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深海「遺珍」首次亮相!揭開歷史神秘面紗

2024-09-29社會

在南海的深邃之處,擁有無數「海底寶藏」。28日,「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沈船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一批來自海底1500多米、「沈睡」了500多年的珍貴文物首次亮相。

408件(套)出水文物首次亮相

這次展覽設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南區三層6號展廳,面積近1000平方米,內容分為「探淵尋珍」「水府琳瑯」「巧繕煥新」三個部份,展出兩處沈船遺址出水文物408件(套),還有故宮博物院等借展文物34件(套)。

此次展覽備受矚目的展品是琺華彩瓷器,共有13件(套)精品展出。據介紹,這些琺華彩瓷器十分罕見,一號沈船出水的琺華彩瓷器更是首次在沈船中被發現。這些考古新發現,證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鎮琺華彩瓷器外銷,為尋找窯址、厘清來源提供了實物資料。此外,本次展出的「丙寅年造」款紅綠彩碗證實了一號沈船屬明代正德時期,對研究南海貿易航線具有重大價值。

圖為展出的琺華彩瓷器。新華社記者周慧敏 攝

據了解,兩處沈船遺址後續還有挖掘、調查、文物修復等工作,此次展覽采取動態更新模式,將根據深海考古新成果,非週期性更新內容與上展文物。展覽還專設出水文物保護現場,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文保工作,讓觀眾了解其流程與意義。

深海寶藏重獲「新生」

從出水到展出,這些珍貴文物如何重獲「新生」?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考古實驗室與科技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李乃勝說,海洋出水文物跟陸地出土文物最大的差異就是從海洋打撈出水的文物是飽含鹽分的,為避免文物發生物理和化學性的破壞,出水文物保護有著一套特殊的流程和措施。

圖為正在進行脫鹽處理的文物。新華社記者郭程 攝

據了解,文物出水之後,一般要經過資訊提取與病害辨識、去除表面凝結物、脫鹽、修復、環境控制等五個步驟的保護工作。在脫鹽過程中,針對一些低溫釉彩瓷器,為了保證既把鹽分有效脫除又保護文物的色澤,就需要進行加固性脫鹽,透過可逆性材料對文物表面釉彩加固後,可以降低釉彩在脫鹽過程中的溶蝕破壞,也可以保證鹽分的有效脫除。

「科技手段對我們的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李乃勝說,在特定階段,透過引入相應的科學技術,能夠使文物保護效率大幅提高,未來還會將高科技與文物保護相結合,進行高科技裝置的研發。

見證文明交流互鑒

琺華貼金鏤空花卉紋梅瓶、紅綠彩纏枝蓮紋碗、素三彩象形執壺……每一件文物都銘刻著歷史的痕跡。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說,這批文物數量巨大、品類豐富、保存完好。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大家了解到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體會海絲之路呈現出來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圖為展出的素三彩象形執壺。新華社記者周慧敏 攝

「我們不僅在展示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深海考古發現,更是開啟了一扇通往歷史深處、探索人類文明互鑒的視窗。」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廳長陳鐵軍表示,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領域,隨著中國深海科技的進步,我們得以逐步揭開深海的神秘面紗。

2023年至2024年,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聯合組隊,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沈船遺址開展了3個階段的深海考古調查,共提取出水文物900余件(套)。

「此次展覽呈現的文物只是兩處沈船遺址考古調查階段提取的部份標本。」辛禮學表示,後期考古發掘具體方案和文物保護計劃正在制定中,經有關部門批準後會逐步實施。

來源:新華社