵實有,唯識宗斷言阿賴耶識不空,中觀自續派認為名言中諸法的自相存在,其實這些只不過是語言上的承許而已,一旦真正去觀察,其本體根本不存在。所以,諸法的實相用語言、思維無法描述,佛經中亦雲:「不可言思智慧到彼岸。」

如果你對密法稍微有所了解,那用竅訣的方式觀察心時,對這個道理也很容易明白。你看,心的本體不成立為「有」,但說它「沒有」的話,還有個明明清清的東西,這一點用言思沒辦法表達,其實它就是萬法的實相,也可以叫如來藏、佛陀的本來面目。

因此,在麥彭仁波切的諸多論著裏,這個問題特別關鍵。中觀在哪些章合承認存在?哪些章合不承認存在?自續派和應成派之間有許多尖銳的辯論。透過了解這些,能令人慢慢懂得心的本性一無所得。但一無所得並不是單空,這種境界相當甚深,超越了一切分別尋思。否則,假如實相只是分別念的境界,那我們每個凡夫人都能明白,也就沒什麽高僧大德或開悟者了。

問:我是北大教育學院的學生。我想請問您:叢林以上僧團的教育或佛學院的教育,和現在社會上的學校教育相比,您認為有哪些獨特之處?這二者之間有什麽可以相互借鑒的地方?

堪布:很好!我們作為從事教育的人,對於這個問題,還是很需要關心的。

剛才也說了,雖然我的身份是僧人,但多年以來一直是個「老師」。當然,我們當老師跟你們有點不同,你們的待遇也好、條件也好、名聲也好,都遠遠超勝我們。我們只是在一個山溝裏,以非常簡單樸素的生活,完成了二十多年的使命。但我們所追求的,並不是透過教書得什麽金錢、名聲,而是希望將此甚深的佛法,盡量傳給下一代,這才是最有意義的。為什麽呢?因為人類的發展,並非僅僅體現在經濟上、軍事上,更重要的是,要看人們的思想有沒有提升。

而寺院裏的僧團教育,就是圍繞著善良、利他、忘我展開的,這種教育跟學校教育有極大的不同。我曾看過小學、中學、高中、大專的很多教材,但裏面主要是講些故事,如小貓怎麽樣、小狗怎麽樣……德育的內容卻比較少,這是相當遺憾的。所以,作為高等學校,理應學習古人的【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註重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

同時,我們的僧團、佛學院,也需要學習高等學校的科技知識。這些雖不必當成主課來抓,但也應該適當了解一些。否則,很多出家人乃至高僧大德,對當前發生的重要問題、高科技對佛教理論的印證,以及於人類有利的環保、慈善等理念一竅不通,只是成天一心念阿彌陀佛,那在這樣具多元文化、合作性特別強、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裏,要想將佛法弘揚開來,可能相當困難。

前段時間,我們在一個縣城裏,把有些知識分子和高僧大德召集起來,開了一個研討會。透過這次會議,大家都得到了很大收獲:有些寺院的出家人,平時缺乏對現代知識的了解,透過聽取一些國內外的重大事情,讓自己大開眼界;有些高等學校的知識分子,盡管懂一部份世間學問,但道德或佛學的教育卻從未涉及,甚至連【弟子規】也沒有學過。後來每個人依靠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利益。

所以,現在的學校對宗教研究非常有必要。聽說你們宗教系的老師、學生,因為自己的信仰或愛好,在學習科技知識的同時,長期專心致誌地研究佛教,這對人生來講十分有價值。我本人而言,在有生之年,只要有因緣弘揚佛法,哪怕只有一個人聽,也想每天講一點課。為什麽呢?因為思想的傳播、經驗的交流,確實是最有意義的!

問:我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博士,剛才聽您講佛教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利他,但佛教也講自他二利,請您開示一下自利和利他之間的關系。

堪布:通常來講,自利有兩種:一是暫時的,一是究竟的。暫時的自利,就像【藥師經】等經典中所言,依靠佛法可以求財得財、求名聲得名聲,所以佛教也並不是不提倡自利;究竟的自利,就像小乘行人在不損害眾生的基礎上,為了自己而一心一意希求解脫,這也是佛陀所開許的。

而大乘佛教,則是以利益眾生為主,利他的同時,自利也能自然成辦。就像世間的一個老師,利他心特別切的話,即使不會考慮自己,衣食住行也不成問題。

因此,佛教的大小乘中,自利、他利有明顯的差別。

問:【金剛經】中有句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現在許多人只重視「無住」,比較容易忽略「生心」。請您從藏傳佛教的角度給我們開示一下,無住、生心是什麽樣的關系?這個無住而生的心,又是什麽心?

堪布:我原來講【金剛經】時也說過,「應無所住」是講空性,一切法在空性中安住,除了空性以外沒有其他,即第二轉法輪的意義;「而生其心」是講空性的同時顯現不滅,如來藏光明可以在空性中產生,即第三轉法輪的意義。六祖在聽【金剛經】時,為什麽聽到這一句便當下開悟了?原因也在這裏。

所以,這段文字特別重要,你們方便時,可以看一看我那個講記。它前面抉擇了空性,後面抉擇了光明,亦即我們所說的現空雙運、明空雙運。所謂明空雙運,「明」就是心的本來面目,「空」是抉擇它時找不到一個實質,這兩者本體並不是分開的,而是無離無合、融為一體的。只不過眾生沒有了達這種境界,而【金剛經】恰恰談到了這一點,因此,後來許多大德在讀誦時,經常念到這裏就開悟了。

你們對【金剛經】全部記不住的話,也要經常念這一句。它雖然是很簡單的語言,但卻完整詮釋了心的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圓滿中也是這樣講的。這種明空無二無別的本體,不論你起分別念還是不起分別念,都不會離開,但這種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一定非要用文字來描述。

問:我是北大哲學系的學生,想請教您:【心經】中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單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好像是一個意思,但又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出來了,不知道它們在思想上、修證上是不是有很大不同?

堪布:「色不異空」,是指色法的本體是空性。關於這一點,理論上可用中觀推理來抉擇,竅訣上可讓一個開悟者對你直指。像禪宗的話,有些上師對弟子狠狠地打一打、敲一敲,他馬上就開悟了;像密宗的話,灌頂時依靠水晶的指點,也可以認識心的本性,在這個時候,很容易明白色法其實不離空性。

「空不異色」,這裏的「空」並不是不放東西、空空蕩蕩的一個地方,而是指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也就是萬法的本性。這種空性不離色法,所有的色法跟空性無二無別,此境界只有大中觀才可以描述,世間人或小乘宗根本無法觸及。現在很多人在抉擇空性時,往往落入一個單空,比如碗裏不存在東西,就認為這個碗是「空」的,但究竟實相若只是單空,這種境界連我們的分別念都可以緣取,佛陀又怎麽會說它不可思議?

因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指色與空在本體上無二無別,心和外境只不過是我們的迷亂顯現。就像在做夢時一樣,夢中雖有山河大地、苦樂感受,但這些全部都是幻相,一旦你醒過來,就會發現夢中的色法與空性沒什麽差別。同樣,我們現在所感受的一切,實際上也跟做夢沒有兩樣。透過夢境來認識色法與空性之間的關系,就會證達中觀比較甚深的境界。

問:現在科學技術非常發達,透過複制可以復制生命,透過鼠腦高登可制作出有「生物腦」的機器人。那這樣的生命出現之後,究竟在因果輪回上,這個賬怎麽算啊?

堪布:好,我給你算賬!(眾笑)

近年來,隨著複制綿羊等現象的產生,生物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很多人以為現在人類不僅能制造機器,並且也可以創造生命了,但實際上,佛教並不認可這種觀點。為什麽呢?因為一個生命的出現,必不可缺的因素就是要有中陰身的加入。佛陀在經中也說了,我們周圍的中陰身無量無邊,充塞於虛空中、水裏。有一次,阿那律尊者用神通看見水裏擠滿了中陰身,因此不敢再喝水。後來佛陀告訴他:「中陰身到處都有,你不應以阿羅漢的神通來觀察,而應以肉眼所見,抉擇某些行為的取舍。」

我以前去上海科技院時,在實驗室裏依靠顯微鏡,也看到了不計其數的生物。透過這樣的觀察,我深深體會到:肉眼看不到的東西,並不一定就真的不存在。進而對佛語生起不可退轉的信心。

中陰身其實也是如此,它的存在一般很難被人們發現。既然空間裏彌漫著無數中陰身,那在因緣聚合的情況下,它就可以進入某些細胞,從而產生一個生命。所以,這種用複制技術降生的眾生,必須要有中陰身介入,否則,即使有複制的方法,也不可能培育出生命來。以前科學家尢智表講過:「科學就是再怎麽發達,甚至連一個小小的蟲蟻,也不可能造出來!」因此,生命並不是科學所能創造的,只不過在精血、溫度等因緣具足時,偶爾因為中陰身的加入,才會出現一個新的生命。

問:堪布,您剛才講了複制問題,我想問一下:在佛教十二緣起支中,複制的眾生有沒有入胎的過程?

堪布:複制的眾生,不一定要經過胎生的十二緣起。它若是以胎生方式產生的,那可以具足十二緣起,但如果是濕生的話,就不會有入胎的過程。比如夏天的土糞中,因緣聚合時會出現一些昆蟲,但你不能說土糞就是創造生命的因。佛陀在經裏也講過,眾生有胎、卵、濕、化四種降生方式,例如頂生王就是在人的頭頂上出生的。所以,世間上有各種各樣的奧秘,佛陀在不同經典中都闡述過。

關於胎生的全過程,【大寶積經·佛為阿難說處胎會】中描述得特別細致。你看了以後,會覺得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對現代醫學的發現洞見無余。當然,並非因為我是佛教徒就贊嘆佛教,其實只要你詳細觀察便會明白,當今不管是醫學、生理學,還是科學家所研究的宏觀世界、微觀世界,乃至整個緣起性空,在佛教裏沒有一個不提及、沒有一個不包括的。因此,大家應該明白佛教的偉大。

問:隨理唯識承認最後有個阿賴耶識,數論外道也認為有一個神我,對於這種實有的執著,麥彭仁波切等大德都認為不能解脫。既然如此,那隨理唯識和數論外道的區別又在哪裏呢?

堪布:隨理唯識與數論外道的差別,當然是很多。麥彭仁波切所說的「承認實有阿賴耶識不能解脫」,意思是指這樣的實執是輪回之因,但並不否認「在隨理唯識的基礎上,再進入中觀的見解,就可以得解脫」。

一般來講,要想獲得解脫,必須要有萬法皆空的基礎。隨理唯識由於執著阿賴耶識實有,故而與這一點相違,但也並不是說它跟外道沒什麽差別。

問:我是礦業大學的研究生,有個問題想請您開示一下:既然證悟空性的聖者都生死自在了,那為什麽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堪布:往生極樂世界,是圓滿利他方便的最好途徑,就像你到社會上工作的話,先進入北京大學是非常好的橋梁。法王如意寶也曾講過:如果有機緣往生極樂世界,自相續的所有功德會迅速圓滿,此時再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會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所以,很多高僧大德盡管已證生死自在,但還是發願先到極樂世界圓滿功德,然後再去度化眾生。

問:我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學生。我們都知道,大乘行人的根本職責在於利益眾生,這麽多年來,您也一直在弘法利生,只要身在學院,不管多累都會給四眾弟子講課,弘法利生占據了您生命中很大一部份時間。那麽,我想問的是:您個人如何平衡弘法利生和個人修行之間的關系?

堪布:我不敢說有什麽弘法利生,但自己的的確確覺得,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和上師們,是一輩子中最有價值的事。雖然我也去過一些國家,享受過世間的名聲、待遇,但如今到了這種年齡,回顧自己的人生時,覺得這些都沒有實義,最有意義的就是遇到了上師和大乘佛法。

所以,我平時在學院也好、出去也好,經常對自己有個要求:哪怕能幫助一個人,將這種佛法的智慧傳遞給他,也覺得收獲特別大。要知道,幫助人的方法有多種,如果給別人一兩萬塊錢,當時他可能很高興,但這解決不了他的生死大事。只有將特別純潔的佛法傳給他,他的生生世世才會受益無窮。

當然,每個人的因緣千變萬化,我以後會怎麽樣,自己也沒什麽底。但我的目標也不是很大,過去建立學會時就說過,即使只有20個人長期學習也可以。因此,只要我有一口氣,就算把佛教的思想傳給10個人、5個人,甚至1個人,我也覺得很有意義。這一點不是口頭上說說,確實內心中是這樣想的。

在這個基礎上,我每天盡量起早一點、睡晚一點,抽時間做些功課、念些經。但我的念經、修行確實比較差,因為平時有很多事要做,又舍不得放棄轉譯,又舍不得放棄慈善……總覺得人生幾十年很短暫,稍微有點因緣做善事時,自己一定要抓住。當然,抓住的時候,並不像想象的那麽容易,有時需要面對很多困難。但即便如此,我的心情也很快樂,不管事情成不成功,都會以歡喜心來面對!

註釋:

羅素:英國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之一,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詳見【金剛經講解】。

又名【阿難入胎經】。

「千萬不可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

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

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索達吉堪布:大學演講系列(共25冊)

索達吉堪布

同人

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