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借口抑郁,不上學的可能呢? 想必這是眾多家長共同的困惑:孩子動不動就宣稱自己抑郁了,還以此為由不想上學,這難道不是他們為逃避上學而找的借口嗎?
奇怪的是,一上學孩子就狀態不佳,可回到家卻又一切正常,怎麽看都不像是真的抑郁。那麽,到底該如何判定孩子是真的生病了呢?
這其中確實存在不少令人費解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針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有沒有借口抑郁,不上學的可能呢?
確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曾有一位成年人分享過自己兒時的經歷:小時候我渴望逃學,卻苦於找不到像抑郁癥這般絕佳的理由。父母把我照料得無微不至,身體毫無不適,肚子不疼,額頭不燙,能正常吃喝睡,而且我演技不佳。
那時想逃學簡直比登天還難。這聽起來雖有些離譜,但卻是部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學習的艱辛、巨大的壓力、不順的人際關系以及對老師的不喜等,都可能成為孩子想要逃離學校的誘因。
倘若此時能有一個恰當且家長必然會應允的理由,那豈不是再完美不過?孩子,尤其是年紀尚小的孩子,往往只看重眼前。只要能離開學校,哪會去管之後打針吃藥的苦頭呢?
當然,這種行為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緣由,我們會在後文詳細探討。
為何要假裝抑郁
為什麽孩子會選擇假裝抑郁,而非假裝其他疾病呢?這背後實則隱藏著一系列復雜的現實因素。
(1)人們關註精神健康
首先,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精神健康的關註度日益提升。回想老一代人的童年時期,倘若他們向自己的父母傾訴患有抑郁癥,大機率會換來一巴掌或是一腳,緊接著便是被呵斥 「該幹嘛幹嘛去」。
如今,我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無疑是時代進步的體現。然而,心理疾病有其特殊性,它不像身體疾病那般直觀可見、觸手可及,診斷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患者自身的表述,這就使得部份人覺得有機會 「蒙混過關」。
抑郁本質上屬於一種情緒範疇,而在我們中國的文化環境裏,人們向來羞於表達自身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若是整天把自己的不開心掛在嘴邊,或是滿臉愁容,往往會遭受指責。但抑郁癥作為一種病癥,當孩子把自身的低落情緒歸結為病癥時,便能夠減輕內心的愧疚感。
換言之,借助 「抑郁癥」 這層外殼,孩子得以更為坦然地釋放自己的情緒。想哭的時候就哭,想愁眉苦臉時也無需強顏歡笑,可以不必 再帶 著偽裝的面具生活,從而讓內心的情緒得到真實的展現。
(3)將抑郁癥視為逃避的手段
當孩子把自身不良表現與抑郁癥相聯系,就能借此逃避本應承擔的責任。比如說,一旦成績下滑,或是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只要將這些問題歸咎於抑郁癥,內心便會多幾分坦然,少些自責。
畢竟,直面自己的失敗並非易事,那是一種相當殘酷的體驗。在某些時候,孩子們急需這樣一種 「病癥」,作為一種解釋,來讓自己從沈重的心理負擔中解脫出來,獲得片刻輕松。
(4)流行文化帶來的消極作用
近年 來,短視訊迅速崛起,在這個過程中,抑郁癥被過度流量化,逐漸呈現出一種流行趨勢。網路上流傳著一些來源不明的所謂抑郁癥測試題,孩子們做完後,即便得到的是毫無科學依據的不靠譜結果,也會將其當作一種社交資本。仿佛擁有這樣一個 「抑郁癥測試結果」,就能在社交中吸引他人關註,甚至成為一種自我炫耀的方式。
然而,孩子們正處於心智發育的關鍵階段,他們的認知能力和辨別能力還不夠成熟,極容易受到這類不良資訊的影響,從而在對抑郁癥的認知上產生偏差,誤入歧途。
孩子容易被圈子影響
還有家長提到,孩子的朋友因抑郁休學,沒過多久,自家孩子也說自己抑郁了,不願上學。類似這些情況,很難說孩子沒有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存在 「跟風」 的可能性。
真假抑郁癥有區別
其實,每個正常人都難免會經歷短暫的情緒低落,甚至陷入抑郁狀態,這是正常情緒的起伏波動。一般的不高興,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會消散,這就是時間的奇妙力量。然而,真正患上抑郁癥的孩子,情況卻截然不同。他們深陷持續性的無力感、絕望感與壓抑情緒之中,僅靠時間的流逝,很難實作自愈。
當孩子在情緒低落時向你傾訴,懷疑自己得了抑郁癥,可沒過多久,又像往常一樣活蹦亂跳,忙著玩遊戲、刷短視訊,興致勃勃地尋覓美食,還興奮地和朋友外出遊玩,這種情況下,孩子大機率並非患上抑郁癥,只是暫時的心情不好,處於正常的狀態起伏。
但問題隨之而來,為什麽許多孩子明明沒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卻堅稱自己患有抑郁癥呢?甚至不惜承受打針、吃藥、住院等治療過程中的種種痛苦,也在所不惜。我想,這才是我們亟待深入探究的關鍵所在。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或許都隱藏著深層次的動機,只有抽絲剝繭、順藤摸瓜,才能觸及問題的核心。
孩子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問題
倘若 這時,我們直接拆穿孩子,對其一頓指責與數落:「什麽抑郁癥,依我看你就是想偷懶,想逃避現實!」「別在這兒裝模作樣了,你每天就只需要學習,什麽事兒都不用操心,還能抑郁?」「趕緊回學校去,別在這矯情!」 如此做法,極有可能讓事情朝著更糟糕的方向發展。
我們應該明白,孩子聲稱自己抑郁,無法上學,實則是在以一種委婉的方式向我們求助。也許孩子口中的抑郁癥並非真實,但他們對幫助的渴望,卻是千真萬確的。
退回來,是一種自我保護
父母應蹲下身傾聽孩子訴說學校的麻煩,與孩子共同探討解決辦法,必要時借助專業心理咨詢,切不可忽視或誤解孩子的求助。
青春期孩子向父母求助本就不易,家長要重視孩子以各種方式發出的求助訊號,給予理解與支持。
借助專業的評估和診斷
判斷孩子是否患有抑郁癥或存在心理問題,並非易事,這需要專業的診斷流程以及豐富的經驗作為支撐。不能僅僅依據一份隨意完成的量表,就判定孩子患有抑郁癥;但也絕不能一味地否定孩子,說什麽 「小小年紀,哪有什麽抑郁不抑郁的,就是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