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我們站在當下所看到的姚明,是完全由CBA環境所培養出來的嗎?第二:一個國家當中的籃球熱度和氛圍,與球員的水平是否有必然聯系呢?
首先,先來看第一個層次。作為本時代的人,當我們站在當下,去回過頭去追溯姚明活躍的十幾年前時,總會下意識地犯一個錯誤:將完全體的姚明代換到當時,將cba和nba時代的姚明捆綁起來,認知為同一個體。
由此,我們才會不由自主地認為,是當時的CBA培養了姚明,或者更準確地說,開發出了姚明的潛力。而對比十八年前,現在無論是CBA的職業化程度、市場價值,還是民間的籃球氛圍,都仿佛舊貌換新顏,才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我們卻為何培養不出姚明了呢?
事實上,從球員自身來說,姚明從一個CBA統治級別的球員,上升到中國籃球歷史第一人的本質性飛躍,靠的並不是所謂的中國籃球氛圍,而是美國籃球氛圍——他是去了NBA之後,才獲得了這個質變高度的提升的。
在CBA時代的姚明,厲害嗎?當然了。在2002年,姚明奔赴NBA前的最後一季CBA中,他率領上海大鯊魚隊拿下了震古爍今的23連勝,個人例行賽可以砍下32.4分18籃板4.8封蓋的數據,全面統治了攻防兩端。尤其是4.8個阻攻,問問傑森.紀德和肯揚.馬丁,在2003年NBA總決賽中,帶著紐澤西籃網隊迎接每場平均5.3阻攻的提姆.鄧肯時的感受,就足以明白這份數據在防守端的象征意義了,而姚明直接將這種象征意義延續了一整年。而在2002年總決賽中,姚明更是獨攬41.3分21籃板3.9阻攻,並且在第一場比賽裏就打出21投21中的完美效率。而在失去姚明的下賽季,衛冕冠軍上海大鯊魚就幹脆地滑到了跌出季後賽的水平。可以說,姚明的存在,讓一支平庸的球隊變成冠軍,讓現在看上去並不那麽名副其實的李秋平教練成為了「小諸葛」。這一切,都彰顯著NBA生涯開啟前,CBA版姚明「完全體」的超強實力。
但是,如果你要以此就斷言,當時的姚明就是中國籃球歷史第一人,始終感覺少了點什麽。甚至於,就算在當年度的CBA中,他的時任第一人位置都並不能完全令人信服。至少,他並不比當時的劉玉棟、胡衛東更強。就在上海隊奪冠的那一年裏,劉玉棟例行賽36.4分力壓姚明成為得分王,而在總決賽中,「戰神」與「小巨人」也殺得難分高下---第一場劉玉棟43分8板5助並贏得勝利,第二場劉玉棟狂砍43分對姚明的26分23板,第三場劉玉棟47分10板對姚明的46分23板,第四戰劉玉棟53分對姚明56分。
當然,在當時得中鋒者得天下的傳統籃球時代,姚明這樣一位現象級殺器的存在,戰略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上海隊最終還是3比1戰勝了王治郅離開後的八一隊。但從數據來看,姚明並不能完全壓制劉玉棟。這一結果,也充分地反映在FMVP的評選中---劉玉棟成為了敗方FMVP,儼然CBA版的傑利.衛斯特。FMVP的評選,十足地表現出當時姚明之於CBA的地位:超強,但並非獨一檔。
更何況,這時候的劉玉棟,已經是一個膝蓋嚴重受傷,並不在完全巔峰期的老戰神了。
而當我們把視角放寬到國家隊,那麽CBA版完全體的姚明與NBA時代的姚明,其差距就會顯得更直觀一些。CBA版的姚明,對於中國男籃比賽的影響力,並沒有後來那麽大。
首先,在姚明初露頭角的2000年雪梨奧運會上,他每場平均只有10分6籃板,顯然談不上對國家隊的太多影響作用。而經歷了兩年的磨練後,2002年,就在姚明即將參加NBA選秀的當口,他隨同國家隊一起參加了夏季的四國邀請賽。這個比賽中的姚明,完全看作是NBA時代之前、經由CBA和「中國籃球氛圍」所培養下的大成品了。第一場比賽,中國隊對陣幾乎沒有NBA球員的義大利隊,在對方主要采取人盯人的防守策略下,姚明確實表現出了強大的實力,砍下28分,但球隊輸掉了比賽。第二場,姚明面對二隊出征的南斯拉夫隊,基於國家隊整體實力的優勢,輕松拿下對手。但到了第三場,當澳洲隊利用自己精壯的傳統高內線對姚明進行繞前防守、並配合以多人包夾和鋒線抄截時,姚明就明顯失去了一對一時的強勢,全場只拿下8分,並且讓澳洲全隊在全場籃板數上贏了中國17個。
毫無疑問,在CBA時代的姚明,即使是大成之體,在CBA中已然亮出了「幾乎到達想象力極限」的強力,但不足依然是致命的:力量的缺陷,讓他在西方強壯中鋒和包夾的面前難以順利卡位。
因此,姚明的飛躍,那些我們站在當代看到的「可以一己之力扶起國家隊之傾覆」的巨大比賽影響力,更多地來自於脫離國內環境後的美國環境,來源於NBA對他的訓練和提高 ----更科學的飲食調教,更進階的力量訓練,更符合籃球發展方向與球員自身特點的技術打磨,以及很重要的---更外放的文化所帶來的領袖性格培養。
也許會有人說:那是因為姚明在CBA並沒有打更長時間,如果時間更充分,那麽姚明在CBA的氛圍下也可以做到這些。那麽,就來看看2004年的奧運會吧----距離姚明離開CBA,只有短短兩個賽季,姚明所取得的巨大改變。
首先,在場上的部份,姚明還並沒有表現出後來在姚麥組合時代的火箭隊與2008年奧運會中那種「面對多人包夾也絲毫不懼」的強勢,因此,在中國隊當時外線的李楠、朱芳雨、郭士強、劉煒等人並沒有很好地進行投射支援,懲罰對手的收縮策略,拉開內線空間的情況下,姚明面對著阿根廷和義大利的包夾防守時仍然顯得有些狼狽,個人數據與球隊戰績都不甚好看。阿根廷當時的領軍人物,仍然長發飄飄的吉諾比利甚至直言不諱:包夾姚明,就拿下了中國隊。顯然,僅僅在NBA磨煉兩年的姚明,還不足以完成自己的質變---在西班牙的比賽中,他也在和灰熊時代的保羅.蓋索的對決中占不到太多便宜。
但是,即便如此,姚明也已經展現出了相對於CBA時代的提高。面對球員個人能力相對平庸的紐西蘭,即使對手多人包夾,也無法限制姚明拿下39分13籃板,而到了打塞蒙的出線之戰,姚明更是27分13籃板,將對位的快艇隊中鋒德羅布涅克打到5犯,率領球隊拿下比賽,進軍八強。
而比單純的數據更加深層次的是,姚明對於中國隊的場上與場下,所展現出的巨大領袖作用。在場上,姚明真正變成了中國隊的中流砥柱---小組賽整體,得分占全隊的43.2%,籃板28.5%,出手23.8%;而具體到比賽中,與塞蒙的最後兩分鐘,姚明先是四罰全中,而後完成對博迪洛加的關鍵封蓋,幾乎一己之力在攻防兩端決定了比賽。
而在場下,姚明體現出了強大的領袖氣場,在首戰窩囊敗北於西班牙後,姚明接連公開發聲:「雪梨輸給美國47分後再也沒輸過這麽多,中國籃球醒一醒!」「在這裏誰也別把自己當球星」「國內最缺的是身體,現在逐漸形成了一種認識,認為應該靠技術打球而不是身體,我認為這是錯的」,以及那句姚明自己到現在作為籃協主席,也在透過紅藍分隊和國家隊參與NBA夏季賽等政策,始終堅持執行的----「希望大家回到地方隊後,能夠成為種子,去告訴其他人我們在奧運會上聽到看到的,以及所有的差距」。
在首戰中隊友出手選擇過於保守、縮手縮腳的情況下,姚明用自己的語言刺激著隊伍,讓他們能夠知恥而後勇,從這些怒斥和諷刺中得到啟用。對比四年前的雪梨、甚至兩年前的四國賽,姚明的領袖擔當得到了質的提升。
顯然,技戰術環節在應對強力中鋒和包夾時的提高,球隊影響力和整體作用的升級,以及領袖氣質的培養,都不是CBA環境,而是短短的兩年NBA時光中的所得。如果姚明在CBA,給予他兩年時間,他能夠取得這樣的成果嗎?參考他CBA最後兩年中已經有點縮小的進步振幅,以及對於國家隊的領袖意識,似乎並不能讓人過多看好。
而在後期,隨著姚明在NBA的時日愈久,他更是成長為NBA級別的統治內線,在中國隊的比賽中更是一柱擎天。北京奧運會中,雖然身上帶傷,但姚明依舊拿下了19+8的每場平均數據。而每場平均數據看不出的,則是他在技戰術環節的巨大提升----傑夫.範甘迪對他的力量路線培養,讓他在身體和技術構成方面真正成為了NBA傳統時代的那種重型中鋒,從而不再懼怕任何包夾,而是神擋殺神。即使在對陣德國隊時面對著凱瑞斯.卡曼(在快艇時期,此公也是內線防守一把好手,籃板阻攻護框一把抓)和德克.諾威斯基的雙塔,依舊拿下25+11。
而從領袖力上,他也進一步前進演化---無論是對孫悅著名的「你出這個門就別想參加奧運會」,還是對美國比賽中「我還有三個犯規可以和你們玩」,以及對卡曼挑釁的「我會讓他知道這裏不是NBA」,都很大地提振了中國隊面對強敵的士氣。而這種領袖力落到比賽的結果中,就變成了:四年前脆敗的西班牙,這一次只是險勝中國,而與柯比.布萊恩、雷霸龍.詹姆士等人齊聚的復仇者聯盟版美國隊,也一度打的不落下風,場面上不乏亮點。
因此,我們以今人的眼光,回溯看到的完全體姚明,並不完全是CBA的環境和中國籃球氛圍下的成果。其潛力的開發,能力的打磨,風格的修正,領袖氣質的養成,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NBA,以及它所屬的美國籃球氛圍。而中國籃球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更多是前期環節的:巨大的人口基數促進了這樣一位天才的誕生,較為完善的體制給予了天才初期的發掘和引領,信任他的教練和球隊給他創造了實戰打磨的平台,以及很重要的----相對開明的政策,促成了天才向美國的輸出,從而創造了進一步提高的機遇。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去斷言:現在看到的完全體姚明,是百分之百由中國籃球氛圍和CBA聯賽培養出來的。
那麽,這裏又延伸出了一個問題:CBA和中國籃球的氛圍,確保了中國的籃球人口,從而最大化地提供了人才庫,並給予這些人才以職業化的機會,那麽,如果現在我們繼續開明,繼續輸送人才到NBA中去,是否就可以誕生第二個姚明了呢?
CBA和中國籃球的良好氛圍,確實對籃球人口的基數提高起到著很大的作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當今的CBA繼續外輸人才,就可以獲得下一個姚明-----現在政策比原來開明多了,籃球氛圍和籃球人口也肉眼可見地提高多了,但參與選秀者從易建聯到周琦,投身夏季聯賽者從2004年的劉煒到丁彥雨航和阿布都沙拉木,這些中國籃球的精英,並沒有任何一人成為了姚明,甚至都無法做到最基本的「不被NBA淘汰」。
這其中,就有了姚明在NBA取得成功、並借此獲得美國籃球先進的培養機制打磨、成為完全體的另一個充分必要條件了: 個人的性格因素。
姚明在美國的成長,其中體現了他個人的很多特質。他的情商好,隨和幽默,善於妥善處理美國社會和輿論的無意間的不友善。察爾斯.巴克利對他的「得19分我就親驢屁股」,他回之以「那我就天天得18分吧」;NBA例行賽首秀0分2板,被史帝芬.馬布裏的變向摔在地上,而後續的第一個月比賽也表現不佳後,他也足以自行消化美國人的調侃和中國人的焦慮,排除掉所有聲音,保持專註;而在後邊,他也面臨著「這種表現也能進全明星」「他不是中國人的話根本無法在NBA成功,他被看重的是市場」等等的長久持續性非議,而他始終是泰然處之,沒有被過多影響比賽表現。
事實上,如果我們排除掉政治層面,而聚焦於非官方的民間,那麽可以發現:非官方的美國人,其實對中國人是不太帶有過於表面化的強烈敵意的。他們的很多反應和言談行為,在中國人的價值觀下或許會被看作是「攻擊」「敵視」,但在他們較為外放的文化價值觀下,更多程度上都是一種娛樂為最優先級訴求的存在。就像巴克利「逮誰損誰」的大嘴,俠客.奧尼爾的五大囧系列,以及奧尼爾在柯比追思會上所說的「我和柯比很早就和好了,互相攻擊只是為了讓你們有的看」。他們會去消遣中國球員,也會去消遣德國球員、希臘球員、加拿大球員、阿根廷球員,甚至他們自己的美國球員。在很大程度上,這一切與具體的球員或者國家、體制、意識形態,都沒有太直接的關聯,而是對個體進行的娛樂化消費。
而在這種時候,由於文化價值觀不同 ,中國球員往往容易較真過度、或者自感尷尬,從而無法展現與美國人對等的娛樂性。此時,球員就萬萬難以融入NBA的整體氛圍了。性格相對內斂的易建聯,在NBA輾轉各隊而始終無法獲得穩定的一席之地,除卻打法風格和身體條件的問題之外,無法融入當地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而相比之下,姚明的適應力無疑是超強的。在NBA生涯的第一年,他就可以和史蒂夫.法蘭西斯與卡提諾.莫布裏這種完全的黑人文化體現者處好關系,面對著法蘭西斯的「金鏈、名表、豪車、夜店、兄弟」式的言談話語和行事風格,給予求同存異式的尊重和積極回應,在潔身自好與響應對方之間達成了完美的平衡----這種平衡的能力,後來也被他用到了與籃協和體委的相處之中,進行了自身改革與官方訴求的良好平衡。
當然,畢竟是第一年,在全明星賽前,面對柯比的打鬧嬉戲與「RELAX」,姚明仍然顯得有些拘謹。但到了第二年,再次站到這個場地上,他就自然了很多,這體現在了更頻繁的笑容之上,也體現在16分的數據中,更體現在了訓練中餵給安德烈.姬莉蘭歌的空中接力。而到了職業生涯中後期、以及退休之後,姚明更是在NBA球員圈裏長袖善舞---他可以在名人堂儀式上和阿倫.艾佛森互相調侃,也可以和俠客.奧尼爾你來我往,更可以在休斯頓的球衣退休儀式上妙語連珠。
因此, 融入了美國當地的文化氛圍,是姚明在NBA自如打球、融合隊伍、獲得信任、得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而天賦比姚明只高不低的王治郅、運動力出色而始終被抱有期待的的易建聯,都因為性格而或多或少受阻。 這是個人性格的問題,並非中國籃球氛圍可解。
所以,在第一個層面上講,姚明取得當代人眼中的「完全體成就」,CBA和中國籃球氛圍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挖掘並引領人才,輸出人才。但是, 讓姚明取得最大的質變提升的,是NBA和美國籃球的先進科學機制,而非CBA。
而如果我們來到第二個層次,脫離球員,而從行業角度來看,那麽,或許會存在這樣一個事實: 行業氛圍的火爆,國家隊成績和球員水平,往往並不是絕對掛鉤的。
一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國家,某個體育計畫在民間的受眾基礎,很大程度上要靠職業聯賽的火熱來帶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資本的流通、商業的運作、品牌的打造、消費市場的挖掘,任何的市場行為都不足以形成,那麽計畫在民間的人氣自然要取決於國家運動隊成績:桌球,排球,都是這樣集體體制孕育而生的「國球」。
但是,到了市場經濟時代,職業體育的模式出現,一切的基礎就變成了市場,而不完全是單純的競技----即使國家隊成績再好,也從唯一決定因素退化成了「因素之一」,推廣與運作這些商業層面的市場開發,對民間選擇上的影響作用極大。
固然,國家隊成績出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會民間對職業聯賽的關註度、並進而帶動民間對這項運動的參與度提高,最終在整體上帶升所謂「氛圍」。但這並不是提高職業聯賽發展程度、品牌價值的唯一方式。對於聯賽而言,國家隊的成績和榮譽,並不是火爆的必要充分條件,國家隊的好成績,職業聯盟運作出的話題性,甚至某種娛樂化的契機,單純的砸錢推廣,都可以提升關註度,只是效果不一罷了。
歸根結底,商業化開發程度,才是職業氛圍以及其所帶動的民間熱度的重要因素。當一個計畫的聯賽擁有了充分的職業化程度,那麽它就具備了商業化的條件和潛力。而一旦有資本進入,那麽市場運作就會高速地開始轉動起來。初始的資本投入帶來了初期的話題性,起手的市場化運作和市場開發推廣開辟了初階的消費人群。這兩者就帶來了來自於民間的關註度,從而讓聯賽確立了初步的品牌價值,隨之帶升了計畫在民間的熱度。而下一步,品牌價值的建立、消費市場的明確,聯賽商業價值的提高,就可以吸引來更多、更大的資本,從而讓這一切運轉變為雪球越滾越大的正向迴圈。
最終,以職業聯賽的商業化價值為基礎,民間對聯賽的關註度才得以提高,形成討論的話題性,即所謂的「熱度」,並且促進民間對此計畫的參與熱情。二者結合,成為從職業到民間的整體「籃球氛圍」。
譬如說,中國女排,羽球,桌球,都擁有出色的國家隊成績,但職業聯賽的發展並不能超過籃球。排球聯賽,居於中國三大球職業聯賽熱度之末位。其中相對較好的桌球,是靠著對張繼科、馬龍等一批球員的娛樂化飯圈經營,才有了一定的商業化水花。就算是商業拓展TOP行列中的籃球,中國女籃成績明明遠好於男籃,但WCBA的市場熱度和品牌價值也遠遠不及CBA----即使在去年已經成為了世界上贊助額最多的女籃聯賽,也不過千萬之數,且與李寧的贊助合作還需要與CBA進行繫結銷售才能成功。
而正面例子,則是中國足球。中國男足的成績不必多說,但中超聯賽的熱度卻堪稱中國職業聯賽之最。而在十余年前,從2002、2003的末代甲A,一直到2007,2008年左右的中超第一個五年的時期,中國足球聯賽還處於門可羅雀的狀態----電視轉播難以賣出高價,比賽現場門可羅雀,只有北京國安、山東魯能、上海申花等少數幾家俱樂部,還勉強能夠維持一些球隊的人氣。
而從那個時代到現在,中超聯賽在品牌熱度上的巨大飛躍,原因無他,就是恒大為首的地產資本。他們帶來了熱錢,大手筆的引援,帶來世界知名的球星,從而帶來話題性。再配合各俱樂部和足協對於假賭黑的清除,重塑了聯賽的競爭性。由此,中超的市場就形成了。
而市場基礎轉好,引匯出大的話題性,從而吸引更多地產商來投資。正如京東和蘇寧等電商投資電競戰隊一樣,所有投資都是投資方與行業有商業邏輯吻合的因素作用,電商透過電競對接互聯網娛樂消費群體,而地產投資足球則是借由個地方政府搞足球政績的需要,透過足球拿政策。
而另一方面,隨著話題性擴大,投資與市場體量一起提升,職業球員的薪水自然也就越來越高,進一步帶動了行業話題性——薪水與水平沒有絕對關聯,而是市場化供求機制作用,由市場根據職業聯賽的體量定價。由此,中超的熱度和所謂的氛圍就誕生了,但這與國家隊成績並沒有短期關聯——球員收入和聯賽熱度是基於市場因素,但成績是基於競技因素。
籃球也是同樣,作為早期由八一王朝和姚明打下地基,民間基礎甚至可能比足球還深厚的運動,它的市場體量足夠大。配合投資人和籃協近年的加大投入和宣傳,以及從邦茲.威爾斯到崔西.麥格雷迪到史帝芬.馬布裏到JR.史密斯,再到現在多數均為NBA輪換而非十天段合約級別的外援配備,再結合對聯賽市場化的推廣宣傳手法,CBA聯賽的競爭性和星光帶來的話題性大為增強,對民間的吸睛程度顯著提高。而市場體量擴大,帶來了更多擁有更大的商業化訴求的投資人,聯賽也就被更商業化地包裝。職業聯賽的熱度提升,帶來了民間對此計畫的關註度提高。
另外,這種關註度也就變成了一種資本對於計畫周邊開發的可能性探索,由此衍生了【這就是籃球】等等娛樂綜藝。而這發生的一切,共同作用,烘托出了我們眼中紅火的中國籃球氛圍。
在這個過程裏,就像大衛.史騰拯救NBA時的做法一樣,造星永遠是最一本萬利的效率手段。於是,我們的聯賽裏就有了亞洲第一後衛郭艾倫,大魔王周琦,中國流川楓丁彥雨航,等等。
這種創造話題、包裝球星的品牌推廣之法,確實增加了CBA的看點,但也確實與場上的技戰術水平這一競技層面沒有太多關系 。同時,過於提升了球員的商業價值和個人品牌,讓球員在人設一般的宣傳中變得「名氣大於實力」。而另一方面,上升的收入和過度的捧殺,也讓球員本人失去了對自我的客觀審視,在技術完善上裹足不前——郭艾倫這麽多年,打的依然像一個窮人版的威少,就是很好的例證。
而到了國家隊的賽場上,競技能力決定比賽成績,則這批被商業化運作炒到實力不足以對應的高水平球員,自然無法承載外界對隊伍成績基於「包裝人設」而定下的心理預期。這樣一來,基於競技的「失利」和「失望」,就在所難免了。
因此,站在職業聯賽的第二個層面上說, 或許職業聯賽、以及中國籃球氛圍在當下的這種所謂的「氛圍」,這種商業宣傳下的火爆過度,可能反倒節制了球員的成長,從而讓他們更加難以成為姚明。
聯賽和氛圍,歸商業。但國家隊成績,始終是靠競技水平。姚明作為球員,在競技層面的成功,是一種風雲際會式的氣運大成之結果----運動的天賦,性格的優勢,風格的適配,時代的成就,以及一點點有點好、但還沒好到讓他的腳趾免於傷病的運氣,共同聚集在了一個人的身上。這一切的發生,並不是靠著商業層面的推廣和氛圍就可以完成的。
姚明成為我們眼中的他,靠的絕不僅僅是中國籃球的所謂氛圍,而是中國的挖掘、美國的完善、以及至關重要的「個人」。 而商業決定的氛圍和聯賽,與真正和競技層面息息相關的「人才培養」、「出姚明」,是不存在很大的關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