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人從體育的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那麽我們管心營就從教育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蘇炳添不僅是一個特別優秀的運動員,其實他還是暨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同時還作為第一作者,在【體育科學】2019年第2期釋出了論文【新時代中國男子100m短跑:回顧與展望】。
這裏給家長最大的一個教育意義就是,幫孩子找到值得他們研究一生的課題。
跑步就是蘇炳添研究的課題。
現在很多孩子都有厭學的問題,而蘇炳添以他自己為榜樣告訴了大家,不厭學的學習是怎麽樣的。
畢竟他之前也是一個為了逃避留校補課而參加學校田徑隊的孩子,最後能成為副教授和寫出一篇論文,這個過程一定是很艱辛的。
那麽是支持他做出這麽大的改變呢?當然是研究自己的課題了。
每個人永遠對自己的事情感興趣,孩子也不例外。
成長是一件很自我,也很緩慢的事情,欲速則不達。
學習文化知識只是成長的一部份,而成長是整個人生的事情。
著名的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叫做「課題分離」。
我們每個人都只能對自己的人生課題負責,我覺得這個詞特別恰當。
當我們做好了課題分離,把別人的課題和自己的課題分離時,我們為了自己的人生課題負責的時候,我們內心就會獲得巨大的成長。
蘇炳添或許沒有學習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但是他的經歷就是實踐了這樣的一個理論。
假如孩子真的能找到一個關於自己的課題去研究的話,不僅僅是跑步,任何的事情都很值得家長培養和支持。
02
可是在我們管心營接手的來訪者中,有太多家長總是插手孩子的課題,或者孩子總是把自己的課題讓家長插手。
比如寫作業的事情,從母慈子孝到雞飛狗跳之間就差一道數學題。
父母覺得輔導孩子寫作業實在是太痛苦和無奈了;一邊孩子又因為家長的訓斥和催促而感覺被控制的壓抑。
這裏面很微妙的,你說家長不知道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嗎?
家長其實是知道,看看家長是怎麽教育孩子的?
「你考不上大學,你以後就沒有好工作」
「學習是給你自己學,不是給我學」
「只有好好學習,你才能出人頭地」
顯然,家長是能意識到學習是孩子承擔後果的,無論好壞。
主要父母想要插手對方的課題時,我們管心營就認為這就是在管「你的事情」,我們沒辦法管【你的事情】,只能管【自己的事情。】
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情,【天的事情】【你的事情】【自己的事情】。
天的事情可以理解成真相,比如下雨、地震、星球運轉等等,這些事情是客觀規律,我們沒辦法改變。
你的事情,就好像是閨蜜/兄弟鬧分手,你勸了99次,對方也說了100次要分手,但是對方不想分手的情況下,有那一次是能勸成功的?
那麽我們唯一能管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晚上要不要跑步、吃什麽、看什麽書等等,這是我們唯一能管的事情。
就像在寫作業上,無論家長多麽想幫孩子完成,都無法代替孩子去做這件事情,寫作業就是孩子自己的課題。
03
幫孩子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們管心營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我們也經常鍛煉來打比方。
有三個原則,那就是首先得對你自己有用,其次你能做到,最後持續做下去,就能獲得效果。
學習其實和鍛煉一樣,你鍛煉了多少,都是你自己的收獲,即使你練得不如別人好,但是對於你自己來說,也不是那麽重要,因為別人練得再好,也不能影響你的身體。
鍛煉就是我們自己對健康的把握。
你想增加自己的健康,你現在就可以開始鍛煉,做瑜伽、伏地挺身、高擡腿、原地跳等等。
而學習是我們自己對人生的把握。
過好一生是不容易的,需要我們具有足夠的智慧,但是很可惜,智慧的增長是很緩慢的,你要讀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書,可能才增加那麽一點點智慧。
但是好訊息是,智慧一旦增長了,就很難丟掉,別人也搶不走。
做好自己的事情,研究自己的課題,聽起來像是心靈雞湯,其實這是真正的醒來。
人只會對自己的課題感興趣和負責,也只能為自己的課題負責。
比如,孩子和家長吵架,家長感覺很糟糕,因為家長認為自己傷害了孩子,成為了一個【壞家長】,這實在是太沈重了,於是就發生了轉變,不和孩子說話。
這是錯誤的理解,當這樣想的時候,家長就失去了照顧孩子的能力。
本來在親子間發生爭吵時,家長的課題應該是【如何下次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家長可以勝任的課題,現在變成了【培養一個不孝順的孩子該怎麽辦?】,這就是把孩子也牽扯到裏面了,課題就變得無法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