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因為中國足球的少訓和青訓目前的普及程度不好、不夠。
普及程度不好、不夠的原因,有三個。
1.中國足球少訓和青訓的人才太少。
2.國內大中小城市的足球場地太少。
3.國內足球少訓和青訓的市場配套和人才配套嚴重缺失。
先說第一個原因。第三個原因巢狀在內,然後說第二個原因。
首先:
目前好的足球教練的確不多,根據我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加上成渝兩個準一線城市的實地調研和非正式訪談,青訓和少訓足球教練的綜合素質普遍不高,多數只是純粹地「帶運動」和「帶訓練」,一節課的開班學員數量無限趨近於飽和(因為要掙錢吃飯養家糊口),連高素質的「興趣班」都做不到。
5-8歲少訓其實嚴格來說,應該從6歲起步。但現在有不少案例說明,5歲的孩子也可以對運動而不是單純「玩耍」產生濃厚的興趣。6-8歲階段訓練的主旨,是讓孩子喜歡足球,然後喜歡踢足球,到喜歡和朋友一起踢,再到喜歡和朋友一起簡單地比賽,最終形成初步的、自主提高的學習和訓練意識,為8-10歲的青訓築底。
這個階段,教練的任務最為艱巨,原因就是「萬事起頭難」。孩子是否喜歡運動、喜歡足球、喜歡和朋友一起踢球,全靠教練削尖腦袋去琢磨各種遊戲形式,還要舌燦蓮花,以生動淺顯的溝通方式講述各種足球興趣知識,從適應整體到適應個體,進行啟發式培育。
在此過程中,因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育程度各不相同,教練要在兼顧全體的同時,針對個體采取不同的關註和啟發方式,做到一視同仁,才能真正達到基礎選材的目的。
如果因為孩子個子相對小、反應相對慢、或者比較愛哭,就告訴家長「趕緊帶走你家孩子不適合踢足球」,那永遠也看不到佐拉、沃勒爾或者小勞德魯普在國內脫穎而出。
所以這個時期的少訓教練尤其辛苦,知識儲備出奇的大,溝通方式要跨越成年、青年、少年三個階段,付出和報酬極為不對等。加上國內現在各環節均極不重視第一階段少訓,教練團隊的各方面配套從人員到裝置嚴重缺失,因此泛成功率極低,根本說不上成材率,收入也極低。
特別是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當下,足球教練在小球員的6-14歲階段想和智慧型手機遊戲搶人頭,是難上加難。
其次:
8-10歲是小球員的「前黃金期」,這個階段少訓的核心,是讓孩子在喜歡足球的基礎上,獲得優秀的身體運動能力,對技術、訓練和比賽有良好的接受能力、領悟能力;自主提高的訓練意識和學習意識進一步成熟;開始形成對正規訓練的追求,訓練場和賽場上,都可以形成與隊友配合的良好協作意識;然後愛上比賽、渴望勝利、可以正確地看待失敗。
這個階段教練需要有很強的引導能力,尤其是語言藝術,可以告訴小球員怎樣才能提升自己的運動能力,去適應訓練和比賽的要求。這個階段的有球訓練依然以興趣為主,用一個時髦詞匯,就是讓小球員在「沈浸式」的興趣訓練當中掌握基本技術,加上部份基礎技術。而小球員自己為了更好地完成訓練和比賽,會額外去掌握更豐富的基礎技術。
基本技術和基礎技術是不一樣的概念,簡單說基本技術包括合理的帶球跑、正確的踢球部位、合理的移動步伐和跳躍、合理的啟停等等。基礎技術是各部位顛球、踩、拉、抹、扣等有球技術,加上合理的各種部位傳球技術。這些技術按照「阿裏系」的術語,會成為小球員未來走向高階訓練和比賽的「抓手」(是不是很惡俗)。
但總體上,這個階段所有的儲備,都是為了小球員的運動能力得到提升,為10-12歲的全面躍遷打好基礎。整個訓練過程中可以引入多項運動,例如把遊戲當做準備活動(相信我,現在不明白準備活動也能很有趣的大有人在),還有像跳繩。
舉個栗子,我在日本沖繩不止一次見過準備活動當中引入「老鷹抓小雞」遊戲,這遊戲對小球員的步伐和協調性提升大有裨益。不怕說難聽的,能帶著孩子做好這個遊戲的教練,應該會明白【碧血劍】當中神劍仙猿穆人清教袁承誌長拳十段錦的道理。
這個階段,小球員應當開闊視野,從喜歡足球到喜歡運動,在認知上有初步的烙印。特別應該在他們的認知中打下「興趣、知識和基礎同樣重要」的烙印,才能在往後的階段正確選擇運動形式。
此階段的教練各方面知識水平不但要承接6-8歲階段(從巨量到多項專精),還要形成自己的獨特教學魅力,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全線對小球員進行關註。透過關懷、溝通、鼓勵和安慰,培養小球員以合理的方式吸收知識和技術,培養好正確的運動心理(不然輸了比賽回家玩遊戲高潮更多那就廢了)。
關鍵在於,8-10歲的小球員要初步開始明白「學習好才能踢得好」的邏輯幾乎難過登天,全靠教練引導。但這時候教練沒有團隊配置的話,肯定沒法做到群體和個體兼顧。
請註意,「群體和個體兼顧」的物件不僅僅包括孩子,還包括家長。教練能吸引孩子不代表能征服家長,畢竟你要讓家長掏很多很多的錢。
第三:
10-12歲進入青少年球員的「黃金期」,這是青訓第一階段。
孩子的身體運動能力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可以正確認識、正確選擇足球在內的多項運動(這個時候才是所謂「職業化選擇」的開始);
步入「技術+戰術」提高階段,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系統訓練;
如果選擇了足球,那麽對足球從喜歡到熱愛,初步有了自我適應和自我提高的心理渴望;
思考能力進一步成熟,會主動接觸、學習、掌握大量的知識和基礎技能,用於指導學習和生活,同時也用於指導足球訓練和比賽;
會主動接觸、學習、掌握、雕琢足球技術和戰術,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技能,為高階學校足球階段(例如高中)和未來的職業化階段築底。
具體的東西就不寫了。詳細展開字數太多。11歲的孩子會做學習和訓練excel,確有其事而且不止一人,當然分析是要靠家長、教練。是誰我也不說了,避免敗了別人的大好前程。
這個階段的教練多數已經和學校深度掛鉤,在國內很有可能是九義教育一體化的學校,也可能是初高中一體化的學校。當然帶的小球員年齡段不一樣就是了。這種時候,完善的團隊和配套,對提升小球員的競技品質和觀賞性,有著非常直觀的收益,這種收益甚至可以直接支撐高品質比賽。
也許在這個階段,是職業還是繼續學業會出現第一次分野,但理想狀況下,高品質青訓和高品質學業真的是可以並存的。
如果要想孩子在少訓、青訓在這三個階段獲得良好的、長期的收益,首先肯定是教練人才和團隊人才貴,這不需要多說。
試問現在多數教練根本做不到讓孩子喜歡上足球,又怎麽能做到高品質地「寓教於樂」?
回過來說第二個原因。
國內大中小城市的足球場地太少,也會導致少訓青訓成本偏高。教練或者俱樂部開班租用場地的花費一直不低,這個成本始終會轉嫁到家長身上。有部份場地遠離居住區,交通成本也會居高不下。尤其是未來少訓青訓越來越精細化運作,好教練帶每個班的孩子少了,收費就會相應上漲。其中很大一部份依然是場地租用的花費。教練+團隊(裝置)+場地的費用比例很難做到理想化的「4-3-3」配置,國內可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完全做不到。
除非場地問題在五年之內全面改善。
現在這個問題底下說到的,是能成才的少訓和青訓——請註意,這裏說的成才指的不一定是走職業化足球道路。如果讓孩子參加個興趣班只是為了將來能加入踢野球大軍的一員,那無所謂,多少錢的興趣班都有,分分鐘能上,練成什麽樣子自己負責就好了。
就因為中國足球人口做不到日活一億,所以少訓和青訓才真的是沒錢就踢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