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林丹19歲世界第一為什麽被認為比陶菲克天賦差?

2017-07-08體育

拿成績來說事的都屬於馬後炮。

天賦是什麽?天賦就是:假如你是個教練,你在一群陌生的小孩裏挑一個你認為最適合練羽球的,最終讓你眼前一亮,就是他了……對,就是這東西。不要拿成績說話,成績受太多許多後天的因素影響:訓練水平、營養與醫療,臨場狀態、對手水平胡狀態,自身心理穩定性、對抗的意誌和韌性……太多了。

我比較贊同前面一個小兄弟的回答,他歸結為陶菲克的「球感」比較好。但球感這個詞太籠統了,太模糊了,以至於你都很難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讓人快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義。

那好,我們拆開了一條條分析,看看打好羽球都需要哪些基本素質,從低到高排序:

1、 本體感覺 。對一個移動的物體和自己肢體之間的相對距離和方位判斷,這個是起碼的要求,否則連球都打不到了。許多馬路球手,球拍要提前很多就迎著來球方向,擊球時眼睛死盯著球拍和球,否則他沒把握打得中,這就屬於本體感覺差的。前幾天有個十來歲小孩遵照父母的建議,說要跟叔叔我學學打羽球,我說先看看你能不能接到球吧,所以就給他發了個最友好的、位於頭頂正前方的球。孩子球拍一掄,沒打著,第二次再掄還是沒打著,第三次……我說好了,你也別學羽球了,不適合你,本體感覺是後天訓練無法彌補的。 職業球員可以在眼睛看不到球的情況下做出準確擊球,比如胯下、身後等,不僅需要對球的飛行軌跡非常熟悉,也需要有優於常人的本體感覺。像陶、林這種頂級球員,本體感覺這一項,姑且算無差別吧,事實上也沒法比較。

2、反應速度 。羽球節奏快球速快,經常要在零點幾秒之內判斷好來球方位,準備好接球姿態,並提前判斷自己回球的路線。反應速度是可以透過後天訓練得到加強的,比如接殺練習、盲球練習,但這並不等於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先天的差距。 私以為,在這點上陶比林要略好。我沒有科學依據,只是看他們比賽的習慣,陶在場上的習慣站位比林要靠前一點,擊球點也靠前一點,尤其是防守的站位。我們都知道接殺時主動選位非常重要,因為人的肢體伸展到100%也無法覆蓋整個球場寬度,所以選位錯了之後,很難靠移動來補漏。但是看陶林二人的比賽就會發現,林經常要做大振幅的魚躍來接殺,而陶幾乎從來不做這種動作。我覺得根本原因是林丹的站位比較靠後,而陶菲克的站位比較靠前。來球路線總會有個最大角度,在這個角度範圍之內,位置越靠前,需要封堵的面積就越小。但是越靠前,需要的反應速度就越快。當然,也不排除是因為陶菲克對自己的後仰和轉身能力有超級自信才是這樣做的。 網球場上的費德勒也有類似特點,尤其是和納達爾相比就更明顯。納達爾一般退在底線後三米外,他的擊球是在球落地反彈後的最高點甚至下落期。而費德勒基本就站在離底線一步的位置上來回移動,他的擊球都是在球反彈後的上升期,借力回擊:這樣做需要更快的反應、更好的手上技巧,但由於回球節奏更快,給對手的壓力就更大,同時也大幅減少了自己的跑動距離。所以雖然費德勒的身體運動能力在職業網球手裏只能算中等,但他卻是不折不扣的攻擊型打法。

(補充一下:我認為陶菲克反應速度略優,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陶菲克經常在單打裏階段性地使用一些雙打的平抽快壓打法,他敢這麽幹顯然是對在快速處理球之間能迫使對方漏出破綻有心理優勢,鑒於他並非那種手腕力量超強的壯漢,解釋只有一個:那就是他的反應速度。後來我看了陶菲克參加的雙打商業比賽,一定程度印證了這種推測)

3、動視覺 。這也是一種後天很難彌補的能力,就是當自身處於運動狀態時對周邊環境和物體的辨識力。這種能力,提現在開車上就是能做賽車手,提現在籃球上就是組織後衛,體現在排球上就是二傳手……體現在羽球上就是所謂的「分球」,把球回到讓對方最難受的位置,在雙打中這種能力尤其重要,在單打中,由於自身的移動範圍更大更頻繁,所以要隨時留意對手的位置也不容易。在強調以巧取勝的東南亞球員裏,經常都有這種動視覺出色的選手,比如亨德拉、古劍傑。當然中國也有,比如趙天王。這種能力,結合手上技巧和一定的球商,就能表現為對場上局勢的極強控制能力。單就羽球智商來說,我不認為林丹比陶菲克差,但在生涯早期,林並沒有體現出像陶菲克、趙劍華這種水準的對場上形勢的控制能力,而是大多數情況依靠田徑運動員般的運動能力采用防反打法——因此我猜測可能是動視覺的天賦並未到出類拔萃的地步。有興趣的可以去找找趙劍華20歲時對戰29歲林水鏡的比賽錄像,趙當時是個毛頭小夥兒,但他的出球路線總在林水鏡的意料之外,逼迫後者做了許多二次啟動,這不是光憑手上假動作就能做到的。

4、身材條件 。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身高、臂展之類的先天條件。羽球運動對身高要求並不高,因為通常過高的身高會帶來轉身慢、啟動慢之類的缺點。但如果男子身高不足170,那對單打來說的確是明顯缺陷了。所以教練選材一樣會測骨齡預判身高。陶菲克和林丹都是178左右的身高,是單打運動員的最常見身高。但目測陶菲克似乎肩寬和臂展都比林丹更好一些,而且178的身高對於東南亞人來說更為難得。(評論區有人指出陶菲克身高不足178,經過多張合照比對,確認應該是比林丹矮3到4厘米)此外,目測陶菲克的小腿跟腱更細長一些,這也是東南亞人的普遍特點,在體重相同、力量相同的條件下,更長的跟腱會獲得更多的反作用力,因此跑動和跳躍都更省力一些,看起來也輕盈一些。

5、肢體柔韌性 。這點不用說,明眼人都看得出,陶菲克比林丹更「軟」。我看陶的比賽,有時甚至會有種「這是女子比賽」的錯覺。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搜一下18歲陶菲克對戰20歲皮特蓋德的錄像,那時的陶菲克完全就是個小鮮肉,小圓臉鼓嘴唇大眼睛,加上柔美的動作姿態,換上女裝絕對以假亂真……好吧歪了,掰回來.

陶菲克的頭頂後仰振幅之大,在我所見過的中國男羽球手中沒人能做到,他擊球前的引拍振幅,也大於一般男性運動員,接近女選手。我覺得陶菲克的腰、肩和手腕關節的柔軟度都是男選手裏罕見的,這一點應該是遠勝於林丹。許多人都崇拜陶菲克那一拍反手抽殺,實際上僅以發力而言,頂級選手都不會差,為何比賽中別人都很少用?至少我不認為林丹的爆發力比陶菲克差吧。我覺得差距是在手腕柔軟度和對球場的位置感(嗯,又扯到本體感覺了),尤其是手腕柔軟度——這是決定你反手能熟練掌握多少種出球路線的根本原因。林丹的比賽,反手過渡球很少會打斜線,肯定不是因為他不會打,而是他自己知道他這樣做的把握不如直線。但對於陶菲克來說,無論斜線還是直線,無論是吊網前還是抽後場甚至殺球,似乎沒什麽區別,他隨心所欲,是少有的正反手都能保持一定威脅的球員——這種能力,至少我還沒見到有別人能到他的級別。我覺得,是女性般的柔和結合男性荷爾蒙賜予的力量,造就了這種難得的天賦。

6、肌肉爆發力 (終於說到林丹的強項了)。爆發力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後天的訓練會有些作用,但不能產生質的飛躍。如果100%發力,林丹的殺球速度應該可以和雙打選手媲美。當然陶菲克也不差,但假設每個肌肉單位的爆發力一樣的話,總的效果要看肌群的總體積,而任何一個時期,林丹的塊頭都比陶菲克粗一圈。所以盡管林丹的主動進攻並不多,但他盯準機會之後痛下殺手那一拍後場重殺,沒人敢說自己有把握能防得住(當然這是指巔峰期)。反過來再看陶菲克,其實這小子爆發力也是一流的,看看他18歲以前的比賽錄像就知道,看上去近乎羸弱的少年,後場起跳扣殺如此犀利也是令人驚訝,可以想象他的發力點有多麽集中。但就像輿論一直說的那樣,我也懷疑陶的訓練態度和品質,沒有把90分的基礎再向上往100分努力。

7、核心力量 。這個是和爆發力分開說的,專業運動員應該都明白,訓練時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出色的核心力量能幫助你在做各種快速啟動、奔跑、騰空時保持自己身體的平衡,有利於出手的穩定性,降低關節受傷的風險。這點應該是林丹勝出。即使和訓練水平相當的中國國家隊隊友相比,林丹也是那個魚躍後反彈起身速度最快的,這正是一流的軀體核心力量的表現。但是陶菲克的打法卻決定他很少會用到這麽極端的動作(前面說到了),所以核心力量盡管不如林丹,卻並沒有表現為對抗時的弱點。所以,這條等於沒說。

6、耐力。 這點看起來應該是林丹的強項。但沒有跡象表明陶菲克的先天耐力差,相反,我們更多的會認為是他訓練強度不夠。所以,這條也作罷。

8、球商 。球商也分智商和情商,但這點在一般觀眾的角度就很難評說了,只有與他們有足夠多的近距離接觸才能了解到,僅從場上對抗看,應該是伯仲之間。陶菲克年輕時在場外的言論有不少欠妥的地方,但僅從比賽中的表現看,他倒是夠穩定夠冷靜的。雖然陶菲克曾經有一次只打了幾分就因對裁判不滿而退賽,但林丹也曾經有過跟南韓教練險些動手的沖動(假如不是曾經的軍人身份和國家隊紀律約束,很難說林丹會不會有更多的或者更火爆的表現)。僅有的一次讓我覺得林丹在頭腦上不如陶菲克的時刻,是2006年杜哈亞運會決賽的決勝局,林丹在20:17的形勢下連輸5分把冠軍拱手相讓——那時林丹23歲,陶菲克25歲。我也不知道那幾分鐘內究竟發生了什麽。

好了,綜上所述。去掉一些無法比較或者無意義的項,結果如下:林丹在肌肉爆發力上有優勢,而反應速度、動視覺和肢體柔韌性不如陶菲克。

陶菲克已退休多年,而現在的林丹雖然身體能力已經下滑,但比賽經驗與智慧卻臻於完美,手上技巧也日益精進。雖然他仍舊改變不了自己的肢體柔韌性,但出色的爆發力可以讓他用高度一致的、隱蔽的出手動作讓對手難以預判,因此逐漸從防反型打法逐漸轉變為控制型打法。他魚躍少了,防守後連線下一拍的淩厲一擊少了,暴力美學少了,但比賽觀賞性卻沒有因此而下降,因為:假動作多了,網前小球更細膩了,以巧致勝多了。可是轉念一想,這不就是當年陶菲克的打法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